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廣州510006)
摘要: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演變為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盡管傳統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政策更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但現實卻是,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仍經久不衰。以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為例,回顧了輪胎特保案的發展過程,進而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分析美國貿易保護政策決策過程中的各種政治經濟因素間的博弈,并從中得出若干啟示,以期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有利于我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貿易保護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中美輪胎特保案
中圖分類號:F752.0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009-03
引言
2008年由美國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危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經濟衰退,全球經濟至今尚未完全復蘇。根據傳統經濟貿易理論,自由貿易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福利,因而自由貿易政策能更好地促進全球經濟的復蘇。
但是,自由貿易理論并不能解釋現實狀況。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是美國政府為應對美國汽車輪胎業衰退而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輪胎特保案,其決策過程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來分析,將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因為傳統貿易理論僅僅局限于在經濟分析的框架內考慮貿易政策的決策過程,而忽視了政府目標和行為、各利益集團等非經濟因素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有鑒于此,本文以中美特保案為例,基于政治經濟學的立場來分析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決策過程,并提出若干建議,以利于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更好地促進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一、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案例:中美輪胎特保案
2009年4月20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產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其在訴狀中稱,從中國大量進口的輪胎損害了當地輪胎工業的利益,若不對中國輪胎采取限制措施,將會有更多的美國輪胎業工人失業。4月29日,ITC啟動對中國輪胎產品的特別保障措施調查;6月29日ITC決定對輪胎特保案救濟,以中國輪胎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建議美國在現行進口關稅的基礎上,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三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關稅。7月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向總統和貿易代表辦提交救濟措施報告;9月2日貿易代表辦公室在咨詢財政部、勞工部、商務部等部門意見后向奧巴馬提交了輪胎特保案制裁意見;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不顧中國方面和美國業界的反對,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即在原有4%的關稅基礎上,今后三年分別加征35%、30%和25%的附加性關稅。這一特保措施于2009年9月26日正式生效。
根據中國橡膠協會的統計,中國生產的輪胎有40%供出口,而其中三分之一出口到美國。美國對中國實施輪胎特保案后,征收35%的關稅,這意味著第一年中國的輪胎產品將無法出口到美國。三年懲罰性關稅將影響到中國10萬工人就業,損失約10億美元的出口額。
雖然奧巴馬政府認為這是為緩解經濟危機所采取的一種救濟措施,但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從本質上說,這顯然是一種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其背后蘊涵著復雜的政治經濟動因,必須在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內來尋找其原因和對策。
二、美國實施輪胎特保措施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基礎
(一)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新政治經濟學是用來分析政治因素如何影響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之一。它的理論前提來自于對經濟學方法論中理性人假設的認可,并將一國政治經濟決策活動視為一系列的利益交換活動。具體而言,新政治經濟學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引入了公共選擇和集體行動邏輯等分析方法,認為政府決策牽引著許多強大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和妥協,是政策供給方(政府)與政策需求方(各利益集團)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它認為,一國制定的貿易政策是偏向開放還是貿易保護,除了要考慮其經濟方面的因素,還要考慮政治上的因素,要顧及各種政治勢力的影響和訴求。貿易政策最終成為公共制度安排的結果,不是“外生”形成的,而是政治因素“內生”決定的,這是解釋貿易政策決策結果的重要變量。換言之,貿易政策的形成是各方政治勢力相互影響的結果,它不僅是各種經濟因素均衡的產物,同時也是各種政治因素博弈的過程,是政治市場力量均衡的結果。
