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揚州225009)
摘要:大學生村官政策自1995年初步實施以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現以揚州市為例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村官現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議,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問題分析;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030-02
引言
大學生村官是指到農村(含社區)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助理或其他村“兩委”職務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應屆或往屆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政策自1995年初步實施以來,先后經歷了“基層探索階段(1995—2006年)、重點突破階段(2006—2008年)和全面實施階段(2008年至今)”[1]。大學生村官政策有利于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利于為農村帶來新思想、新風氣、新技術,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但在大學生村官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文基于對揚州市大學生村官的調查,針對目前存在的有關大學生村官的問題,研究總結出幾點政策性建議。
一、關于揚州市大學生村官的調查
(一)研究方法
為了詳細了解大學生各方面的信息,我們于2010年10月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研究。這次調查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對大學生村官工作單位負責人與大學生村官進行了訪談;二是運用問卷法調查了一些大學生村官和當地的村民,從大學生村官自身以及村民這兩個角度調查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現狀。
1.訪談法:主要對以八里鎮為代表的團委進行了訪談,并與大學生村官進行了交談,獲得了不少一手的資料。
2.問卷法:以揚州市所有大學生村官為總體,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了27位大學生村官發放了問卷。構成狀況:(1)性別:男性13人,占48.15%;女性14人,占51.85%。(2)政治面貌:中共黨員22人,占81.48%;共青團員5人,占18.52%人。(3)文化程度:大學本科19人,占70.37%;碩士生8人,占29.63%。(4)生源地:本省內25人,占92.59%;省外2人,占7.41%。
另運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200名村民實發了問卷,實收190份,回收率95%。
(二)結論分析和討論
1.大學生村官自身存在的困境
(1)大學生村官的利益價值取向有偏差
大學生村官政策是國家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而出臺的。但在實際執行中,部分大學生將成為大學生村官作為謀取以后更好發展的一個跳板。在對揚州市部分大學生村官的訪談中,三年期滿后愿意留在原來崗位上的只有三成。分析其中的原因,很多大學生村官認為目前的工作讓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目前的收入很難買房,無法在工作的城市安家。如表1所示,81.48%的大學生村官對自己的工資待遇不滿意。很多大學生選擇做大學生村官是為了三年期滿后國家承諾的優先錄取公務員和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
(2)大學生村官專業不對口
在我們的訪談調查中,如表2所示,74.07%的大學生村官是靠著實際經驗的積累來工作的,并未用到大學里所學到的知識。筆者認為,大學生村官需要兩類人才。一類是技術性人才,如來自農業種養殖、法律、會計、電子信息等專業,這類技術性人才有助于加快新農村建設,為農村的發展帶來新的科技,幫助農民轉變陳舊的思想,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另一類是管理型人才,這類人才能夠引進新的管理思想,更好地協助村干部做好管理工作。而在現實中,大部分大學生村官是文科專業出身,他們的才能無法發揮,只能靠實際經驗的累積。
(3)大學生村官缺乏可持續性發展
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中缺乏持續性培訓,無法汲取新的知識,不懂的東西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不利于他們工作上的發展。在我們與大學生村官交談中發現,許多大學生村官希望黨委政府能夠加強教育培訓,引導他們去掌握農村的基本情況以及最新的農業政策。第二,雖然國家政策規定了大學生村官三年任期滿后可以優先錄取公務員或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但事實上,農村工作瑣碎事務繁忙,大學生村官很少有時間去進行公務員或考研的復習工作,所以,真正去參加公務員或研究生考試時競爭力不強。
2.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局限
(1)大學生村官角色尷尬
從2005年中央發布的《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到2009年中央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對大學生村官的身份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2],他們既不是公務員也不屬于事業單位編制。而且,根據《村委會組織法》第十一條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大學生村官是由政府統一招聘后再分派到各個基層的。因此,大學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村干部,他們一般擔任村黨委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3]。而且因戶籍限制,大學生村官也沒有資格參與村委會的選舉。正是由于如此尷尬的身份,大學生村官的能力很難被村干部以及村民認可。據我們調查統計,如表3所示,51.81%的大學生村官的意見是偶爾被采納的,29.63%的大學生村官根本沒有提意見和建議的機會。
