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諸多缺陷,如循環訴訟、虛擬之訴、專利侵權訴訟與無效訴訟管轄相分離等問題。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在實踐中反映出的種種問題已經產生眾多負面影響,尋求各個問題的解決對策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專利 無效訴訟 侵權訴訟
中圖分類號:DF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65-03
我國專利法律制度起步較晚,專利無效訴訟制度還不夠成熟、不盡合理。現行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在理論研究中存在諸多爭議,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種種缺陷,如循環訴訟、惡意訴訟、專利權效力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等,諸多弊端的存在妨礙了善意權利人的權利行使、為惡意訴訟人濫用權利提供了可乘之機、損害了專利權制度保護機制的權威、嚴重阻礙了技術的創新、轉換和變現。因此,對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一、我國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因我國專利無效訴訟長期被定性為行政訴訟造成了《專利法》和《行政訴訟法》領域的實踐困難,導致司法實務中專利糾紛難以得到徹底解決。以下主要針對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進行分析。
(一)循環訴訟問題
根據《專利法》第45、第46條的規定,專利無效訴訟的被告是專利復審委,這是導致“循環訴訟”的初始誘因。專利復審委被告地位的確定意味著法院是針對專利復審委所作的專利無效宣告決定的合法性問題進行審查,而至于對糾紛起到關鍵作用的專利權是否有效的問題,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沒有改判權。《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了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確認判決、變更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情況判決和行政賠償判決等幾種行政判決形式[1]。其中,變更判決只適用于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行為。具體到專利無效訴訟中,法院通常適用的判決種類是撤銷判決和維持判決,而其他判決幾乎不會出現。法院即使認為專利復審委的無效決定是錯誤的,也不能直接判決某一被認定為無效的專利為有效專利或者部分有效專利,而只能撤銷復審委的無效決定,由復審委重新做出一個新的決定。但是,專利復審委新作出的決定只要換一個理由或者事實,其結論仍可以和原被撤銷的決定相同。這就導致法院作出判決后,真正的糾紛和相關權利義務關系仍然沒有得到合理和明確的解決和分配。這樣一來,專利權人和無效宣告申請人等利害關系人就會為了自身利益再次以救濟方式尋求保護,循環訴訟的發生就這樣被埋下了伏筆。①
(二)虛擬之訴問題
“虛擬之訴就是指虛設訴訟標的,以合法形式啟動訴訟程序,使無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的人成為被告,從而給被告造成某種損害后果的訴訟。虛擬之訴屬于濫用起訴權。”[2]專利訴訟中的虛擬之訴,亦即惡意訴訟,包括惡意的專利侵權訴訟和惡意的專利行政訴訟,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惡意的專利行政訴訟,即在進行專利侵權訴訟的過程中,被控侵權人為達到中止專利侵權之訴的目的,向專利復審委提起專利無效宣告請求,待專利復審委就無效宣告作出決定時又以專利復審委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的過程。在我國,專利無效訴訟成為了被控侵權人可以隨手拿起的與專利權人抗衡的有力武器,以其主觀上的明顯惡意來打法律的擦邊球,隨意啟動訴訟程序進行惡意反訴,不僅給專利復審委帶來嚴重訴累的后果,而且使專利權人卷入長期的訴訟活動中,擾亂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嚴重影響了專利權人的權利行使程度和專利權的狀態。
(三)專利侵權訴訟與專利無效訴訟管轄分離問題
根據《專利法》第45條、第46條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請求宣告專利無效只能先向專利復審委提起,對無效審查決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由北京一中院和北京高院分別作為一審和二審法院管轄。而有關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的管轄,無論是直接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還是在請求行政機關處理后對行政處理決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即以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為被告的專利行政案件)[3],都是由特定的中級法院管轄。具體地說,就是專利侵權訴訟由侵權行為地、侵權結果發生地或被告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中級法院管轄。因此,除北京一中院受理的專利侵權糾紛外,全國各地的專利侵權糾紛和無效糾紛都是由不同的法院管轄和審理。因為我國案件審理實行的是二審終審制,所以全國各地專利侵權訴訟的終審法院是各地的高級法院,而專利無效訴訟的終審法院是北京市高級法院,因此除了北京一中院受理的專利侵權糾紛以外,專利侵權案件和無效案件沒有共同的終審法院[4]。由于二者處理程序上的分離或無法有序協調,在實踐中除了造成侵權案件審理的低效率、行政和司法機關的重復勞動資源浪費、法院侵權訴訟案件和專利復審委無效宣告案件的雙重積壓和拖延、訴訟雙方的權利義務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外(日本學者谷口安平認為,訴訟延遲或積案實際上等于拒絕審判,因此,迅速審判一直被當做訴訟制度的理想,要與付出的代價保持平衡,就應該有恰當的審判速度[5]),甚至還造成案件審判結果上的沖突和執法的不統一,損害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司法的權威性。
