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510000)
摘要:東莞市作為一個著名的制造業城市,其經濟模式是外向型經濟,過多的出口依賴使其在近年來的金融危機中倍受經濟發展的壓力。同時,由于居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因素,使東莞市的產業轉型升級顯得更加迫切。試從東莞市自身的經濟模式的分析開始,結合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分析,探尋東莞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可行路徑。這將有助于理順東莞市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以抓住發展的機遇。
關鍵詞:東莞市;轉型升級;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085-02
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東莞市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承接了港澳臺的產業轉移,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加工貿易為切入點參與國際分工,形成了外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并快速地成為國際性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成為省內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東莞市的加工貿易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其勞動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過大等問題在美國次貸危機、全球消費需求放緩、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等國內國外經濟環境下顯得尤其突出。因此,面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以及國內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環境,這種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產出”為特征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嚴重制約著東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此情況下,東莞市只有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筆者著力于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抓住了經濟發展的脈搏,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總結東莞市可行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一、東莞市經濟發展歷程分析
東莞市靠“三來一補”起家,發展了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廣為人知的“東莞模式”。東莞市是世界知名的加工貿易城市,有“世界工廠”之稱,即東莞市的產業模式主要是加工制造為主。東莞市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外向型經濟。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東莞市的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外資,尤其是港澳臺的外商投資;二是東莞市的加工制造業主要向外出口產品。這使得東莞市對外的依存度非常高。東莞市加工貿易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三高的加工制造產業在現今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突顯生存的困難。如今,東莞市的制造業總體水平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制造業結構比例發展程度偏低。其表現在制造業的重工業化程度偏低、高加工度化偏低、以及技術集約化偏低。此外,東莞市企業的品牌競爭力弱,企業規模小,在以外資為主體的投資結構中,大型國企數量屈指可數,而民營企業又小而散,缺少在生產和研發上能發揮龍頭作用的企業。本文根據東莞市的加工貿易發展,將其發展的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4)。以東莞市虎門第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東莞虎門太平手袋廠的成立,顯示東莞加工貿易發展模式的開始。1978年12月東莞市成立全國第一個對外來料加工裝配辦公室,實行全面的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服務。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84—1992)。在“三來一補”快速發展的基礎上,1984年東莞市提出了“向農村工業化進軍”的發展戰略,開始了從農村社會向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在1985年,東莞市的撤縣設市政策大激勵了東莞的經濟發展。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中小型香港企業為主;二是產業布局較為分散。
第三階段:提升階段(1992—2002)。20世紀90年代后,東莞市加工貿易發展模式已經逐漸成熟,港臺資本大量進入,而且內地大量的低價勞動力進入,兩者結合形成了“雙優勢”,使東莞市展現了極大的競爭力。在這一階段,眾多的外資企業的民營企業形成了東莞市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臺商的大量涌入無疑是這一階段的最主要特點。
第四階段:轉型升級階段(2002—)。東莞市在2002年就開始進行加工貿易的產業轉型,在石碣和清溪兩個鎮各選擇3家企業開展轉內銷試點工作。隨著人民幣升值、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東莞市加快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步伐。在這一階段,東莞市加工貿易大量引入世界500強企業,相比前兩個階段分別以港、臺資本為主,這一階段以歐美、日韓等跨國公司資本為主。
二、東莞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因素分析
(一)國際環境的因素分析
2008年以來,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使東莞市的外向型經濟受到波及,增速放緩。由于發達國家受金融風暴的影響較大,而本地的消費不旺,導致東莞市出口工廠普遍訂單下降,業務量減少。同時,由于兩頭在外的企業境外融資難度加大以及歐美采購商付款期加長,導致東莞市很多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生存空間縮窄。據統計,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97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12.3%;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1.97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增幅比2007年下降0.6%。另外,由于外貿壁壘對中國出口產品限制的日益加大,致使中國的出口貿易形勢略顯緊張,即國外環保壁壘和反傾銷迫使東莞市產業升級,同時也為東莞市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機遇。
(二)國內環境的因素分析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內部原因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的增加;二是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進一步加劇,使政府改變了發展戰略;三是治安環境惡劣,投資商和市民等對此反響大;四是珠三角規劃中的“深莞惠經濟圈”的戰略性發展要求。東莞市作為連接深圳和惠州的中間城市,東莞市確立了“建設以信息產業為特色的現代制造業名城、適宜創新創業安居樂業的生態城市、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導致東莞市產業轉型升級顯得必要和迫切。
三、東莞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產業就地升級和轉移
產業升級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自身的改造和升級,二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代替密集型產業。這兩個階段分別表示了產業就地升級和轉移兩個途徑。東莞市經濟發展所遇到的瓶頸是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價格上漲后所帶來的成本上升。解決這一問題較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對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就地改造和升級。目前,東莞市最大的比較優勢在于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集群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對這些產業進行改造的辦法來實現產業升級,遠比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產業容易得多。而第二階段的產業升級是進行產業轉移,東莞市已經與其他地區合作共同建立產業轉移園區,以把一些產業轉移出去。
(二)銷售渠道由外銷轉向內銷
外銷轉內銷對于東莞市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東莞企業一直以來都以國外市場為主,當把市場轉向并不熟悉的國內市場時,東莞市企業缺少內銷的經驗與渠道,尤其是扎根東莞市的臺資企業。盡管這樣,但這一途徑仍是東莞企業未來所面對的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其中,東莞市企業要想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現在的市場競爭,講到底是不同品牌的競爭。很多東莞市企業之所以不愿意從價值鏈中的代工轉向自己銷售,關鍵的一點就是企業無法容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從而難以與同行業的產品競爭。
(三)發展制造業總部經濟
東莞市政府提出加快東莞市總部經濟發展,是東莞市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的重要舉措,對于東莞市提高區域知名度、信譽度,進一步優化商務環境,推進多元化融合與互動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東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引導金融、保險、證券、貿易、通信、科技、法律等機構的地區性總部進駐東莞大道兩側,大力將東莞大道打造成總部經濟長廊”。另外,全市也針對總部經濟來快速地啟動了總部一號——松山湖,而厚街也會被打造成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
(四)發展現代服務業
東莞市是一個知名的制造業城市,在三種產業的比例中,第二產業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按照工業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占有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第三產業的發展即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東莞市已重點提出要完善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還需要發展物流、商務會展、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零售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
(五)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東莞市要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個關鍵的途徑是通過創新體系的建立來完成。無論是產業就地升級,還是外銷轉內銷的行銷轉變,還是發展總部經濟和服務業,都需要通過創新來達新的轉變。此時,政府需要大力推動創新體系的建立,借助政府的巨大的行政能力,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引導國內外企業完成創新。
參考文獻:
[1] 劉斌.對新經濟形勢下的東莞產業升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8-220.
[2] 謝文新.東莞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J].國際經貿探索,2007,(2):23-27.
[3] 王保林.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改造、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東莞市產業結構升級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5):172-173.
[4] 崔學海.東莞產業升級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5-227.
[5] 劉可夫,羅進華.東莞實施產業轉移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措施[J].廣東經濟,2008,(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