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思想政治部,廣東珠海519090)
摘要:制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沒能構建起體現思政實踐教育地位作用的實踐教育模式。提升社會實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實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環境影響兩者形成教育合力,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未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環境影響;合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40-03
對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地位作用認識不足,沒能構建起體現思政實踐教育地位作用的實踐教育模式,是當今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然而從現實來看,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落實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思政教育社會實踐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直接的影響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要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當前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加強對社會實踐教育問題的研究,促進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對社會實踐地位作用的新認識:社會實踐能夠聯結環境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兩者形成教育合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當今社會環境具有復雜性、信息化的特征,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思想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容易迷失自我的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環境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既相互促進又相互抵消的現狀。因此,怎樣讓復雜的社會環境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形成教育合力,讓兩者關系是強化的關系而不是相互消解的關系,就成為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臨的重大課題。社會實踐教學是聯結環境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紐帶,有利于兩者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
首先,社會實踐教育對環境影響起著引導作用,把環境的影響導向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致的方面,形成兩者教育合力。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影響需要引導。行為主義學派代表人物華生認為,只要條件具備就可以把兒童訓練成“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1]華生的觀點雖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但卻指出了環境在主體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塑造過程中的作用,也指出了在德育教育的時候,營造合適的外部環境、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通過營造“人造環境”,把環境影響導向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致的方面,形成兩者教育合力。所謂“人造環境”,是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所面對的社會環境是經過了有意識改造或選擇的環境,在學生實踐過程中,老師還會引導他們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這樣,實踐教育的過程,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環境進行選擇、營造、分析、思考的過程;社會環境影響擺脫了通常意義下的模糊、泛化傾向,由此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有引導的影響;使得環境影響的指向與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目標相一致,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社會實踐是學生主動把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社會環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克服環境不良影響,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過程。
社會實踐把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銜接起來,促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與思考現實社會問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認為知識能培養出良好的倫理社會,能使人更親近神性,培養出近乎神性的美德。因此,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都是有必要的。然而,除了理論知識外,學生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思考社會現實問題,通過實踐把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銜接起來,在加深對理論問題理解的同時縮短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知而不行,實為不知”,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能只看學生是否掌握理論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能否運用這些知識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去解決現實的問題,實現自身素質的提高。
社會實踐促進學生與社會環境的接觸,對學生認識自我具有重要的意義。人與環境是互動的,人也只有在影響環境與受環境影響的實踐活動過程中才能健全的發展。人對自己行為的認識與評價,除了受到自身心理特征影響之外,還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2],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實際是主動的融入社會環境,接受環境的影響,改造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識進而影響周圍環境的互動過程。正是在這種人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人的思想道德意識才得以形成與發展,離開了環境,人將“不可能想到自己有什么品格,不可能想到他自己心靈的美丑,如同他也不可能想到他自己的面貌或美丑”[3]。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決定了社會實踐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
培養學生愛國、守法、責任感、誠信的公民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決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
首先,社會實踐教育比公民意識理論教學更有利于養成學生的公民意識。大學生群體朝氣蓬勃,思維活躍,但是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與閱歷,如何讓缺乏社會閱歷與經驗的大學生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成為大學德育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公民意識的教學,學生可以掌握什么是愛國,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誠信等知識問題,卻無法獲得踐行公民意識的直接經驗,更談不上養成行為習慣的問題。“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4],學生公民意識的養成,更多依賴于其社會生活形成的經驗。因而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參與、體驗中養成作為一個合格公民應有的習慣與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
其次,社會實踐教育促使學生獲得自知、實現全面發展。“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除了可以通過自我的檢視認識自己之外,我們還是處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當中的,我們更多的時候必須透過他人信息的反饋,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認識自我,道德方面的成長尤其如此。亞當·斯密認為,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和社會發生一定的關聯,所以我們會“仔細檢視我們全身上下的每一部分,盡可能努力從他人所在的距離,以他人的眼光來觀察我們自己”[5]。實踐的過程,實際是走出課堂,走入現實的生活的過程,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的社會關系,以及由此得到的信息反饋,讓學生檢視自身的行為與思想,實現自知,獲得成長。
三、社會實踐地位作用的根本體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理論教育,更多的是社會實踐教育
