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哈爾濱150030)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是生物制藥專業的基礎課程。結合作者的自身教學實踐,闡述了作為生物制藥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應該有其專業個性化的特點。在教學重點上應強調基本應用型知識的掌握;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藥學知識的實踐;在實驗課程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和規范性的實驗操作技術;在課程知識之外還應結合當前的醫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教學;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藥專業作為藥學院或綜合性大學的新興專業, 正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而成為培養具備生物學、藥學基礎理論的生物制藥專門人才的急需專業。醫學微生物學作為本校生物制藥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要為后續的生物制藥工藝學等相關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要能夠使同學們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為學生們今后走向藥學事業創造契機。但由于課程內容較多、基礎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筆者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探討和實踐,為生物制藥學科的建設提供參考。
一、結合專業特點,精心選擇教材,精煉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出版社的《醫學微生物學》教材版本較多,大多為醫學出版社出版,與臨床醫學的結合性較強。為選擇適合藥學專業的微生物學教材,筆者從眾多的教材版本中選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黃漢菊主編的《醫學微生物學》,發現該教材的基礎部分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再根據所安排的課時對醫學微生物學的各論部分內容進行精簡和綜合,在教學時發現既要注重“三基”知識的講授,還要據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變化,增加公認的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充分體現醫學微生物學與藥學的聯系。
(一)豐富理論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應一成不變,應隨微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做出相應補充與完善。目前,各國都在致力于開發出抗微生物醫藥新型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工藝,需要學生及時掌握這些內容。同時,醫學微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為此,在教學內容上做以下調整。
1.優化教學內容結構。課程的教學內容按分章節的形式介紹各類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在每一章節中,著重介紹微生物種屬的基礎知識,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學診斷以及免疫防治等,針對微生物的診斷和防治技術進行系統的闡述。這種結構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共性,利于學生理解和靈活應用。同時,還須做好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聯系,以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索醫學微生物學的應用。
2. 突出教學重點。由于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應緊密結合醫學致病微生物的各個領域。例如,在講授流感病毒的基礎知識時,應著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結構,基因組的組成、編碼蛋白的種類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類型,抗原容易發生變異的機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關鍵問題。
3.教學內容要體現新穎性
作為生物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醫學微生物學中尤其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一些高發病原的新的科學進展時時在更新。在教學中,要隨時查閱最新的科研動態,更新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把與本專業領域相關的科學知識作為新的教學內容充實于給學生的講授環節,以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藥物充實到反轉錄病毒的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加強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除講清基本理論外,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要領的嚴格掌握是本課程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以配合理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加強綜合性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內容除一些驗證性實驗外,增加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增強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針對細菌學實驗開設細菌的分離培養及鑒定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在混合菌種中分離克隆出純的菌種,并鑒定到屬,使學生的實驗具有連貫性,有利于培養其綜合實驗技能。
2.增加設計性實驗。設計性試驗給學生開放了更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微生物的分離并鑒定,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領域到認識到微生物的無處不在,加深其對微生物的認識,并對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確的認識,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在系統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與實踐相關的醫學微生物學知識,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要搞好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備課環節。備課時要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各章節的目的、要求,確定重點;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課程特點,確定難點。這是在備課時的首要明確的內容。要用自己的語言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重點突出[1];考慮清楚采用的教學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樣的思考問題及進一步學習的自學參考題綱。備課時對相關問題作充分地考慮和安排,教學中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效果
在有限的時間內,要盡可能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就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的醫學微生物學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對眾多病原微生物的分離、診斷技術均研究的較為清晰。將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以相應的解釋,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教學中只是讓學生翻看書本,而書本上沒有的圖表不得不畫草圖,因此,教學節奏無法掌握,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使教學生動、直觀、形象,我們除了組織教學參觀外,還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展現畜產品副產品的形狀、生產設備以及作用原理圖,更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課程內容,這樣,學生們興趣非常濃厚,上課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在學習上我們常說“主動產生效率,態度決定一切。”也即要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應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教師,不但要準備好教學需要的內容,而且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在教學的第一節課尤為重要。在課程的緒言中,要給學生引出問題:人為什么會生病,生病可能與什么有關?進而給出致病因素與醫學(病原)微生物的密切關系,進一步的指出作為生物制藥專業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針對某些具體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術藥劑。通過這些實例的講解,學生們會明白醫學微生物學中要學的內容與生活和生物技術制藥生產密切相關,是一門實踐性與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并非枯燥的理論。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2],即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教學新理念的機會,同時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講授過程中,不時地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已學過的知識,也可以是即將講到的新問題,這些問題的難度不應很大,學生只須短暫思考就可以回答。通過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跟得上教師的講課節奏,幫助學生去思考的問題。基于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有關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由教師進行詳細講解,以求使學生完全理解并記憶。選擇一些常見病原微生物部分則進行PBL教學,要求結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PBL教學的方法是:課前由教師將討論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布置給同學。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通常是要求同學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們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通過圖書館、網絡、請教專家等途徑,獲得相應的信息,經歸納、整理,并做出討論預案,再返回到課堂大家在一起進行討論。在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務、組織討論和進行總結的作用[3]。課堂上學生充分進行討論、辯論,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辯論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利用信息資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診治疾病的能力不斷增強。作為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面對新問題的出現,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爭取做到最大程度地發揮教學功能。我們還會繼續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善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培養出新世紀優秀的生物制藥專業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雷凱健,王天曉.生物制藥專業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檢驗醫學教育,2010,17(2):24-25.
[2] Barrows H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Med Educ,1986,20(6):481~486.
[3] 凌虹,張鳳民,鐘照華,等.開展PBL教學法,在分子病毒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