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廣西柳州545006)
摘要:高職生職業責任感培養是高職院校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之一,也是提升其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在闡述職業責任感定義和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剖析高職生在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職業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加強學生主人翁意識、人生價值、職業榮譽感、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正確處理好權利與義務、職業與感情、職業與能力的關系;最后還提出要注意教育的形式。
關鍵詞:高職生;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49-02
高職生作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職業責任感是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質的重要構成要素和體現之一,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不單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質,同時也為今后的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打下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
一、職業責任感
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而貫穿其中最主要的是職業責任感教育[1]。所謂責任感,就是正確地認識個人在角色上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責任的一種內心信念和意志。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2]職業責任感簡單來說就是對崗位和工作的一種態度。
人一旦進入一定的社會關系,處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就必然要擔負起一定的使命、職責和任務。對這些使命、職責和任務的理解和體驗,便產生責任感。與職業道德的要求不同的是,責任感始終與“責任”緊密連在一起。它不是觀念上對行為的一種選擇,而表現為對客觀上應盡義務的一種認識;不僅是考慮行為的出發點,而且要更多地考慮行為的效果,并對結果負責。因此,責任感是較職業道德更基本的要求。責任感的樹立,有助于個人以角色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改造自己,有利于鼓勵其為人民的利益和事業而奮斗犧牲的高度自覺性和堅定信心。
職業責任感教育是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核心,讓學生樹立做“應該做的”職業責任意識和高度的職業責任感,也正是高職院校德育教師的責任。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學生只有具備盡職盡責的職業態度,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
二、現狀分析
當前,高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培養總體上還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理想信念淡化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淡化現象。經濟全球化,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加快中國發展的同時,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和挑戰。經濟全球化,由于歷史的原因形成的社會主義中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直接顯現出來,一些對歷史和當今世界缺乏了解的大學生,往往只以現有的經濟差距作為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的標準,給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加了難度。經濟全球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從遠距離變成近距離甚至零距離,西方敵對勢力憑借其經濟與科技優勢,將加劇對我國的“滲透”,高等學校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西方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必然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雙刃劍”的“陣痛”使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變得凸現出來,對大學生正確理想信念的確立帶來不利因素。
(二)價值取向混亂
首先,個人本位挑戰社會本位價值觀。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個人的獨立自主地位逐漸得以確立,高職生在擇業時敢于積極追求個人價值、尊嚴和利益,自我意識、成就欲望、自我責任明顯增強,這無疑是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表現。然而,市場經濟猶如一柄雙刃劍,在造就高職生獨立自主擇業意識的同時,也使相當部分人擇業的社會責任感相對減弱,表現出在擇業時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需要,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擇業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嚴重的個人主義。
其次,競爭性挑戰以和為貴價值觀。隨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競爭意識逐漸增強。在競爭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們,多年校園生活都是在各自為戰的學業排名中度過的,體驗最多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這容易使他們滿腦子充斥競爭,忘記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忘記人類社會是靠人與人的協作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有的學生在求職時為了擊敗競爭對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崗位上為了獨顯自己的能力,不愿與他人合作。
再次,多元化挑戰一元主導價值觀。多元化價值觀現象在當代高職生的職業觀上表現得十分突出。有的把金錢作為評價職業優劣的標準,信奉拜金主義價值觀;有的把出名作為職業的支撐,追求虛榮;有的認為擇業是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職業道德缺失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具體來講,就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道德規范、行為規范以及該職業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道德意識和道德品質的總和。高職生職業道德的缺失原因主要有:一是市場經濟的沖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推進,客觀上刺激了人們對金錢的追逐和崇拜,也刺激和誘發了大學生中出現唯利是圖、損人利已,只求索取、不講奉獻的思想;二是學生自身對職業道德意義的認識和理解不足。據調查,高職學生有半數以上的人,對職業道德對于自身發展的意義缺乏認識,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對職業道德的基本觀念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徹,這就給他們日后步入社會,在職業崗位上的種種道德缺失行為留下了隱患;三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傳統就業觀念的矛盾。現在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快速增加,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是不爭的事實。2010年是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近700萬,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并沒有明顯增加,畢業生供給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專科生的增加,使供需矛盾日顯突出,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高職專科生就業定位相對低端。而傳統的就業觀念、就業制度卻沒有相應更新。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精英教育環境的就業要求、以及過去國家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積累等等,都造成學生對就業現狀不滿,工作心態焦慮不穩定,進而引發各種不良行為。
三、職業責任感的培養
一個有職業責任感的高職生,應該具備三點品質: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和真理;愿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堅持實踐正義原則。
職業責任感的培養必須首先對高職生進行主人翁意識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覺地認識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在祖國社會主義事業中所承擔的責任,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地把握自己的前途、駕馭自己的命運,以頑強的意志、樂觀進取的精神、堅定的生活信念,爭做事業上的強者。其次是進行人生價值教育。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從社會、從他人那里得到承認和滿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為社會、為他人盡了什么責任,作了什么貢獻。第三是進行職業榮譽感教育。由于我國目前由個人選擇職業的余地很小,不少高職學生以至在職職工的職業取向與其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常常可以碰到“干一行怨一行”的現象。要真正使“行行出狀元”的觀念深入人心,變為現實,以良好的職業行為贏得社會的承認和贊許,從而在職業情感上產生尊嚴感和自豪感,干一行則愛一行、精一行、興一行,這是一個人最大的光榮。如果無力于自己的工作,那也就談不上什么理想和前途。第四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教育,使個人在特定的工作崗位上進行職業活動時,從思想到行為都自覺地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貫徹為集體、為社會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在職業責任感教育中,要強調對三個方面關系的認識。一是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的,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任何社會中的任何人,都要對社會和他人盡某種義務。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是不可能的。二是職責和感情的關系。職責是社會對個人發揮某種既定功能權力的賦予及要求,是一種實際的職業義務。如果將感情置于職責之上,或由于其他個人考慮,如怕苦、怕累、怕得罪人等而不履行職責,實際上就喪失了社會要求個人發揮的那種功能。三是職責與能力的關系。職責的承擔者必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提高業務能力,運用知識和技能,使職業活動可以達到某種起碼的標準,產生效果。
職業責任感教育的形式應是生動活潑的。既要有系統的理論灌輸,通過課堂教學啟發學生的思想,又要有豐富的現實示范,通過日常對學習、生活的嚴格管理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既要有外部的引導,又要有個人的體驗、感悟。
參考文獻:
[1] 武曉芳.淺談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4).
[2] 唐文忠.淺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