摘 要:闡述了國內外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分析了我校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我校“十二五”期間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并重點提出了發展任務和具體項目。
關鍵詞:“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282-02
一、背景分析
1.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現狀。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改,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國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本國教改步伐。“十二五”時期是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全面應用時期。目前,信息服務支撐技術和應用軟件、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高性能計算、云計算、服務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安全技術和數字媒體平臺是教育信息化技術發展的重點。各地區都在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科學化的發展進程。
2.我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1)硬件建設。我校信息化建設起步于1999年,經過這些年的不斷投入,目前,我校擁有計算機教室6間;多媒體教室68套(85%的教室配置了多媒體);智能錄播教室一間;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校園網由電信百兆光纖接入,覆蓋行政樓、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等,校園計算機網絡配置了防火墻、網絡督察等保障設備。(2)軟件建設。我校近幾年擁有圖書管理軟件、金蝶財務管理軟件、人事管理軟件、校園網站、教務管理軟件、食堂收費系統、數字圖書館、HIS等。(3)教師利用信息化的情況。多年來,通過各項培訓,我校廣大教師基本能熟練應用多媒體教室開展教學活動,能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檢索、信息查詢、信息發布、上傳教學文件等。部分教師能夠制作質量較高的多媒體課件,建設題庫等。
不足之處,一是開展網上教學、網上評課、集體備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能力;二是視頻、音頻信息處理能力;三是教學信息資源建設能力。
3.我校教育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十二五”時期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進一步“打基礎、建平臺、增應用”的關鍵時期,是突破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的攻堅階段。目前存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1)規劃與管理。由于對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認識不足,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整體統一規劃意識不強,分步實施的中長期建設機制不完善。(2)重硬輕軟。我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設施配備的同時,統一的管理還不到位,采用了一學期的服務外包方式后服務還不夠及時;現有的硬件利用率不夠高,軟件應用不充分。(3)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滯后。各級種類學校和教育機構的信息資源沒有充分共享。應用系統建設滯后,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我校除了數字圖書館訪問次數較高外,在教育資源建設、共享方面也相對滯后。(4)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應用水平處于較低水平,計算機教研組的教師數量不足,教學任務繁重。雖然近幾年參加校內外培訓較多,但由于人員數量有限,仍然不能滿足學校教學、服務、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信息化建設要樹立服務于教育發展、教育管理制度化、教學研究科學化、資源多元化、遠程教學可視化、教育發展一體化,著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為教育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
2.基本原則。(1)統籌規劃、統一建設。信息化網絡建設是一項高技術高投入的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2)分層推進、分步實施。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不僅包括硬件建設,而且還包括教育信息資源、課程、人員隊伍等多方面建設。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全面考慮,統一思想,分步實施,量力而行,堅持穩步發展、全面推進。(3)應用為主。堅持需求主導,應用為主。重點推進教育應用系統和教學信息資源庫、學校信息資源庫和數據中心的建設,盡快發揮效益。以試點帶動全校的工作思路,扎實有效的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4)經濟高效。具體建設和項目實施中,在性能價格比方面,充分體現系統的實用性,既要采用先進技術,又要盡可能節省經費。各項技術參數應綜合考慮、合理配置,避免出現瓶頸和投資浪費。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并使安全方面的硬件升級能與網絡應用的深化保持同步。整個系統建設應站在高起點和全面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開發的各種應用軟件應簡潔實用。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設,我校必須抓住異地遷校新建的契機,重點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教學信息化建設、管理信息化建設三個方面。以“打基礎、建平臺、抓應用、促發展”為方針,全面推進全校教育信息化進程。
