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黑龍江鐵力152500)
摘要:財務危機預警是公司財務治理的一種手段,是公司的各種索取權人對公司實施約束與控制以保障其權利的一種約束機制。財務危機預警借助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發揮作用。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企業借助有效的財務與系統管理工具,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相關經營資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資料為依據,采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分析預警機制,將企業可能面臨的經營或財務危機風險預先報告給企業的經營者和投資人,并促使其提前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防范措施,以避免危機的發生。
關鍵詞:財務危機預警;財務契約;公司財務治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148-02
一、財務契約是財務危機預警有效發揮作用的保障
財務契約是指能夠確定公司的各種利益主體基本關系,明確落實各自的財權歸屬,避免利益沖突,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約束與制約狀態的治理手段。這些契約主要包括股權契約、報酬契約、信貸契約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契約。從經濟學角度看,財務危機預警既是對公司的各種索取權人的未來索取利益將要減少的提示,也是揭露公司財權控制人不當財務行為的手段。因此,若要避免不當財務行為發生者通過操縱財務危機預警信息掩蓋公司潛在財務危機,阻止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發揮有效性,就必須通過設計相應的財務契約,以保障財務危機預警信息真實可靠并能夠有效處理。
(一)股權契約與財務危機預警
我國中小股東利益保護機制落后,國有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普遍表現為“一股獨大”,且處于絕對控股權的大股東通過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或者企業內部關聯交易等行為掏空上市公司,并最終導致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現象層出不窮。這與公司治理水平低下、公司內部股權契約不完備性有極大的關系。股權契約是股東之間就設立公司相關問題簽訂的契約,用以協調股東內部的利益關系,其主要內容通常包含在各種公司法規、章程和證券監管法規中。由于大股東擁有更多的公司經營事務的知情權和控制權,也更有能力通過各種方式轉移財富以獲得最大的控制權收益。因此,即使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發現了潛在的財務危機,也極可能由于財務控制權的不均衡分布使預警信息失真或失效。因此,公司股東之間的財務契約除了常規條款之外,還需要額外條款以保證財務危機預警信息在股東內部透明化,避免大股東操縱預警信息,牟取私利的行為發生。通常額外條款有:一股一權,股東只享有其擁有股份數的投票權;股東權利與義務制度化;財務預警信息報告部門要具有獨立性,預警指標的真實性要先經外部審計部門獨立審計,預警信息要同時發送給各個股東;規范關聯方交易并將所有的會計處理方法統一化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在財務預警信息披露以后,要向所有股東公開導致潛在財務危機的不當財務行為并進行調整。
(二)報酬契約與財務危機預警
報酬契約指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簽訂的明確公司經營者權利與義務的契約,規定了管理者工作業績良好時得到的報酬,以及業績表現很差或出現不良行為時將受到的懲罰。由于公司管理層對財務信息的生成和報告可以直接干預,如對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和變更,涉及公司利益的重大事項披露時間和內容,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執行等進行控制,因此,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很難對管理者的財務控制行為進行監管。由于信息不對稱,經營者將在股東利益和自身利益之間尋求平衡,這就產生了代理成本,并且由于其對經營情況掌握的直接資料,而更容易對財務情況進行控制。
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管理者的財務行為和業績表現的一種最末端的檢驗。因此,為了能使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發揮作用,報酬契約中須需加入以下條款:在財務危機預警信號出現以后,經營者需向股東及債權人及利益相關者提供原因分析報告,并由外部管理咨詢公司進行審查;經營者占據股份數目不得超過股權激勵標準的5%,董事會有因為經營不當而懲罰或罷免管理者的權力;限制管理者進行內部關聯交易;制定多維度的公司經營業績評價指標,經營者要定期向公司股東或債權人匯報公司的經營情況;在財務危機警示信號被排除以后,經營者要向董事會做經過獨立審計機構審計過的管理調整報告,以避免危機的發生;實行會計管制。
(三)信貸契約與財務危機預警
在公司的日常經營中尤其是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公司股東一般傾向于高風險高報酬的項目,而債權人則更希望風險小的投資項目以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因此,在財務危機發生時,債權人往往是最積極的外部力量,要么會支持公司破產清算,要么會緊密關注公司對財務危機的處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將是債權人確保維護自身利益的有利工具。故在債權人與股東和管理者關于融資等相關問題簽訂信貸契約時,就需要一些附加條款:財務危機系統的預警信息要及時送到債權人手中,債權人有處理措施的知情權;限制資金的使用情況,做到借款目的和用途一致;定期向債權人提供經過獨立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務報表的計算口徑和會計方法要統一透明;債權人有權定期到公司收集公司的經營和財務信息。
(四)其他利益相關者契約與財務危機預警
