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摘要:改革開放是中國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轉折點,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漸進變革,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不可否認制度的變革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新制度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的科學性。因此,探討新制度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從經濟增長的靜態與動態兩個角度深度剖析理論的內涵,以期為中國進入后危機時代的經濟增長提供理論借鑒就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006-03
一、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含義的解析
(一)制度含義
在新制度經濟學派中,“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會中的“游戲規則”,它是被創造出來規范人們之間交流的。制度通過給人們建立行為規范降低了人們交流中的不確定性。正是因為擁有了制度,人們之間的日常交流才形成了慣例,我們知道怎樣與別人打招呼,知道在各種場合應如何舉止。制度結構具有三個組成部分:正式法規、非正式法規、實施機制。
正式法規是指經濟社會中的文本法規。最典型地,憲法是一國最根本的正式法規,而且正式法規可以通過國家或企業得以建立和形成。
非正式法規是指社會中的非文本法規。它包括文化、行為準則、作風標準,等等。生活在不同國度的公民從小就開始學習這些非文本法規的準則和態度。
實施機制是制度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將正式法規和部分非正式法規付諸實踐才能保證制度具有看得見的作用,保證制度效率的實現。
(二)制度的樞紐——科斯定理
“只要產權是明晰的,并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則無論在開始時將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將是有效的”這就是科斯定理所陳述的內容。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1)當交易成本為零時,不管產權如何分配,有效的產出總會實現。
(2)當交易成本為正時,產權如何分配將對經濟產出具有重大影響。
以資本主義社會為例,產權是私有的,那么,對財產的所有權必須進行清楚的界定和執行。制度的一個重要作用即界定和實施產權。國家的制度框架決定了交易成本,從而決定了經濟獲得潛在產出和收入的程度,現實經濟中交易成本總是存在且非常顯著,因此,制度總是具有重要意義。
二、制度與經濟增長
(一)經濟增長理論回顧
經濟學界自亞當·斯密之后對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爭論了200多年。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真正起步是20世紀50年代索洛和斯旺構造的新古典增長模型,談模型構造的生產函數由資本K和勞動力L作為自變量。羅默、盧卡斯等都為將技術進步納入該框架進行了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代表諾斯和托瑪斯認為,資本存量增加的本身,并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乃是增長的結果,而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而且諾斯通過對1600—1850年這250年間海洋運輸生產率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盡管技術上并無重大進步,只要制度因素充分發揮作用,同樣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二)新制度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國的制度結構是開啟財富潛力的鑰匙。從靜態角度看,制度決定了交易成本和經濟組織獲取專業化和勞動分工收益的能力。從動態角度看,制度決定了激勵結構。經濟組織正是在激勵結構下經營和決定是否采取措施改進技術。一個經濟體停滯不前是因為制度禁錮了經濟發展,一個經濟體之所以能夠保持增長,是因為該國的制度鼓勵并推動經濟的增長。
1.制度與經濟增長:靜態模型


經濟學中用“生產可能性曲線”(如圖1所示)來表明一國的產出的最優可能性邊界。兩條坐標軸分別代表經濟社會生產的兩種商品X和Y,生產可能性曲線意味著一個經濟體在現有的技術水平條件下,運用其全部生產要素資源(土地、資本、勞動力及企業家才能等)實現全部最優產出。
靜態情形下,我們假定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技術水平相對穩定,這意味著該國無法通過技術促進經濟增長,要做的只是提高現有的技術使用效率。反映在圖中即生產可能性曲線內部(即A點所在的區域)被稱為生產無效率區域,存在著經濟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況。如果這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那么經濟就會實現增長。即一個經濟體可以在技術水平保持不變的情形下實現圖中A點到B點移動。
現在我們分析靜態情形下,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傳導機制路徑:
制度→交易成本→市場創新→勞動力分工(專業化過程)→生產力→經濟變化
在技術不變的情形下,制度將如何影響經濟增長,我們分析其傳導機制。一國經濟要實現發展要依賴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勞動分工,即提高生產過程中專業化程度。這一點在斯密的《國富論》中早已強調:“(一名工人)可能用盡所有的努力,一天也只能生產一根針,或者還生產不出一根針,當然生產20根針更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現在這種工作方式下,不僅整個生產過程是一種特定的交易,而且該過程還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部門,同樣地,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中一些比較重要的部門本身也是一種交易。第一名工人專注于金屬線的拉長,第二名工人專注于金屬線的拉直,第三名工人切割金屬線,第四名工人匝箍金屬線,第五名工人對針頭進行打磨。針頭的制作需要兩到三個完全分開的工序,甚至把針放在紙板上本身也可以是一道工序。用這種方式來看,制造針這樣一種生意可以分為大約18種不同的操作步……”
當然,實現專業化這一過程是存在市場風險的,因為在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的同時,人們逐漸只對某種特定的工種越來越熟練,而對其他工作則很生疏。比如說腦力勞動者可能不再熟悉如何去種植莊稼、建造房屋等體力勞動。因此,隨著勞動分工與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人們越來越依賴于市場體系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與無限欲望,這就要求市場必須存在而且要運行良好。