2.基礎建設發展目標。(1)優化網絡建設。針對目前校園網發展現狀,遷校前做到優化網絡性能,完善網絡管理;遷校后,規劃建設五百兆帶寬的校園網,科學、統一規劃弱電工程。建成功能齊全、管理有序、覆蓋全校的網絡運行機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數字校園。(2)統一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全校網絡行政管理、網上教育管理、教學科研和培訓的信息服務網絡,以信息化促進學校建設現代化。(3)建立應用平臺。以校園網為載體,建立網絡教學平臺、課程中心、數字圖書館,精品課程建設與展示平臺;并且努力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后勤管理、財務管理、學生管理等的一卡通管理平臺。(4)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努力建設我校一流的信息化管理隊伍、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服務隊伍。(5)完善規章制度。根據我校教育信息的工作實際和遷校升格后的發展需要,逐步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形成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保障機制。
四、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設任務為基礎建設、應用平臺建設和軟環境建設三個方面。
1.基礎建設。(1)遷校后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升級。遷校后,規劃建設接入五百兆帶寬的校園網,科學、統一規劃弱電工程(包括計算機網絡、視頻教學及直播網絡、閉路電視網絡、監控網絡、電話網絡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數字校園。(2)教育信息數據中心建設。建設教育信息數據中心,將其建設為教育資源中心、信息中心、數據中心以及網絡管理中心。實現全校的信息化、標準化的管理,實現資源共享。(3)現教設備。計算機房、電子閱覽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報告廳、演播室等硬件設施。
2.應用建設。在數據中心的基礎上,圍繞全校教育管理和教學科研,加快開發各種基于網絡平臺的應用系統。具體包括學生學籍管理系統、師資管理系統、績效考核系統、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招生考試管理系統、資產設備管理系統、監控安防系統等應用系統和軟件平臺,使信息技術及教育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3.軟環境建設。(1)隊伍建設。加強我校管理隊伍、教學團隊、服務隊伍等三支隊伍建設。(2)制度建設。從實際出發,以“保障運行、推進應用”為著眼點,制定和完善具體的制度,建立符合我校特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標準化體系和評估考核體系,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正常運行與深化應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五、重點建設項目
1.遷校后弱電工程。建設接入五百兆帶寬的校園網,統一規劃弱電工程(包括計算機網絡、視頻教學及直播網絡、閉路電視網絡、監控網絡、電話網絡等)。
2.教育信息數據中心建設。建設教育信息數據中心,將其建設為教育資源中心、信息中心、數據中心、課程中心以及網絡管理中心。實現全校的信息化、標準化的管理,實現資源共享。
3.校園網站及系部二級網站建設。通過“校園網站系統”管理網站,進行網站部署、架構調整、模板修改、欄目管理、內容發布、文件管理、狀態監測,并可選配在線交流、教育論壇等服務。
4.建立應用平臺。以校園網為載體,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繼續教育遠程教學網站、課程中心、數字圖書館、網上考試系統、精品課程建設與展示平臺;并且努力實現教育教學管理、后勤管理、財務管理、學生管理等的一卡通管理平臺。
5.監控安防系統。校園監控系統是多個數字化教室組成的綜合系統,該系統通過在每間教室和校園內的重要位置設置攝像機和拾音器、音箱等設備,對校園的每個角落一覽無余,是集教學、管理于一身的高級音視頻傳輸系統。
6.學籍管理系統。全程維護每一個學生的學籍變動情況,學籍變動的情況囊括了校內換班、校間轉學及借讀、試讀、退學、復學以及日常的升留降跳管理。通過對學生學籍管理和教育基本信息數據的綜合分析,提供動態檢測和分析。
7.教師績效考核管理系統。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為基本目標,實現“考核方案數字化、考核手段自動化、考核方式信息化、考核過程人性化和考核數據可視化的教師績效考核管理系統。
8.校園OA系統。結合校園網站,構建適合我校教育工作需要的OA系統,從教育管理和日常教學具體業務需要進行設計開發,提供日常教育管理、教學檢查、日常辦公、領導查詢、通知公告、綜合分析等功能。
六、實施步驟與計劃
根據“總體規劃,分級負責,共同建設,分步實施,以用促建”的指導思想,教育信息化建設分四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啟動準備實施(2010年)。優化改造校園網站;構建數據中心;規劃網絡教學平臺及課程中心建設。第二階段:重點推進階段(2011—2012年)。完成校園網站及二級網站建設;豐富網絡教學平臺;規劃校園一卡通,為實現新校區數字化校園構建平臺。第三階段:全面實施階段(2013—2014年)。逐步落實各應用系統,通過調試、培訓、運行、推廣各應用系統。第四階段:完善推廣階段(2015年)。逐步完善前三階段工程內容,實施校園OA系統和應用平臺的完善工作,全面推進數字化校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