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是股東、經理人員、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工人以及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參與的一系列契約的聯結。這些主體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投入到企業,同時相應的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因此,除了需要完善公司的股權契約、報酬契約和信貸契約以提高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有效性外,還需要完善以公司員工、供貨商和政府為代表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契約。實踐表明,公司的員工或供貨商等利益相關者,對即將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具有較強的信號敏感性,一旦出現危機信號,員工會采取提前離職行為,供貨商會采取撤貨或撤資等行為以使自己的損失最小。
二、財務預警信息傳遞系統提高了公司財務治理水平
在財務契約完備的前提下,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才具有有效性;只有在滿足財務預警系統有效性的情況下,公司的股東和管理者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防止公司陷入財務困境。這就要求公司完善財務治理機制,利用財務契約在公司財務控制活動中體現各主體在財權上相互制約、相互制衡的動態控制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有效的財務預警信息傳遞系統。這樣的控制機制下,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才能發揮其應有的預警作用,并對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制度基礎。
通過股東、經營者、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互制衡的機制建立起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企業可以保證財務危機預警信息準確有效的得到傳遞和處理,并通過完善相應的財務契約提高了企業的治理水平,具體表現如下:
(一)規范和明確了股東與債權人的財務治理權
一方面,財務危機預警的附加股權契約,保證了股東對公司的日常經營情況,重大財務事項和能夠影響公司財務狀況的重大事項具有知情權和參與權,同時強調了同股同權,避免了“大股東侵占”等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信貸契約的完善使債權人在公司財務治理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信貸契約保證了債權人能夠定期獲得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避免債權人盲目的對企業活動進行干預;同時信貸契約使債權人在財務危機預警信號出現時,能夠及時了解情況并采取相關行動,加強了債權人的財務治理能力。
(二)完善了經營者的激勵與監督機制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經營者的目標主要是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如追求更高的報酬、在職消費等。可以說,經營者只有在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重合的時候才會顧及所有者的利益;相反,當經營者出現錯誤損害了企業所有者利益時,經營者必然會操縱會計信息以使自己的責任最小化。在這種情況下,不完善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往往失去有效性。而基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報酬契約則使財務危機預警信息不受經營者的個人操控,完善了公司對經營者的監督機制;同時,制定多維度的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對管理層的評價重點放在考察資本是否升值上,使經營者具有更大的管理空間,形成了正向激勵。
(三)強化了外部審計監督系統
完善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強調了外部獨立審計機構的參與性和決策性,提高了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質量,進一步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將公司的經營狀況特別是重大財務事項盡可能的公布于廣大的中小股東,增加了公司決策的透明度,大大減少了公司股東或管理層通過操縱會計信息,濫用公司財權的可能性。同時,隨著大量公司對于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完善,獨立的外部審計機構行業必將迅速發展并成熟,這必然會對提升整體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四)完善了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與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相輔相成眾多研究已經表明,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原因多是由于公司治理水平低下造成的。因此,建立在完善的財務契約的基礎上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不僅能夠及時準確的提供預警信息并保證企業采取相應措施排警,還能夠在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監督,從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時,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能夠保證公司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各種經營財務決策的有效實施,又能避免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因此,財務危機預警系統的完善與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過程,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陳良華,孫健.公司治理與財務困境:來自上海股票市場的證據[J].東南大學學報,2005,(9).
[2] 陳燕,廖冠民.大股東行為、公司治理與財務危機[J].當代財經,2006,(5).
[3] 馮根福.中國公司治理基本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經濟學家,2006,(3).
[4] 姜紅珍,張明燕.關于企業財務失敗現狀及成因分析[J].財會通訊,2005,(2).
[5] 張先治,袁克利.公司治理、財務契約與財務控制[J].會計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