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控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的總和。民族政策的實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消極的民族政策,如種族隔離政策、種族歧視、民族歧視政策等,積極的民族政策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促進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發展政策等。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繁榮是中國的基本國策。選擇這樣的民族政策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的,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堅持維護國家與民族統一、實現民族團結、達到共同繁榮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中國;民族政策;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227-02
每個民族政策都蘊涵著一定的價值取向,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雖然趨同但形態千姿百態,也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標準。“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控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的總和”[1],民族政策是一個國家民族關系的晴雨表,就其功能來講,民族政策對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民族政策也是各民族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現形式,民族利益在許多方面與國家利益重合,并通過國家利益折射出來,民族政策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國家,根據本國民族構成情況、不同的文化背景,來選擇適合本國民族政策的。就中國來講,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它構成了民族政策的真正底蘊,是民族政策的真正本質。
一、民族政策的選擇
1.中國歷史上民族政策。早在秦漢時代,就已形成相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多民族國家,構成民族關系的多元一體格局。作為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都有其處理民族關系上的策略和謀略。但總的來說,歷代統治者大體上是持民族歧視、不平等的民族觀。因此,無論是刀光劍影的武力鎮壓、強迫同化,還是溫情脈脈的懷柔、羈縻、和親政策等等,潛臺詞是民族不平等,談不到積極、主動地幫助和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繁榮。正是因為這一根本原因,直到新中國建立前,中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分別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不同社會形態,有的弱小民族瀕臨滅絕的境地。影響了民族關系的正常發展。
2.外國民族政策的選擇。當前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歐洲某些國家,在處理國內民族關系上實行多元文化政策。他們的政策取向是:“反對同化,禁止種族歧視,實現民族平等。主張在統一國家、統一社會里,應允許存在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應得到肯定與尊重。目標是建成統一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社會,在多樣性中發展一致性”[2]。多元文化政策是從同化政策演變而來的,是歷史的進步。美國在法律上不承認民族的存在,只承認都是美國人。美國的移民(外來民族成員)政策一貫實行“移民不應享受鼓勵其移入的特殊待遇”,“他們的機會與本土人均等,既不多,也不少?!盵3] 加拿大公民法三項基本原則規定:平等、多樣、一致。其強調的是個人平等、個人的多樣性和作為加拿大人的一致性。這些國家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政策也是吸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為在歷史上美國等國家采取種族隔離政策導致美國民族矛盾、沖突、流血等事件屢見不鮮 [4]。
前蘇聯是第一個把科學社會主義付諸實踐的國家,也是率先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導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國家。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及以后的東歐諸社會主義國家,在俄共制定的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決權、各民族工人融合起來的民族問題綱領指導下,執行了一系列針對本國民族關系實際情況的民族政策。其中包括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某個民族或某些民族享有任何特權,承認民族自決權,建立聯邦制的蘇維埃國家,幫助非俄羅斯民族發展經濟文化,培養民族干部,實行“雙語”制等等。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接近、統一和融合,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別,促進了蘇聯社會的發展進步。斯大林時期以后推行“加速民族融合”進程的做法,實質上是帶有強制同化的色彩,忽視了各民族的特點,實質上是違背了民族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也是導致蘇聯以民族為單位走向崩潰離析的民族因素之一。
3.新中國民族政策的選擇。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初期,為了解決復雜的民族關系問題,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指導,制定了與前蘇聯大致相似的民族政策,實現了各民族和睦相處,促進了社會發展。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的恩恩怨怨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消除的,中國以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基本政策的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繁榮的民族政策,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現行民族政策和歐美等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以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作為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把幫助、促進各民族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作為民族政策的重要發展目標。有力地促進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的發展。
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與美國、前蘇聯、拉丁美洲不同,早在秦漢時代,就已形成相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多民族國家,構成民族關系的多元一體格局。作為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都有其處理民族關系上的策略和謀略。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歷代統治者大體上是持民族歧視、不平等的民族觀。
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就是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堅持所有民族一律平等。但是,如何把這一原則貫徹到本國的實踐中去,則要根據本國民族關系的具體條件而靈活運用。與前蘇聯等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不同,中國盡管曾有過仿效蘇聯模式實行聯邦制的設想,但是,最終還是從中國民族關系的特點、趨勢以及社會主義中國的實際出發,選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國家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及處理民族關系的一項基本政策。
二、民族政策的功能和作用
民族政策是一個國家民族關系的晴雨表,就其功能來講,民族政策對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從消極作用上看:毋庸置疑,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政策搞得不好,就會造成民族之間無休止的矛盾,民族歧視、暴力沖突、甚至戰爭,無論是哪一類,都會引起該國大范圍的局勢緊張,影響到其經濟、政治、文化的正常發展,進而導致該國的內亂,國家分裂、落后,以至最終的瓦解。從積極方面來看:民族政策搞得好,可以培養各民族人民互相親密的情感聯系和對國家的忠誠,使國家具有凝聚不同民族的功能,把分散在全國的各民族聚合到一個國家的旗幟之下。民族政策也是各民族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現形式,民族利益在許多方面與國家利益重合,并通過國家利益折射出來,當一個國家遭受外敵侵犯或分裂主義勢力瓦解活動時,各民族就會表現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行動,作出一致對外的表達,產生強大的民族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展現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反對侵略和分裂的功能。
民族政策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國家,根據本國民民族構成情況、不同的文化背景,來選擇適合本國民族政策的。但是,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內各民族族際之間的人口流動,各國總的民族政策發展趨勢是做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吸收積極因素,促進各民族關系融合。
三、新中國制定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
任何民族政策都蘊涵著一定的價值取向,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雖然趨同但形態千姿百態,也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標準。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民族政策的真正底蘊,是民族政策的真正本質,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一旦形成,往往演化為一種外在的力量,影響著民族政策的發展,“大一統”是春秋時期儒家首倡的政治學說,自秦漢以來,被歷代王朝奉為政治實踐的理論指南?!耙唤y天下”,達到長治久安,就是他們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的最高目標??梢院敛豢鋸埖卣f,“大一統”是左右中國歷史發展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意識形態,盡管有過多次大小規模不同的分裂,遲早歸于一統,但每次分裂僅僅是一姓王朝的分崩離析,而作為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倫理道德的共同體中國,卻依然存在,一直延續到今天。在中國這個共同體內,只有王朝和政權的更迭,絲毫不影響中國自身的存在。“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也是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法則。由于這一條主線的支配,所以中國歷代王朝在制定民族政策時,自始至終體現了大一統的價值取向。
中國現行的民族政策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現行政策的制定依據主要是與革命、與奪取政權相聯系,把民族問題與革命問題聯系起來看待和處理,這是革命政黨的立場,從這樣的基點出發,相應地就形成了同情、關懷和照顧弱小民族的情感基礎和價值理念,這樣一種同情、關懷和照顧弱小民族的價值取向,這也是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的,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 云秀清.走進民族[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69.
[2] 武尚清.中國城市詩與都市人類學研究[J].世界民族研究會刊,1994,(1):32.
[3] 錢梁美.關于民族持續問題的討論[J].世界民族研究會刊,1995,(1-2):45.
[4] 世界民族研究會刊,1990,(2):15.
[5] 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