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防生是軍隊干部隊伍的重要儲備力量,是國防建設的生力軍。要培養國防生具備艱苦奮斗精神,增強他們不怕困難、不圖享樂,立足崗位、獻身國防的決心和信念,就必須加強人生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軍人職責使命教育和實踐磨煉教育。
關鍵詞:國防生;艱苦奮斗;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296-02
國防生是20世紀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為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潮流,依托國民教育為部隊培養高素質后備軍官的時代產物。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防生的培養模式越來越成熟,絕大多數國防生入伍之后都能夠熱愛崗位、獻身國防,為部隊建設和國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在艱苦地區留不住、干不好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源是部分國防生人生價值觀出現偏差,艱苦奮斗精神嚴重缺乏。
一、國防生艱苦奮斗精神缺乏的表現
艱苦奮斗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早在建國前夕,毛主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就是著名的“兩個務必”,高度強調了艱苦奮斗的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尤其是思想觀念的改變,生活在物質生活十分豐裕、精神世界相對開放被稱為“網絡一代”的“80后”、“90后”的國防生,對于艱苦奮斗精神似乎已經覺得陌生而遙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艱苦奮斗精神在思想認識上有誤區。一提起艱苦奮斗,就想到“小米飯、南瓜湯”,想到補丁摞補丁的破舊衣裳,認為艱苦奮斗是困難時期迫不得已的選擇,以前人們要艱苦奮斗,那是因為以前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不富有,不艱苦奮斗也不行。而現在條件好了,人們理所當然要享受生活,艱苦奮斗已經“過時”、“老掉牙”了。即便現在還有些地方有些人沒有“先富”起來,那也是沒有“先富”的人需要艱苦奮斗,一旦富起來再提艱苦奮斗就不現實了。
2.對艱苦奮斗精神在心理感受上有畏懼。國防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從小就是家里的“中心”。在“一切為了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等思想的影響下,幾乎是每個家庭的父母長輩都竭盡所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這種處處優待、時時滿足的成長經歷,無形中助長了國防生追求享樂、害怕吃苦的思想,形成了遇到困難就想退縮、碰到問題就想放棄的脆弱心理,導致部分國防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質薄弱。
3.對艱苦奮斗精神在生活觀念上有排斥。改革開放的深入帶來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物質產品的極大繁榮。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活色天香的媒體渲染下,追求新潮、崇尚消費已然成為現代年輕人不可避免的潮流。生活中、網絡上大家關注的是如何“逐富”、“炫富”,而“貧窮”、“受苦”成為一種恥辱,在這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影響下,部分國防生也養成了追求物質享受、貪圖安逸、攀比消費等不良的生活觀念。
二、加強國防生艱苦奮斗精神培養的措施
艱苦奮斗精神如果停留于原有的“艱苦條件下不懈奮斗”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脫離于時代的。我們所提倡的新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更加強調的是我黨我軍在長期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不畏艱難困苦、不懈拼搏進取的精神面貌。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困難面前不怕困難、 挫折面前戰勝挫折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確實孕育于困難時期,但它絕不是艱苦時期的權宜之計,而是無論艱苦還是不艱苦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一種奮斗品質;這種精神也的確倡導節儉,但它也絕不是一味地要人們吃差的、穿差的,而是要大家在貧苦的時候能過苦日子,在富裕的時候能過好日子,是要在合理消費的基礎上創造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新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僅包括原來熟悉的:勤儉的美德、實干的品質,更重要是它弘揚的是一種進取精神。要使“80后”、“90后”的國防生具備這種艱苦奮斗精神,就必須加強人生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軍人職責使命教育和實踐磨煉教育。
1.加強人生價值觀教育,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精神實質上是積極有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國防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要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奮斗與享受的關系,使國防生清楚地認識新時期艱苦奮斗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明白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幫助他們分清是非、自覺抵制消極腐朽的生活方式。糾正認為艱苦奮斗“過時”、“落伍”的錯誤思想,樹立艱苦奮斗是奮發有為永恒動力的正確觀念;糾正追求享受崇尚娛樂的錯誤心理,樹立不怕吃苦積極進取的正確觀念;糾正把奢侈消費當時髦瀟灑的錯誤思想,樹立勤儉節約光榮的正確觀念。
2.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獻身國防的責任心、榮譽感。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是激勵人們保家衛國、前赴后繼的精神動力。對國防生進行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讓國防生銘記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更重要的是教育他們在新時期繼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將愛國與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制度相統一,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世界局勢,正確認識中國目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聯系起來,增強憂患意識,增強獻身國防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誓死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只有充分激發出國防生強烈的愛國情感、錘煉出國防生堅定的獻身意志,才能于無聲中將這種情感和意志轉化成自覺的愛國行為,才能在從軍路上克服一切困難,拋棄一己私利,為國家的安全穩定、人民的幸福和諧甘愿吃苦奉獻。
3.加強軍人職責使命教育,增強職業認同感、使命感。國防生大多具備正確的政治觀念、端正的入伍動機,對軍人職責使命有深刻認識,但也有部分學生是因為苦于嚴峻的就業壓力,把入伍當作解決就業的捷徑,認為這樣既能緩解求學期間的經濟壓力,又能解決工作分配的后顧之憂,而對軍事職業缺乏應有的認同。這種僅僅將參軍當作一種謀生手段的思想,不可能孕育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著名的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曾指出:軍事活動或戰爭有四個基本特點,即危險、勞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所謂危險,是指軍人隨時有打仗的危險,執行任務隨時有付出生命的危險;勞累,指無論是戰斗、訓練還是緊急救援,軍人都必須付出超出常人的體力;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是軍事活動無法預測,戰爭的發展充滿偶然。除此之外,軍人的工作地點天南海北、工作時間日以繼夜、工作性質生死攸關等等,這些都決定了參軍不是一條發家致富的好門路,選擇了軍人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和犧牲。加強軍人職責使命教育,就是要增強國防生對軍人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從而自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
4.加強實踐磨煉教育,養成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參加社會實踐、到部隊當兵鍛煉,是對國防生進行艱苦奮斗精神培養的重要一環。國防生培養單位應利用節假日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安排國防生參加各種勞動鍛煉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培養他們不怕艱苦、團結協作的精神,使他們切身體驗勞動中的艱辛和勞動后的成就感,更加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以艱苦奮斗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除了日常的軍政訓練,到真正的基層部隊火熱的軍營生活中去當兵鍛煉,體驗軍旅生涯的嚴格管理、嚴格訓練,也是奠定國防生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思想基礎。軍旅生活并不都像影視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那樣瀟灑豪邁,很可能簡單平凡,甚至有些委屈無奈,但只要能樹立正確的苦樂觀,正確看待軍人的無私與奉獻,就能克服貪圖安逸的懶惰思想,激發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養成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積極為國防事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世勇,曾凡筍.國防生艱苦奮斗精神教育探索[J].企業導報,2010,(11).
[2] 陳曉東,陳愛玉.加強改進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J].政工學刊,2011,(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