經濟社會中市場存在并且運行良好所需的條件:(1)經濟中必須存在對特定商品與服務的需求。(2)經濟中必須存在供給。市場上不能缺少供給方,而對于供給方來說,選擇是否進入該市場受其總成本與總收益的制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交易成本非但不為零,往往還非常大,因此供給是結合勞動力、原材料、技術和一系列交易的過程。具體來說,生產者獲取原材料并加工成產品從而形成供給,這一過程中生產者必須與這一環節所有參與者:原材料所有者、勞動力、資本所有者、批發零售商等建立契約關系,這一過程中生產者不管與誰進行交易,都存在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相對較低,那么就會有大量的供給在市場上出現,否則進入市場的供給商就會望而卻步,甚至沒有供給者進入該市場。(3)消費者對產品掌握足夠的市場信息。這是一個理想假設條件,現實經濟運行中,往往達不到,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失靈情形發生。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產生,也導致了交易成本的巨大。(4)必須存在穩定的貨幣體系使買賣雙方彼此認可和信任。如果貨幣價值穩定并且值得信任,那么交易成本就會較低。但往往由于經濟的波動及普遍的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貨幣價值并不穩定,這就使得談判成本變得非常高,從而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5)產權必須明晰。即供給方必須正當合法地擁有商品及服務的所有權,并能合法地將所有權在市場中轉讓給需求者。一旦商品產權不明晰,則交易成本將大大提升。(6)買賣雙方必須建立一份公平合理的契約或協議以防止欺詐行為的發生。在這一過程中對契約或協議的執行成本可能是構成交易成本中最大的一個方面。這就需要國家有完善的法律系統監督契約的執行,一旦沒有足夠的外部約束力環境則交易成本會很高。
因此,一個成熟完善的市場體系要運行良好就需要有較低的交易成本。一旦實現較低的交易成本,對市場經濟的供求雙方來說,交易也就變得更加明確和順暢。
新制度經濟學派認為,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制度框架、交易習慣、法律制度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決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而政府在決定如何讓經濟與市場良好運行方面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因為他們是“游戲規則”即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者。政府經濟職能的關鍵是建立一個能降低交易成本的、運轉高效的制度框架。政府創建的機構必須能降低測量和執行交易的成本。正式規則必須能明確界定進行交易的商品和服務的所有權。一個經濟體的非正式制度必須能夠促進供求雙方信任并尊重法律法規,同時執法要客觀公正。
制度影響著交易成本和經濟的最終表現,圖A 的傳導機制很好的總結了這一過程,即:一個經濟體的制度框架決定了交易成本的水平,從而也就決定了該經濟體市場運行水平。而市場運行水平至關重要,如果市場運作良好,就能促進經濟實現高度專業化和勞動分工,一個社會的專業化水平越高,其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就越高,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產出水平的增加,實現經濟增長。
2.制度與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現在我們分析動態情形下,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傳導機制路徑:
制度→組織行為→創造性破壞過程→ 技術升級→社會財富
在經濟增長的動態的情形中,我們將放棄技術不變這一假設,認為存在著技術的進步性。我們知道,經濟增長分為粗放型增長與集約型增長。粗放型是指靠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總量增加,實現產出的增長。這種方式往往受到資源稀缺的制約,而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不可持續的。集約型是指通過提高生產技術,使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從而實現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擴張。在這種方式下即使一個經濟體資源有限,但通過提升技術使有限的資源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可以實現社會生產和消費比以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因此,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動態情形下實現經濟增長的關鍵。
我們仍舊是從后向前分析傳導機制的流程圖。為實現經濟在長期的集約型經濟增長,一個經濟體就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那么,提高技術水平主要依靠三個關鍵因素:
(1)鼓勵并培養人們的創造能力。一個經濟體中的個人和企業要有足夠的自由去思考并實踐新想法。社會要提供一定的激勵機制并愿意處理新技術未成熟之前所帶來的破壞。以美國為例,通過實現提供R D基金給高校和研究者,對技術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資本市場運行良好。將一個新想法付諸實踐是一個充滿風險并且昂貴的過程,往往研發者并不具備足夠的啟動資金。因此,資本市場運行良好,實踐新想法的人或機構往往能夠找到更好的財務支持,從而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
(3)促進企業機構不斷改進產品或規避風險。這個過程被稱為“創造性破壞”過程,來源于熊彼特的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一書。書中生動的描述了這一過程:“創造性破壞過程”在熊彼特的著作是這樣寫的:“開拓新市場,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從工藝商店和工廠到美國鋼鐵公司等組織的發展表明了相同的工業突變的過程,如果我可以用生物術語,那就是不斷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摧毀舊的,不斷創造新的。這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事實……”(《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英文版Page83-84)
經濟體產生新技術的第三個關鍵因素是促進企業機構不斷改進產品或規避風險,即“創造性破壞”過程類似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反映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如果一個經濟組織不能持續的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那么很自然它將在競爭中被淘汰。而制度能為企業提供使其良好運轉的框架結構,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鼓勵創造性過程。
因此,一個經濟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要實現集約型的經濟增長,它的技術水平必須得到提高,而技術水平提升需要激勵機制、較低的市場交易成本、企業的創造性毀滅過程,而恰恰只有制度能實現這一過程。
制度在長期中影響著交易成本和經濟的最終表現,圖B的傳導機制很好的總結了這一過程,即:良好的制度框架會促使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采取合理有序的應對行為,并通過創造性毀滅的過程等手段實現技術的進步,實現長期中產量的增加,促進經濟的增長。
三、對中國后危機時代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借鑒意義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制度變革大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各種制度創新是非常成功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制度變遷導致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這正如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的那樣,制度的改進在長期中影響著交易成本和經濟的最終表現,促使資本和勞動力資源逐漸向效率更高的行業流動,從而提高了要素的效率。故今后我國應該積極穩妥地推進在金融體制、貿易體制、投融資體制、法律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創新,不斷完善正式法規、非正式法規及實施機制,為以后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證,促進國民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