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兩地流行音樂的鴻溝,縱有Amy Winehouse(中譯:艾米·懷恩豪斯)的天分也難以打破。她的兩張大碟先在英國引起重視,長時間跋涉之后才在美國發行。在美國評論界為之瘋狂之后,她又因為濫用藥物不得出境,無法參加美國樂壇盛事格萊美頒獎,成為少數在格萊美典禮上做異地表演的藝人。唯有死亡才可以同一時間跨越大洋,在新浪微博彌漫不幸的那一晚,AmyWinehouse的死躍上歐美兩地重要媒體娛樂版。盡管Twitter上已經傳過好幾次不實死訊,樂迷仍然覺得這一天來得太早。
似乎大家記憶點還停留在神經兮兮的她異常鎮定地在格萊美頒獎典禮上異地而唱,當晚橫掃五項大獎便讓每一個對歐美音樂有興趣的歌迷知道她的名字。實際上她在評論界的好口碑早就樹起,2003年個人在主流廠牌旗下的首張專輯《Frank》,得到全英媒體眾口一致一片贊譽,順利入圍該年的水星獎,雖然輸給風頭更勁的新樂隊Franz Ferdinand,卻是相當成功的處女作。可惜多方原因,直到第二張專輯在美國發行之后,美國聽眾才有機會接觸《Frank》。發行公司的導向以及電臺策略,當然讓氣勢集結于第二張大碟《BackTo Black》,后者也不負重望入圍六項格萊美獎,之后順利在美國長賣長有。
拿獎之后,媒體紛紛將Amy Winehouse酗酒及濫用藥物的新聞放上版面,更挖掘她過去的苦戀大肆報道,她毫不費力地成為新一代問題女孩。Amy Winehouse有足夠的自信,她從未躲避任何攻擊,倒是在歌里不斷表達自己的弱點,也在形象上我行我素。迷戀上世紀60年代女子組合的她,近年發型和彩妝都取材問題女孩鼻祖Ronnie Spector,而后者當初對酒精的迷戀也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不同的是,Ronnie Spector當初有母親護航,后又有不少朋友鼓勵督促,終于戒掉陋習。但Amy Winehouse則辜負許多期待,在一個難料的晚上離開人世,死因更一時成謎。Ronnie Spector對Amy Winehouse相當欣賞,驚聞噩耗之后立即為《滾石》雜志撰文,更在不同場合翻唱《BackTo Black》表達自己對她的喜愛。
Amy Winehouse的音樂魅力是強大的。她深受喜愛音樂的父母影響,從小就接觸許多爵士流行音樂,尤其她的母親對她影響尤其深遠。她的父親是出租車司機,但也極有音樂觸覺。若不是因為這次意外,她父親恐怕已經完成了籌備中的個人專輯了。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很早便進入專業學校學習音樂,大量的吸收又為她日后恰到好處的懷舊風提供養分。她在《Frank》的內頁里感謝Roy Ayem,Count Basie,Beastie Boys,Ben FoldsFive,Tony Bennett等等等等藝人給予自己靈感。名單中大部分為爵士或騷靈、嘻哈樂音樂人。她也大秀自己的私人珍藏,其中Beck、Miles Daves等人的唱片是她重點收藏對象,這也足以看出她的音樂風格如何形成。
到了《BackTo Black》,Amy Winehouse對市場和聽眾心理了解得更加充分。因此她將自己的第二張專輯變得更模式化,節奏和韻律更加聰明,使之在主流流行市場也相當受歡迎。而其中ArethaFranklin和Mary J Blige對她的影響也在唱片中呼之欲出。人們原以為五個格萊美獎只是故事的開始,然而在他們還沒做好準備的時候,壞女孩的故事就已經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