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療誠信問題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日益彰顯重要,已有的文獻關于誠信的研究從經濟學的角度較多,從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理論、預期理論、認知偏差和條件依賴理論視角,剖析了中國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治理誠信缺失的對策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醫療機構;誠信缺失;治理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214-02
誠信在現代企事業管理中具有核心作用,誠信問題已經影響到國家經濟運行的效率和市場秩序,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敗。因而,探尋醫療機構誠信缺失根源,加強醫療機構誠信管理,建立和完善誠信制度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從行為經濟學視角深入剖析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原理。
一、行為經濟學理論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其核心觀點是: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征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征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賬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常常帶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于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征通過經濟變量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重新考慮。
行為經濟學主要理論:(1)預期理論。預期理論是研究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作出決策的理論,主要用于解釋傳統理論中的理性選擇和現實情況相背離的現象。這一理論的核心概念來自于認知心理學的“損失厭惡”,即人們對于自身利益的減少比增加更加敏感。(2)分離效應。人們在最終決策時依賴于信息顯示,盡管這些信息對決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們對信息處理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這可能導致其偏好與選擇的不一致,即產生所謂的分離效應。(3)認知偏差與條件依賴。認知偏差指的是當人們原來的信念被事實證明是不正確的時候在心理上產生的矛盾,換句話說,認知偏差也是一種“后悔”的感受—— 一種對錯誤信念的后悔。因此,認知偏差理論認為人們有避免這種偏差的傾向,從而在決策中采取并非完全理性的行動。
二、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行為經濟學解釋
醫療機構的誠信缺失通常是指醫療機構在從事醫療服務的過程中存在欺騙、過度夸大病情、大處方、過度醫療等行為,產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納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結果。主觀因素是醫療機構中人員的道德滑坡和動機不良;客觀因素是衛生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法治的不完善、醫患溝通不暢和社會環境等。但根據辯證法觀點,雖然客觀因素會組長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發生,主觀因素起決定性的因素,沒有醫療服務人員的貪欲、道德敗壞就沒有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滋生,因而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機理是主觀因素起主導作用,客觀因素通過主觀因素起作用而發生結果的過程,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加以闡釋。
1.有限理性與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的發生。傳統經濟學中,人類行為的標準經濟模型有三個不現實的特征:無限理性、無限控制力和無限自私自利。然而來自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說認為,“經濟人”最大化行為的假設是以完全理性為條件的,而現實的情況是,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理性認識能力畢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維能力的客觀限制,因而,人的行為理性是有限的而決非完全理性,人們決策的標準是尋求令人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決策。新古典經濟學為了保證個人選擇的理性行為,提出完全性、傳遞性和反身性等“公理”。而現實實踐中,人的選擇行為并不符合這些“公理”,而且是經常地違背這些“公理”。在行為經濟學有限理性假設下,醫療機構主體可能是利己的,也有可能是利他的,由于醫療機構的經營者出于某種需要如追求效益最大化、提升社會形象等,會通過夸大治療效果、大開處方、虛高藥價等手段來失信于患者,使其誠信度下降。醫療機構經營者在利益大于誠信缺失所帶來的風險損失,或者在經營過程中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就會采取隱瞞實情、夸大療效手段來夸大或縮小成本和利潤導致誠信缺失的產生。