(二)輪胎特保案的新政治經濟學解釋
在政治市場上,針對不同的政策,均衡的主體也隨之發生改變。以中美特保案為例,選民(勞動工人聯合會、產業工人聯合會、輪胎行業相關利益集團)、政治家(總統和議員們)是該博弈中主體,這兩方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目標函數。根據公共選擇學派理性人假設,在美國,政治家(總統和議員們)作為輪胎特別保護措施條例的供給者,追求的是自身的當選和連任,以及連任后的支持率,因而他們為了在選舉中獲得足夠多的選票并在當選后能夠取得最大限度的支持,會根據自己預先設定的目標制定貿易政策,即使有時候該目標并不與國家利益相一致。擁有選舉權的勞動工人聯合會、產業工人聯合會、輪胎行業相關利益集團的選民作為政治產品的需求者,則會根據自己的利益期望,利用其手中的選舉權,把選票投給那些保護美國輪胎行業利益,減少輪胎業沖擊的決策者們。因而,這決定了中美輪胎特保案的條例細則所牽涉的利益各方范圍甚廣,而且各個利益牽涉方的目標函數又不同;這決定了其條例細則的制定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以最大化各方的利益為目標,并在不斷的矛盾和斗爭中逐漸走向均衡的結果。當然,這也說明了民主制國家的貿易政策或經濟決策并不是單純地由政治家或某一階層決策,而是由廣泛的社會階層和集團參與所做出的公共選擇。
在中美輪胎特保案中,具體地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來說,美國對中國出口輪胎所征收的關稅將產生收入分配效應,使得政治市場中的參與者——選民(勞聯、產聯和利益集團)和政治家甚至中國方面各相關人員將根據他們各自的既定目標或既得利益產生對該特保措施的需求和供給;該特保案所征收的關稅率作為貿易保護政策的“價格”將在政治市場中出清,最終達到均衡穩定狀態,從而決定了該特保案的形式和征收的程度。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一國的政治制度、體制和結構特征決定并制約著貿易政策的各個方面。
三、美國對華實施輪胎特保措施的決策過程
以上對中美輪胎特保案的政治經濟因素分析靜態地展示了一個博弈棋局里影響雙方力量的各自因素。然而,現實的過程卻是,貿易保護政策在政策的需求方和政策的供給方之間進行動態的博弈,當連續的博弈使最終的結果達到一個雙方都能滿意的點的位置時候,這時的均衡就實現了。美國對中國輪胎出口征收關稅的這一貿易政策就是一個均衡,該均衡包含著各種規則、條件,以及談判最終各方讓步的結果。


(一)美國兩大政黨之間的貿易傾向
20世紀初,共和黨最初的選民基礎是北方的工業集團勢力,其中有美國最強大的鋼鐵、汽車、造船等重工業部門,他們更傾向于采取貿易保護政策。民主黨最初的選民基礎是南方種植園的利益集團,他們更希望通過低關稅的自由貿易政策,來擴大其他國家對其農產品的出口。
二戰之后,共和黨和民主黨的貿易政策卻發生實質性的轉變。當時,歐洲的整個工業體系遭到徹底性的破壞,而戰火并未真正延燒到美國本土,這就給了美國經濟一個迅速崛起的契機。美國逐漸認識到其經濟產業結構中工業及其制造業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這期間,以這些工業部門、制造業部門為選民基礎的共和黨在對待貿易政策的傾向上慢慢由保護貿易轉變為自由貿易。
與此同時,民主黨原先的選民基礎——南方種植園利益集團在20世紀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中反而失去原來的比較競爭優勢,其出口市場一直在萎縮,到后期美國的農業只有靠政府的補貼才能生存下來。這時候,民主黨就轉而利用民粹主義的意識形態來爭取勞動工人聯合會和產業工人聯合會來作為其選民基礎,而勞聯-產聯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總是以中國出口的廉價產品擾亂美國國內市場秩序、減少其行業工人的就業機會、損害其相關工人的利益為由,反對與中國實行自由貿易的政策。
(二)美國國會與政府在實施輪胎特保案中的較量
美國的政治體制是三權分立的,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之間各司其職、互相獨立,但也相互依賴和競爭,其中司法機構有對前兩者進行監督的責任。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中,由于國會與總統的選民基礎不一樣,各自受到的利益集團影響不一樣,以及各自內部的架構和部門利益也不一樣,加上他們對所需的專業知識也不一樣,吸納的人才也是各有側重,因此處理信息、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有很大差異,經常產生很大的分歧與沖突。從而一項貿易政策的制定是美國國會議員、總統及政府人員之間互相牽制、博弈的結果。
1.國會對輪胎特保案的支持
國會議員的目標是爭取連任的幾率達到最大化,而這主要取決于普通選民的支持和利益集團的捐資與支持。赫克歇爾-俄林的模型認為,由于生產要素可以在各個部門自由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可以使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獲益,而使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受損。以中美特保案為例,輪胎行業的工人無疑是屬于普通選民的陣營,而且在美國是屬于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從而貿易自由化會使得該工人組織利益受損,所以輪胎行業的工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只會聯合起來向國會議員施壓,促使其推行貿易保護政策。國會對華貿易態度會比較消極,較容易受到其國內消極對華輿論的左右。
2.政府對輪胎特保案的有限支持
政府對華貿易政策傾向則較為務實。首先,總統是通過全國范圍的選民選舉產生的,而國會議員只是通過各個州的選民選舉產生的,因而總統做出的決策會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考慮問題;其次,總統與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較遠,因而會更看重國民福利而不是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從而能夠做出代表全局利益的決策。從這個角度上看,美國政府是站在國會的對立面的,應該是反對輪胎特保案的。
