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西賀州市委黨校,廣西賀州542800)
摘要:許多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運用系統理論及系統模型方法構造出經濟、科技、社會協調發展模式,并設計出相應的戰略對策,在實際應用中收到滿意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甚至是政治效益。應用系統理論及其系統模型方法分析研究社會管理的綜合均衡問題,是一個頗具價值的課題。
關鍵詞:系統理論;系統模型;社會管理;均衡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16-03
系統理論及系統模型方法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一種具有綜合性、基礎性、前瞻性的學科,已經廣泛應用到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從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規劃到一個公司的管理,從長期的戰略規劃到短期的發展計劃的制定上,都能用上系統理論及系統模型方法,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達到滿意的目的。
一、系統理論與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是指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正常運轉,對社會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社會管理最終要達到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目的。
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使得人們日漸自覺地認識到系統理論及系統模型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局部服從全局等原則從原始的自發應用提升為學科的自覺研究。從“事理”到“數理”,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從“模糊”到“數字化”,把“規律”用數學的形式表達出來,建立模型以便于正確認識和深入研究,更深入者還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運算。
社會管理是屬于系統范疇的,但是范圍和復雜程度是一般系統所沒有的,這不只是大系統,而是“巨大系統”,是包括整個社會的系統。巨大系統的結構組成是分層次、分區域的,各小局部互相制約、協調,各個層次互相制約、協調,再上或者再下還有別的層次組織;從多階段來看,其作用和影響不是一瞬間的,在長遠規劃中只用一般的規劃理論是不行的,要有動態均衡發展規劃。
二、“和諧”社會必需均衡管理
均衡是系統狀態的一種動態平衡,一般是指經濟體系中變動著的各種力量處于平衡,因而整體變動的凈趨向為零的狀態。均衡管理就是通過研究層次組織或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以及其與外部環境相互間的影響變化規律,把握好均衡關系和運行機制,使得各要素在質、量和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度”,在結構方面保持相對穩定,在關系方面保持相互協調、相互適應,以期實現層次組織或系統的整體和諧,從而得到其最大效能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方法。 均衡管理是動態管理,具有目的性,既不是平均管理,也不是折中管理,更不是等份管理,而是強調立體性、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層次組織性、動態平衡性、可持續性的管理。
社會各個要素保持相對均衡是維持整個巨大系統均衡狀態的根本保證,如果巨大系統中任何一個子系統出現問題,巨大系統的均衡將會被打破。導致巨大系統的崩潰不一定是實質性的大矛盾所致,而常常是由于子系統中出現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所引發的。社會管理實質上就是維持各系統的均衡過程,是一種動態良好效應的層次結構組合。
均衡管理是研究如何發現并減少不和諧因素的學問。社會學家把均衡管理運用于社會管理,把握均衡的“度”,維持巨大系統的均衡。當前,正是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階段。為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社會穩定、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能夠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本質上就是要構建“社會和諧”。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保證了和平穩定,國際地位持續提高,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各項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問題比較仍突出,導致了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群體差距在持續擴大,出現了一些人受益是以他人受損為代價,窮人變得更窮、富人變得更富的新情況,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因此,胡錦濤同志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三、系統模型分析法是尋找社會管理均衡點的有效方法
在社會管理的巨大系統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均衡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注意對各個均衡點的保護,則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穩定性。社會管理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尋找新的均衡點,用以保障社會和諧發展與進步。尋找均衡點的關鍵是掌握好一個度,注意協調發展的關系。當各子系統形成了協調關系時,就出現了均衡點,均衡的目的就達到了。“和諧社會”就是均衡的最佳體現。
系統模型分析法是指可以多種形式對某系統的本質屬性作抽象描述或模擬分析,反映系統本質或特征,集中體現系統的各因素間的關系,以定性分析為基礎,運用定量分析,甚至應用計算機技術,使得對系統的認識、分析和推演更具有精確性,能更有效地揭示和描述社會管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以廣西賀州為例做一個實際案例分析,說明如何應用系統模型分析法對經濟社會管理均衡點進行比例分析。
[案例分析]——以廣西賀州為例
1.目標問題:賀州社會管理均衡點分析。
2.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反腐。
對策方案: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
3.組建系統模型:
4.估計參數:
根據廣西賀州的實際調研獲得的數據造表,建立判斷矩陣。運行模型進行推算,如下列各表。
5.由各項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都小于0.1判斷可知,該系統模型符合邏輯。
6. 分析使用:
由以上結果,做一個形象的廣西賀州社會管理均衡點示意圖(圖1)。
應用系統理論模型分析所得結論對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于2011年2月19日上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的開班式強調“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是一致的。因此,系統模型分析法是尋找社會管理均衡點的有效方法。
應用系統模型分析法分析經濟社會管理均衡點,是以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情況和原始資料數據為依據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找出社會管理的均衡點,可以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動態平衡,有利于經濟社會快速、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錢學森.論系統工程:第二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 胡錦濤.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EB/OL].2011-02-19.新華網.
[3] 于長銳,徐福緣,向陽.復雜決策問題形式化方法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2,5(6):9-16.
[4] 向陽,黃梯云,于長銳.基于問題結構分析的模型智能構造系統框架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6):15-19.
[5] 《2010賀州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