(2)大學生村官政策宣傳不到位
在我們向村民發放問卷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村民根本未聽說過大學生村官,部分村民即使知道大學生村官這個稱呼,也不了解他們是做什么的。所以,我們的問卷發放過程困難重重,收效甚微。在對揚州大學生村官的調查中發現(如表4所示),48.15%大學生村官認為村民對他們的反應一般。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的政府對大學生村官的政策宣傳太少。除此之外,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互動也很少,以致村民并不熟悉他們的工作。
二、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高校和政府建立起合作機制
大學生村官在高校里很少接觸到有關農村的知識,而來自城鎮的大學生村官則在工作時才會接觸到農村生活,工作后的生活難免會困難重重。筆者建議高校在大三下學期之時可以專門開展大學生村官的教育培訓,組織有意向報考大學生村官的學生學習相關的農村政策,培養農村工作的能力,并邀請往屆的大學生村官來傳授工作經驗。同時與政府合作,在大三暑假實習期間,安排大學生到農村實習,提前讓他們熟悉農村工作的流程。而大學生村官工作后,也應歡迎他們不時回高校學習。




(二)建立一對一培訓幫扶機制
許多大學生村官來自城市,沒有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在我們的訪談中,就有不少大學生村官對農村生活不熟悉。因此,應建立起一名老干部帶一名大學生村官的一對一幫扶機制,不僅要在工作中給大學生授業解惑,幫助他們熟悉農村生活,還要在生活中開導他們,讓他們保持愉悅而積極的工作態度,保持心理的健康。要求老一輩干部們做好他們的生活導師、工作導師和心理輔導老師。并且,為了防止老干部敷衍的行為,筆者建議將新的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與老干部的福利掛鉤,既是給對方的激勵,也是給對方的約束。
(三)在政策上明確大學生村官的身份
大學生村官身份尷尬不僅不利于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進行,也會對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一定的負擔。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一是政府出臺新的政策明確大學生村官的身份,要么加入公務員編制,要么加入事業編制。二是可以根據大學生村官在任期間的業績,將表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編入事業編制,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大學生村官角色尷尬的問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村官帶來一種激勵。
(四)積極宣傳大學生村官政策
前文中提到,大多數村民對大學生村官這個概念很模糊。鄉政府應該積極宣傳大學生村官政策,可以通過電視臺、鄉村廣播、開大會、出板報等形式讓村民了解大學生村官政策。另外,大學生村官也應該積極定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從對村民的基本情況了解開始到組織各種活動,為村民辦實事,獲得村民的認可和信賴。”[4]
(五)建立對大學生村官的激勵保障機制
很多大學生村官在三年任期滿了之后,就會選擇去考公務員或者謀求其他更高的發展。空缺出來的崗位只好再招聘大學生村官,然后新的村官上任之后又要重新熟悉工作環境,大大降低了農村的工作效率。因此,如何在大學生村官任期滿后留住他,就成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筆者認為,第一,要在工資福利上滿足大學生村官的生活需求;第二,他們離開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工作沒有穩定性,身份沒有歸屬感,所以出臺政策將他們納入公務員或事業編制,并且允許他們參與村委會選舉,做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村干部。
結語
大學生村官政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有著重大的意義。大學生村官給農村帶去了新思想、新風氣、新技術,提高了農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正由于大學生村官政策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我們更要直面其中出現的問題,并盡快解決。我們相信大學生村官的困境會得以解決,大學生村官政策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委組織部、省委研究室課題組.大學生“村官”工作長效機制探究——以江蘇省為例[J].(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3,2010.
[2] 馬威理.大學生村官政策可持續發展途徑探析——基于制度嵌入性的視閾[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0):434-438.
[3] 朱哲,周慧,李冰梅.選聘大學生村官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術交流,2010,(10).
[4] 陳云峰.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村官工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9):4961-4962,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