2.預期理論與誠信缺失合謀。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在面對任何不確定性的決定是多數時候是不理性的,對醫療機構誠信缺失合謀行為來說當經營者有了失信的需要和動機后會暗中授意或要求醫療工作者開展失信活動,按照預期理論,醫療工作者就面臨著失信被發現以及受到處罰的風險。面對這種風險,醫療工作者是選擇風險規避還是風險喜好,主要取決于醫療工作者面臨的是獲得還是損失。如果醫療工作者面臨獲得,他將規避風險不做失信于患者的事情;如果醫療工作者面臨損失,他將冒險做失信于患者。當醫療機構經營者向醫療工作者傳達了打開處方或過度醫療的意圖后,如果醫療工作者沒有感受到壓力,做不做失信于患者的事情既不影響升職又不影響加薪,他面臨著獲得,不會做有損患者利益的事情;如果醫療工作者感受到壓力,誠信工作將面臨著減薪、降職甚至被“炒魷魚”的風險時,便會開展一系列有違職業道德的醫療活動。
3.認知偏差和條件依賴與誠信缺失慣性。由于認知偏差的存在,醫療工作者會對連續性事件發生的概率高估, 對獨立性事件發生的概率低估,即如果連續幾次大開處方沒有被發現, 他就會認為大開處方被發現的可能性極小,在這種心理驅使下,醫療工作者的膽量就會越來越大,如果沒有相應的處罰,最后達到無所顧忌。認知偏差會導致條件依賴,當錯誤的行為重復發生時就會演化成慣性行為。從行為經濟學角度分析,這種慣性行為進而可以演化成從眾行為,即人們在有限理性的情況下做出的誠信缺失行為往往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如果有一家醫療機構在經營的過程中通過失信帶來的收益大于守信帶來的收益,那么這家機構則會選擇失信,在經營中就會產生失信慣性,而其他醫療機構在經營中會受到第一家醫療機構的影響選擇失信經營。失信者認為他人選擇失信行為而獲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懲處的代價低于失信所獲得的收益,即使被懲處,大多只是被要求彌補對方成本或罰點款了事,個人受到制裁甚少,這樣,無形中誘發和刺激了醫療機構經營者們產生法不責眾、跟風無過的心理。這種由失信慣性導致的從眾行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簡單復制和添加,而是不斷總結和提高失信的技巧,最后成為醫療行業誠信缺失的源頭。這也是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醫療機構誠信缺失治理對策
醫療機構誠信缺失問題已經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威脅,誠信缺失的治理刻不容緩,根據對誠信缺失的行為經濟學分析,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醫療機構誠信缺失問題治理對策。
1.構建簡明、易操作的誠信體系。根據預期理論明確守信和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把醫療機構的行為規范在自覺守信的層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獲得的概率,為使獲得概率提高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社會征信機制,使患者易于獲得整個醫療行業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降低單一行為主體之間的信用信息獲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盡量使社會征信機制和信用交換機制在規范的基礎上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導盡量多的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盡量通過正式規范信用體系渠道獲取各醫療機構信用信息,減少通過非正式渠道獲取信用信息,如通過虛假廣告、醫托或道聽途說等。
2.完善法制、加大懲罰力度。法律是防范和治理誠信缺失強有力的手段,提高失信行為的法律成本,首先要從立法開始,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參照發達國家的失信懲罰機制,如國外醫療機構在行醫過程中如果發現有醫務人員當醫托,把病人介紹到私人醫院就診,從中收取回扣,這一現象一經發現在西方國家則是被吊銷醫療執業資格而永不能從事醫療職業,其失信成本遠大于收益;但在中國則是通過一番教育或罰款懲處后,仍繼續原醫療職業,并有機會在以后的繼續失信中彌補失信成本,其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因而對于在中國醫療機構中出現的誠信缺失的現象,應采取強有力的懲罰,使失信者威懾于法律的嚴懲而又失信行為轉化為守信行為。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人們面對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故懲罰比獎勵對人的影響更大。讓失信者明白為失信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另外加強執法隊伍的執法力度顯得尤為迫切,對于違反法律的誠信缺失行為要給予嚴肅處理,決不能一味姑息遷就。
3.構建網絡信息平臺,提高失信交易成本。信息網絡平臺是當代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窗口,如果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就會給失信者有機可乘,信息網絡平臺構建,是推進誠信制度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醫療機構信息平臺,將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信用信息發布到網絡平臺讓社會公眾能快捷準確地獲得他們的誠信信息,一旦有違反誠信的行為就可以通過信息交換平臺和擴散機制散播出去,這樣他們單一的失信行為就會轉變為全社會的失信行為,失信者不僅會失去與其他交易主體交易的機會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失信的交易成本,這種代價將在較長一段時間伴隨著他甚至是一生。
參考文獻:
[1] 劉激揚,田勇泉.醫患關系問題與誠信的缺失[J].求索,2007,(6):42-44.
[2] 陳燕.誠信缺失的綜合治理框架: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的耦合[J].江海學刊,2007,(3):77-82.
[3] 許以洪,戴發文.企業誠信缺失:博弈分析與治理對策[J].企業經濟,2006,(2):85-8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