(三)美國各利益集團對輪胎特保案決策過程的影響
利益集團主要是通過游說活動、院外活動甚至人際交流和示威活動等自下而上地影響貿易政策的走向。像牽涉眾多利益集團的美國輪胎特保案是在各個利益集團的斗爭抗衡之下做出的。
1.民主與集權國家對利益集團的不同定位
在集權制國家里,為了迎合處于壟斷地位的利益集團需要,一般只有社會主要利益集團參與經濟決策的制定過程;但在美國,一般是多個社會利益集團共同參與決策制定過程,這些利益集團盡管有大小、主次要之分,但是他們的利益訴求在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都會被考慮進去。因而,輪胎特保案的制定首先要考慮的是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優化。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下,每個利益集團都有他們向上訴求的渠道,可以向國會和政府提出利益訴求,對其形成壓力,進而影響政策的制定。
2.利益集團影響中美特保案的作用機理
根據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94)的“保護待售”模型,政府在博弈中的目標主要是取得政治支持最大化,以爭取上位和連任。在此模型中,利益集團與政府進行兩階段的非合作博弈。首先,利益集團通過為當權政府提供政治獻金以影響美國是否對中國出口輪胎采取懲罰措施,這其中夾雜著偏好各異的利益集團;然后,政府會比較不同利益集團的捐資,從而側重考慮捐資較多的利益集團,最終決定美中輪胎貿易政策的方向。在該理論中政府被看做是“公共代理人”,對貿易政策進行“菜單拍賣”,同時盡可能協調好普通選民與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關系和利益,從而獲得總政治捐獻和總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具體利益集團對中美輪胎特保案的博弈過程
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捐資活動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方向是不同的。在中美輪胎特保案中,各利益集團在對華的貿易傾向上也是要一分為二的。首先,贊成中美輪胎特保案的包括:(1)美國的鋼鐵聯合會;(2)美國的勞工聯合會;(3)人權組織;(4)宗教組織。前兩者經常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自下而上向相關的政府部門施加影響,以福利損失為代價獲得貿易保護;而后者則是經常以人權之名,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勞工生活狀況進行指責,主張尊重生命自由的權利,并時常涉及我國的宗教自由問題。其次,反對中美輪胎特保案的利益集團有:(1)美國輪胎進口商、零售商;(2)美國汽車行業;(3)美國消費者協會。前兩者可以從中美貿易自由化中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是貿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后者則可以從中享受降價帶來的消費者福利的提高。這兩個完全相反立場的利益集團都會對政府提供政治獻金,以期在決策制定過程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而使得該特保案是在利益集團各方的參與下博弈形成的。
四、中美特保案的政治經濟學啟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加入WTO的成員國之間相互開放彼此的市場進行貿易。就中美之間的輪胎貿易來說,中國由于廉價的勞動力、低估的人民幣匯率以及追趕型不計環保代價的發展模式使得中國的輪胎產品在出口時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通過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下,探討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對中國輪胎出口所采取的特保措施的成因,并得出該貿易保護政策的制定是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中可以得出關于我國出口遭受美國不公平對待的一些啟示。
(一)深入了解美國的利益集團,加強我國相關出口產業集團與其之間的商業結盟
美國輪胎零售商、經銷商以及消費者都是貿易自由化的受益者。該相關的利益集團本可以動用他們的政治捐資活動來對國會議員施加影響,促使美國不對中國采取輪胎特保措施,但是此次貿易政策的結果卻南轅北轍。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輪胎巨頭沒有與遍布全美各處的輪胎零售商、經銷商,乃至美國汽車產業的潛在利益伙伴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而是只顧生產和銷售,所以沒有利益伙伴站出來竭盡所能地為我們說話,給美國政府施加壓力。
(二)在戰略層面把握中美貿易政策走向,并在微觀層面積極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巨大提升,近些年對我國出口的貿易制裁案件如反傾銷、反補貼等數目也在日益攀升。從美國對中國輪胎采取一系列特別保護措施可以看出,我國在對美出口貿易中的被動性以及雙邊經貿關系相互依賴的非對稱性使得我國在貿易政策的協調上缺乏話語權,因而從長期來看,我國既有必要在整體宏觀層面制定戰略規則,也需要通過對一些微觀重點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和密切溝通交流,從而使得美國在制定對華貿易政策的過程中逐漸意識我國相關出口行業的重要性,并逐漸改變我國對美出口貿易這種被動接受的局面。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擴散渠道也隨之多樣化、深入化,世界各國的經濟都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在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讓世界各國都刮目相看。但是,一個大國的崛起必不可少地要面臨很多的貿易摩擦,此次的“輪胎特保”案絕非簡單個案,未來中美之間的貿易保護爭端與貿易摩擦案件將更加頻繁地發生。對此,我們須對各方面影響因素進行剖析,進而總結出一些應對策略,從而盡量擺脫這種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