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事執行權由執行實施權和執行裁決權構成。由于兩種權利的不同屬性,使得他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追求、不同的運行程式、不同的管理要求,民事執行權構成要素的不同屬性要求必須對執行實施權和執行裁決權進行分權配置,使權力的配置與權力的屬性相匹配。通過對民事執行權的構造的論述,論證民事執行權分權配置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則。
關鍵詞:民事執行權;分權配置;執行實施權;執行裁決權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1-0236-02
一、理論基礎:構成要素的不同屬性是實行分權配置的理論基礎
民事執行權是執行機關應權利人的申請,根據執行依據確認的內容,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民事義務以實現權利人的民事權利以及就發生在執行程序中的有關事項作出裁決的司法強制權[1] 。民事執行權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執行實施權,一是執行裁決權。①執行實施權具有效率性、確定性、主動性、單向性、傾向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執行實施權在國家分權屬性上主要表現為行政權。執行裁決權以公正為價值取向,具有獨立性、被動型、中立性,這就使得執行裁決權在國家分權屬性上主要表現為司法權。
1.分權配置才能協調二者在價值追求上的矛盾。執行實施屬于操作性事務,立足迅速實現執行依據確認的申請執行人的權利,效率是其首要的價值追求,在運行上要求自上而下的權威、命令的順達通暢、行動的協調統一。執行裁決權立足于對民事執行程序中有爭議事項的判斷,涉及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與審判權并無二致,公正是其首要價值追求,在運行上必須遵循嚴謹的程序、注重當事人之間地位的平等和權力行使者的中立。實施權和裁決權這種價值追求上的矛盾沖突只有通過分權配置來協調。
2.分權配置才能滿足二者對運行程式的不同要求。面對執行實施權,債務人在執行依據所確定的債務范圍內只有承受執行的義務,不得在履行期限、數額、方式上提出抗辯,除非權力行使者實施了法律禁止的執行方式或者對豁免執行的財產采取了不當措施;而面對裁決權,由于當事雙方地位平等、法官中立,所有各方都有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主張,進行答辯質證等權利。在程序構造上,執行裁決權主要通過執行聽證程序來運行,以執行裁定書、決定書來體現權力運行的結果,同審判權通過開庭審理運行,以判決書調解書體現權力運行結果并無本質區別;而執行實施權主要通過采取調查、查封、拍賣等一系列措施來迫使債務人履行義務以實現債權人的權利,具有典型的行政權屬性。只有通過分權配置,設計不同的程式才能滿足兩種不同屬性的權力的運行要求。
3.分權配置才能實現對二者的有效管理。執行實施權的行使主要體現為純事務性工作,體現其行政權屬性,統一管理是其基本的權力運行體制。近年來,執行工作統一管理體制在改革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各高院對轄區執行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和調配,實現了執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執行效率大大提高;各高院通過協調指揮權的行使使得跨區域委托執行、交叉執行、提級執行制度得以真正落實,有效克服了執行權行使塊狀分割、各自為政、缺乏聯系的弊端,也為抵御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找到了新辦法。但是執行工作統一管理體制的改革,絕不能忽視民事執行權執行裁決權的獨立存在。統一管理針對的只能是具有行政權屬性的執行實施權,對具有司法權屬性的執行裁決權,上下級裁決機構之間必須保持獨立,上級執行裁決機構對下級執行裁決機構的監督只能是事后監督,執行裁決權的裁決獨立權力運行體制和審判權的審判監督管理體制在本質上是完全相通的?;趦煞N權力運行體制的不同特性,要確保兩種權力價值的有效發揮,二者就必須分權配置、分別適用不同的管理體制。
二、基本原則之一:構成要素的整體統一性決定了有機分離、有效銜接的配置原則
民事執行權構成要素的整體統一性要求在分權配置時堅持有機分離、有效銜接的原則,下面用這一原則來對時下爭論較大的兩個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第一個問題是執行實施權究竟該內置還是外放?
面對廣受詬病的“執行難”、“執行亂”問題,各級法院痛下決心,努力整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浙江高院近幾年內關于執行制度的規范性文件就出臺了二十個之多)。雖然法院將內置式改革模式的實踐發揮到了近乎極致的程度,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但是從根本上看,“執行難”、“執行亂”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2] 。于是,借鑒域外執行權運作的理論和實踐,許多人提出了外放式改革模式,即將執行實施權(甚至整個民事執行權)交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專門機關等行使,讓法院從執行實施事務中超脫出來。到底那種模式更為可行,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單從民事執行權構成要素的整體統一性來看,筆者認為內置式改革模式顯然更有利于貫徹有機分離、有效銜接的分權配置原則,由法院完整的行使整個民事執行權,顯然更有利于確保民事執行的效率。因為在執行過程中,爭議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些爭議既有實體上的,也有程序上的。無論哪種性質的爭議,都應當做出裁斷。如果執行實施機構和執行裁決機構在時空距離上過于遙遠,尤其是程序性爭議的解決機構與執行實施機構之間銜接不順,必然不利于執行實施與執行裁判之間的聯系,不利于爭議的解決,進而增加執行耗費,最終降低民事執行的效率[3] 。2007年出臺的新民訴法修正案也堅持了內置式改革模式。
第二個問題是執行權法院配置模式下,執行裁決庭該單置還是并行?
