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江蘇鹽城224000)
摘要:近年來,連續不斷發生由于會計舞弊而導致的財務丑聞,直接造成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使會計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在一定意義上已超出了會計范疇而變成一種危害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強法制觀念,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等。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治理
中圖分類號:F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170-02
一、增強法制觀念,全面落實《會計法》
《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是會計工作的準繩。新《會計法》進一步強調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明確了責任主體和懲治辦法。加強對《會計法》的宣傳和學習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得以解決有重要意義。
1.會計責任的明確化
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開創階段。在現時條件下,會計是企業全部經濟活動的最終體現,要確保它的真實性,就必然要加強會計工作,實行會計監督,明確會計責任主體。《會計法》明確了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的責任,一是有利于解決會計工作混亂和假賬泛濫的難題,二是使會計人員擺脫了既在記賬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又要監督本單位負責人的尷尬境地。《會計法》把會計人員對本單位會計工作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與對單位負責人負責統一起來,把單位負責人與會計人員的責任、目的和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
2.會計核算規范的細化
近年來,會計資料失真現象較為嚴重,會計資料不實,會計憑證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憑證的支撐,從而造成賬目混亂,財產不實,數據差錯嚴重等。《會計法》第二章細化了對會計核算的要求,做出了極其明確、嚴格的規定。具體體現在:
第一,在會計的憑證的出具和接受方面,對原始憑證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接受方面必須規定進行審核,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接受,對記載不明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二是對出具原始憑證的要求,規定原始憑證記載內容不得涂改,有錯誤的應重開或更正,并且要在更正處蓋章,以示負責。
第二,在會計賬簿方面,一是規定各單位必須按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建立會計賬簿,包括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和其他輔助性賬簿;二是對賬簿的登記和更改做出了規定,并首次對會計電算法核算中會計賬簿的登記、更正做了規定。這樣就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
3.會計核算制度的相對獨立化
針對公司企業的特殊情況,《會計法》增加了第三章“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首次把公司、企業的會計核算制度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范疇進行規范。建國以來,我國會計核算制度對財務制度以及其他法規都有很大的依賴性。如:壞賬準備的計提、固定資產的確認以及折舊的計提等,都是由財務制度而非由會計制度規定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要求打破計劃體制下這種會計核算立法模式,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會計核算制度。《會計法》的實施,滿足了這一要求,使會計核算制度相對獨立化,為會計職能的有效發揮提供了法律依據。
4.會計監督的制度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問題通過會計行為集中反映出來,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和監督機制不完善,一些單位做假賬、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現象日益嚴重。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更進一步完善會計的法律制度。《會計法》第四章“會計監督”中,突出了對建立健全會計監督體系方面的要求,確立了內部監督、社會監督、政府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在企業的內部監督方面,《會計法》對單位內部監督制度的重要內容作了明確規范,具體強調了會計分工和內部控制的各項要求,體現了會計監督的過程中應“責權分明”的特點。在社會監督方面,增加了注冊會計師審計和財政部門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實施再監督的內容,保證了注冊會計師這一會計服務中介有效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在政府監督方面,明確了財政部門為會計工作的監督檢查部門。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部門,依法對單位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為了避免權責交叉,重復查賬,還規定各級政府部門實施監督檢查后,應出具檢查結論,其他檢查部門對已經作出的結論要加以利用。由于要出具檢查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檢查部門的責任。
5.從業資格的規范化
如今我們面臨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任何人都不得指望“一朝學成,終身受用”。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缺乏基本的業務素質與政治素質,在工作中由于有意無意的原因,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下降,造成會計事實失真,甚至造假現象,這就要求我國對會計人員后繼教育加以重視。《會計法》第五章“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規定了從事會計工作的資格要求,使會計職業向規范化方面發展。《會計法》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擔任會計領導工作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資格或從事會計工作一定年限。對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要求,將減少會計錯漏及舞弊行為的發生,促進會計工作質量的提高。另外,《會計法》首次提出對于因有做假賬等與會計職務有關的違法行為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員,不得再從事會計工作。這項規定有力地保障了會計人員隊伍的純潔性,同時也宣告了我國會計行業終身禁入制度的建立。
6.懲治力度的強化
原《會計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比較抽象,可操作性不強,雖然明確了財政部門管理會計工作,卻沒有具體的處罰權,因而對違反《會計法》的行為無法有效處理。《會計法》加大了懲治力度,增加了《會計法》的權威性和威懾力。
第一,拓寬了會計違法的懲處范圍。《會計法》明確規定,對偽造會計資料、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等五類行為,將追究刑事責任,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第二,明確了單位違法的主要行為方式。《會計法》第42條規定了單位違法的十種主要行為,單位發生行為之一的,均要依法予以處罰。
第三,界定了會計違法的處罰主體。當觸犯《會計法》的具體情況發生時,要分別追究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總之,《會計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失真和會計工作的不足,從企業法人、財會人員、監督中介機構、政府執法部門等各方面提出了治理對策,完善了原《會計法》的不足之處,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
二、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一是明確產權,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明確、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公司照章納稅,投資者按股分紅,企業及領導人只有通過自覺發展生產力,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多收多留多分配,從根本上消除會計信息失真得以產生的土壤,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另外,要明確企業作業法人實體擁有直接占有權,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為國家承擔增值保值責任。
二是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政企分開。
三、建立“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
認真學習貫徹《會計法》,建立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可靠性的保證。
1.實行會計的內部監督
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制度,包括內部控制制度,如會計、財務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和制約,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決策等重要經濟業務事項的相互監督程序的規定,財產清查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等,都是會計行為有序進行的基礎性設施,是產生真實、可靠、可信會計信息的基本條件。
2.會計的社會監督
一是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依法對企業、單位會計報表及相關資料進行的社會審計;二是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對會計行為的檢舉。充分發揮會計的社會監督作用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
3.會計的社會監督和再監督
政府監督是指由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督、保險監督等部門行使其職能依法對會計行為、會計資格的監督。政府再監督是指財政部門對會計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的程序和內容進行監督;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等部門應依法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格和舉報人檢舉的會計違法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有關政府部門對會計行為的監督和檢舉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措施。
四、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
會計人員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企業錢、財、物的管理者,因此必須加強會計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政治與業務素質。在按《會計法》規定的條款嚴格要求懲處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會計專業的在校學生以及會計人員的社會責任感、敬業精神、正確的利益觀、榮譽觀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對于加入WTO以后的中國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共存,只有知識與能力完美結合,才能算得上是綜合素質高。會計人員應在平時加強這方面的培養,鍛煉自己分析問題、預測經濟發展趨勢的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五、改革現行會計人員的管理體制,實行會計委派制
會計委派制,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憑借管理職能對企業、事業單位的總會計師、會計機構負責人和主管會計進行委派的一種制度。穩步推進會計委派制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客觀要求。在外部監督的各種形式中,會計委派制是一種避免會計信息失真較為有效的方式。它有監督的全過程性、監督的及時性、監督與管理的雙重性特點。
綜上所述,除繼續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培訓教育,建立各項機制和評價制度外,目前最關鍵的是,作為會計執法部門,必須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帶頭維護法律的尊嚴,對違法行為一定嚴查法辦。不僅要處罰違法違規企業、單位,同時對企業、單位、會計人員、其他有關人員及有關會計師事務所也應承擔連帶責任。還要加強新聞媒體對違法違規單位的曝光和對守法者的宣傳力度,弘揚正氣。我們相信只要群策群力、全面整治,會計行業碧水藍天的春光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