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由此形成了高校就業困難群體。這個群體由于自身、家庭、社會等原因,導致他們的就業能力不強。分析和研究他們形成就業癥結的原因,并且提出如何幫助和指導他們順利就業對于學校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就業 困難群體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135-02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突出,在高校的校園里逐漸形成了一個高校就業困難群體,他們的就業問題更是難上加難。認真做好高校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指導與幫助工作,是非常重要和迫不及待的,成為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解決這部分群體的就業難問題。
一、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界定
高校就業困難群體可以界定為:由于個人因素、心理素質、家庭環境、生活經歷、所在學校和所學專業等原因,在求職和就業的過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和困難,得不到用人單位的接納和認可,從而在求職中處于不利境地的高校畢業生。
二、高校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層次的,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就業環境的因素,又有人們思想觀念的因素,同時還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缺位以及高校教育的錯位等[1]。
從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實際情況看來,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形成的就業困難
1.性別原因——女大學生。2010年,我校組織畢業生填寫就業調查表,結果顯示,有89.3%的單位在招聘中明確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簽約單位對男生支付的工資待遇高出女生13.5%,有56.7%的女生認為在就業中存在著十分明顯的性別歧視。客觀的數據無可辯駁的印證了女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高校就業困難群體。
2.身體原因,生理弱勢。這部分畢業生往往是有生理缺陷、相貌不佳、羸弱多病,在日漸激烈的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身高、長相、氣質、體重都會有詳細的要求,所以這部分畢業生也自然而然的淪為就業困難群體。
3.學業不精、綜合素質和能力差。有部分畢業生在校期間不重視學習,專業科目成績差。還有一部分畢業生是“書呆子”,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綜合素質和能力差。在應聘時,前者會因為達不到用人單位的專業和成績要求,望而卻步。后者則會自信不足,緊張害怕、畏首畏尾,不敢和招聘單位交流和溝通,缺乏求職的技巧和經驗,從而導致求職失敗。
4.缺乏正確的擇業觀念。擇業觀對畢業生擇業具有導向和動力作用。它支配著畢業生對擇業目標的期望、定位和選擇,支配著畢業生的擇業行為。因此,正確的擇業觀能指導畢業生對職業進行正確的評價,進行準確的定位,進行合理的選擇。反之,錯誤的擇業觀會使畢業生對擇業產生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影響準確定位和進行合理的選擇。我們對即將畢業的2011屆建筑工程系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有34.5%的學生向往留在一線大城市發展。68%的學生表示,工資待遇高是選擇職業的首要因素。45.2%的學生寧可去大公司做底層,也不愿意去小公司做管理。另外還有1.3%的學生認為就業就是學校和家長的事情,和自己無關。
(二)畢業生家庭因素形成的就業困難
1.家庭經濟困難。有部分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生活困難。他們在就業的時候會出現問題。一方面,畢業在即,花費在求職應聘方面的費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貧困家庭對孩子的就業期望比普通家庭還要高,家人期望他們的孩子畢業后盡快落實就業單位順利就業,能更快更多地照顧家庭,減輕家庭的負擔[2]。
2.社會關系缺乏。家庭匱乏的人脈資源致使學生不能接觸到更多的就業機會,擇業的地域、職位受到限制,錯失良機。
(三)高校教育問題形成的就業困難
1.所在學校不是名校。在招聘現場,非重點大學不取、非名校畢業生不錄等等現象剝奪了普通院校畢業生公平競爭的權利,有些單位索性在展板上直接寫上:要求211重點大學畢業。這類隱形的非名校歧視普遍存在。
2.學歷和所學專業的原因。當今,本科和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逐年猛增,導致低學歷的學生很難就業;有些學校看到某些專業就業好,于是就一哄而上,紛紛開設此課程。致使供需嚴重失衡;還有許多冷門專業的學生就業困難。
三、做好對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指導與幫助
高校畢業生就業牽涉到很多方面,不僅關系到畢業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整體就業能力欠缺,我們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就業能力。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和幫助的理念,采取多種形式、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幫助,確保解決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老大難問題。
(一)社會方面
目前,社會各界和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幫助和保護大學生就業:(1)完善法律、法規,盡可能的減少大學生就業時候出現的性別歧視和一些隱性歧視。(2)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和應征入伍。(3)要求一些大的企業吸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4)鼓勵大學生創業,提供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和創業經營場所安排等扶持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5)強化對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對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求職補貼。
(二)學校方面
1.盡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是大三、大四的事,是大一就應該盡早做好的事。正確的就業觀念越早形成,對大學生困難群體的幫助就越大,學生接受就業指導的主動性就越高。就業指導課應該:(1)引導學生了解目前的社會就業形勢、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以及今后可能從事的行業的發展現狀,為自己制定操作性較強的職業目標。(2)培養學生的求職技巧、禮儀人際、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3)讓學生了解《勞動法》等法律的規定,知道自己在勞動中享有哪些權利如果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應該通過什么途徑、什么方法來解決。
2.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掌握并且改正學生的負面情緒。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疾病,這時候,應該及時發現問題,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緩解就業壓力,悅納自我,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競爭的大環境,揚長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和能力。
3.實施“以心換心”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工作,及時收集反饋信息。自從從事就業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做好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工作,給每一位學生建立畢業生檔案,里面包含每位學生的基本資料、簡歷、未來期望工作職位、技能證書等等。這樣,我也可以針對性地向用人單位推薦。我還及時的和用人單位聯系,了解被錄用學生的工作情況,有沒有順利的通過實習期,有沒有簽立正式的勞動合同。再根據單位的反饋情況和學生聯系,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工作狀態。對他們在工作中出現的心理和工作問題,進行實時的指導和幫助,保證就業穩定。
4.鼓勵學生創業,提供政策咨詢講解等一系列幫助。有些大學生另辟蹊徑,畢業之后直接創業,這也是解決就業的另一種方法。我校在2011年初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園”,為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了場地、資金、宣傳、人脈等一系列的幫助。這項舉措是一個創新。因此,高校可以對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并可作為評優、獎學金的重要條件。同時積極開展創業培訓,為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免費提供相關公益性服務。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實踐和創新活動,引導、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逐步建立學生創業信息跟蹤系統。
(三)家庭
家長和學習配合,良性互動共同完成就業指導工作。面對高校就業困難群體,學校應該主動和這部分學生家長聯系。告知家長就業的有關政策、法規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態。動員學生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完成就業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促使他們順利就業。
(四)畢業生本人
1.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迷信高薪和一線城市,找尋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2.注重自己在就業過程中的技巧,提高成功率。
3.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春其.試論對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J].文化經濟,2010,(7):181.
[2]柯錦泉.試論對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J].價值工程,2010,(7):248.[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