首先,社會實踐教育的地位作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國大學生思政工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馬克思主義特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2]的著名論斷;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實踐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來說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在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6]。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實際是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作用于現實世界、現存事物的實踐過程。當代的大學生一般缺乏直接的、感性的社會生活經驗,在校期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經常出現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的情況,導致學生對社會、政治、道德問題的思考難以達到理性的、深入的層面,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因此,有必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出發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社會實踐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決定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形成的規律。以往的思政教育重視知識傳授,思政課被當做智力課程而不是行為實踐課程,這并不符合思政教育目的,也不符合大學生政治意識與道德意識的形成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目的之一是形成人們的正確的政治觀念與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大學生將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杜威曾經說過,“為社會生活作準備的唯一方法,是參加社會生活。”[7]這句話雖然有片面之嫌,但卻指出了社會實踐的意義所在。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就直接的面對社會生活的場景,嘗試用學到的理論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促使學生在體驗與參與的過程中思考與把握現實。學校理論教育,以及學校本身是無法替代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因為學校理論教育無法替代學生親自對生活的體驗,而且學校本身也無法完全的重復社會生活的場景。因此社會實踐在學生政治意識與道德意識的形成中就有著其他教育形式無法替代的作用。
再次,強調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并不否認理論灌輸的必要性。列寧曾經說過,要把自發的工人運動變成自覺的革命運動,就必須把社會主義意識“從外面灌輸給工人”[8]。因此,要讓學生無目標無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論上的灌輸與引導是必不可少的。理論灌輸與社會實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學生的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能避免實踐的盲目性、自發性,達到主觀符合客觀的效果;同時,理論引導的社會實踐也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正確理解與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政治意識、人生觀、世界觀,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效果。
四、進一步加強社會實踐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是未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方向
反思我國大學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從人的認知規律、國內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經驗來看,未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方向必定是做實、做好社會實踐教育,提升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弊病是:
首先,學生知行分離是我國思政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而造成這一弊病最重要的原因是重視對學生的理論傳授,而忽視社會實踐教育。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受思想政治知識的教育,到了大學期間依然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從知識量來說,學生已經掌握了足夠的政治學、倫理學知識,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實踐教育,很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還沒有學會用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行為,呈現出嚴重的知行分離的情況。要克服這個問題,就必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的地位。
其次,從人類對知識的認知規律來看,實踐(行)是知識最重要的來源。《墨辯》①認為知識來源于三種途徑:“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其中,親知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獲取知識,排在第一位,為最重要的知識來源;聞知是從書本、老師、長輩、朋友那里獲取知識與經驗;說知是通過已有的知識,通過推理與思考獲取新的知識。對于上述三者他們的關系,陶行知認為,“聞知與說知必須安根于親知里面方能發生效力。” [9]為了說明這個觀點,陶行知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對一群毫無機器工廠勞動經驗的青年演講八小時工作的道理,無異于耳邊風。”[9]現階段,思政教育的問題在于,以聞知(理論知識學習)替代親知(通過親自的實踐獲取知識),聞知放到了第一位,顛倒了聞知與親知的關系。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扭轉這種現狀,更多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政治與倫理知識,這比知識傳授本身重要得多、深刻得多。
最后,從國內外比較成功的德育教育經驗來看,凡是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都很重視實踐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當代日本大學生的公德意識、秩序意識、誠信意識、國家意識整體比較好,這和日本“重視實踐化的德育教育途徑”[10],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過程中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德育的過程中,日本大學重視通過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讓學生認識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培養生存能力、耐苦耐挫能力、獨立生活能力,體會百姓辛勞,體會父母艱辛,從而達到德育目的。中國香港在重視傳統知識傳授的同時,強調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各類活動以及具體的課程當中,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較重視活動參與法與情景熏陶法,強調以“生活事件” [11]②方式進行德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我們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加深對社會實踐教育的認識,提升社會實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實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環境影響兩者形成教育合力,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未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64.
[2]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106.
[4]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4.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107.
[6]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4.
[7] 杜威(John Dewey).杜威教育名篇[M].趙祥麟,王承緒,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87.
[8] 列寧.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9]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教師讀本[M].金林祥,張雪蓉,編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8.
[10] 張德.日本高校德育對我們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5,(2):91.
[11] 郭靜林,洪明.香港學校德育教育變革探析[J].現代科學教育,200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