單置是指設在法院的執行機關僅僅行使執行實施權,執行裁決權由同一法院專設的與其他審判業務庭相并行的業務機構——執行裁決庭行使,執行裁決庭不屬于民事執行機關。并行設置是指將執行實施權和執行裁決權并行配置在同一民事執行機關中,在同一民事執行機關內部設立執行裁決庭行使執行裁決權的同時設立執行實施處行使執行實施權。究竟是單置還是并列?理論上爭議較多,實踐中各個法院的具體做法也不統一。從有機分離、有效銜接的分權配置原則來看,要保證民事執行效率的實現,要在實施權和裁決權之間保持比較順暢的聯系渠道,在權力行使主體切實分離的基礎上采并行設置的模式似乎更為合適。因為在同一民事執行機關內并行設置實施權和裁決權,便于形成實施人員和裁決人員有章可循、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運行監督新機制;這種新機制更易于操作、利于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充分發揮監督制約的功能。
三、基本原則之二:構成要素主次有別的地位決定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配置原則
民事執行權包含行政權性質的執行實施權和司法權性質的執行裁決權,兼具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屬性,但是這兩種不同屬性的權力在民事執行權中的地位如何?在民事執行權這一對立統一體中,執行實施權屬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居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執行裁決權屬于矛盾的次要方面。首先,執行中執行實施行為在數量上遠遠大于執行裁決行為。執行裁決行為并非在每一個執行程序中都會出現,但執行實施行為對每一個執行程序卻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就談不上民事執行了。其次,從功能上看,執行實施行為的行使直指民事執行權運行的根本目標——實現權利人的民事權利,執行裁決權的運行雖然也具有其獨立的價值,但是從根本上講其是為了確保執行的順利進行服務的,“在執行程序的進行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派生性糾紛”,執行裁決權就是處理這些派生性糾紛的。
執行實施權是執行權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效率為基本追求;執行裁決權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以公平為價值取向。所以基于執行權構成要素的主次地位我們可以得出民事執行分權配置的第二個基本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第一個問題就是體現權力配置的資源配置問題。從縱向看,執行案件中的絕大部分由基層法院承擔,要提高執行的效率,最關鍵是要看各基層法院的執行效率,所以在由高院統一管理轄區執行工作的情況下,用于執行的人財物應盡可能向基層傾斜,保證基層法院執行力量的充足。從橫向看,執行案件中需要裁決的案件比重并不是很大,雖然在民訴法修正案出臺后,這一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相對于龐大的執行案件總數來說,仍然是處于絕對少數的地位,所以執行實施處的資源配置應優于執行裁決庭,以便集中有效的司法資源,提高執行的效率。可見,要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權配置原則,就要實行資源的傾斜分配,使資源的實際占有量與需求量相適應。
第二個問題是執行機構的人員組成問題。這涉及到一個專業分工問題,對執行的效率和公平影響極大,必須予以明確。中國民訴法僅籠統規定了“執行工作由執行員進行”,而對執行員的任職條件、任免程序又沒有明確,導致執行員的管理不夠規范、執行員選任工作無標準遵循。執行實施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對抗性、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對權力行使者理解和適用政策的能力、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執行經驗、執行藝術、處理突發事件能力都有特殊要求 [4],只有制定一個標準,把執行實施權賦予滿足上述要求的人員,使執行實施者專業化,建立起一個職業化的執行實施者共同體,才能從總體提高執行隊伍的能力,從而提高執行效率。執行裁決工作面對的經常是復雜的法律適用問題,要求權力行使者具有同質化的思維方式、良好的程序駕馭能力和法律適用能力,只有高素質的職業化法官才能勝任這些要求,只有由法官行使執行裁決權,才能迅速、公正的處理好執行程序中派生出來的各種糾紛,使執行程序高效公正的運行。所以,要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權配置原則,就必須將執行機構的組成人員專業化、職業化,將分化的權力分別配置給適格的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1] 童兆洪.民事執行權研究:第1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
[2] 齊奇.執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與完善:第1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53.
[3] 譚秋桂.民事執行權的配置方式與民事執行體制的構建[J].法律適用,2006,(1-2).
[4] 王飛鴻.為完善執行機構提供法律依據[N].人民法院報,2007-11-30.[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