二、我國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完善的解決對策
我國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在實踐中反映出的上述突出問題已經產生了眾多負面影響,亟待尋求解決之道。筆者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供實務界和理論界參考,以期能對我國專利無效訴訟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一)循環訴訟問題的解決對策
因循環訴訟嚴重影響了審判效率,因此筆者基于對審判效率的考慮,結合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可具操作性的成熟做法提出以下完善建議:
1.當事人訴訟途徑。根據日本2004年修訂的《行政事件訴訟法》第4條的規定,當事人訴訟是指“關于確認或者形成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處分或裁決,根據法令規定以該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為被告的訴訟,關于公法上的法律關系的確認訴訟及其他關于公法上的法律關系的訴訟。”[6]當事人訴訟在日本學界通常又有實質當事人訴訟和形式當事人訴訟兩種提法,對解決我國循環訴訟問題具有借鑒意義的是形式當事人訴訟,即指有關形成或確認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處分和裁決,根據法律規定以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作為被告的訴訟。形式當事人訴訟不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而是以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為被告,這種規定大大區別于我國動輒就將專利復審委推上被告席的做法。因而有學者認為,本來在訴訟中涉及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存在于原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以直接具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作為訴訟當事人當然更為恰當[7]。專利無效糾紛以直接具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作為訴訟當事人從而雙方之間所爭議的專利權的有效性問題隨之成為法院審查的重點,法院即可就專利的有效性進行變更。這樣,法院可以對當事人之間不穩定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厘清和明確,而不至于出現循環訴訟現象,同時也樹立了司法的權威。中國與日本同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并且在行政訴訟制度上相似度較高,這種模式的引入不存在移植不能的情況。另外,近年來我國學界對引入當事人訴訟模式的呼聲較高,理論層面的研究也日趨成熟,為該制度的引入做了一定量的理論準備。
2.建立專利復審委協助義務機制。即專利復審委從被告身份的位置上解脫出來后,并不意味著專利復審委與由自身裁決過的行政行為所涉案件完全沒了關系,也更不能像有些人主張的干脆直接廢除專利復審委的職責。在訴訟進行的過程中,專利復審委可以主動或者由人民法院或當事人提出要求參與到訴訟程序中,對案件所涉的具體情況(主要是案件爭議的相關事實)以及專門性、技術性問題,如對專利所涉的新穎性、獨創性和實用性問題予以闡述和說明。專利復審委在專利無效審查階段掌握的材料有助于法院準確、快速地就雙方當事人的專利權糾紛作出認定,確保行政復審程序和司法程序協調有序有效地進行。
(二)虛擬之訴問題的解決對策
虛擬之訴可謂是法律規定瑕疵之下的衍生品,具體而言可從如下兩方面予以應對。
1.提高“反訴”門檻。實踐中頻繁出現虛擬之訴歸根結底的始因在于請求無效宣告的理由沒有任何的限制,任何人只要認為專利權人的專利不符合《專利法》的規定便可以請求專利復審委宣告該專利無效。幾乎所有被控侵權人卷入專利侵權訴訟后,都會不假思索而又順利地提起“反訴”——主張專利權人的專利無效,被控侵權人提起專利無效的反訴的標準過低,為虛擬之訴的頻頻發生提供了條件。因此,法律可以對專利無效宣告請求的理由進行明確規制,將無效宣告請求的理由限定在一個適當的程度內;另一方面,在提出無效宣告請求時可要求請求人承擔更多的義務,如對證據運用上的限定等,以此來規避被控侵權人為不法目的進行惡意訴訟。
2.建立濫訴反賠機制。《美國侵權行為法重述》中,惡意訴訟被稱為“無正當理由的訴訟”,并且“在20世紀90年代專門增加了針對濫用訴權行為的制裁,如果法庭經一方當事人動議裁決對方構成濫用訴權,則判令濫用訴權的一方賠償對方當事人因此遭受的經濟損失。”[8]我國可以以此為借鑒,加大對惡意訴訟行為人的懲處力度,經濟賠償上,惡意訴訟行為人不但要承擔訴訟費用,還應賠償相對人因應訴而支付的律師費、鑒定費、差旅費、誤工費、通訊費等。
(三)專利侵權訴訟與專利無效訴訟管轄分離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于我國一直將專利無效訴訟定性為行政訴訟從而導致了專利無效訴訟與專利侵權訴訟管轄相分離的問題。在英美法系國家,因侵權引起的無效訴訟案件通常是由同一審判組織進行審理,也就是說一個審判組織將具有關聯關系的行政、民事兩項爭議一并予以解決,類似于附帶訴訟。例如,在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能夠對專利權的有效性和是否成立侵權一并進行審理,若當事人對處理結果存在異議可以直接向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上訴,上訴法院的審判結果為終裁結果。這樣的模式不僅大大節約了司法資源、提高了效率,更最重要的是保證了司法審判和法律適用的一致性。
在我國,權利人提起專利民事侵權訴訟的時候,最為關心的是所涉民事權利義務的最終分配問題,此時的行政爭議只不過是被民事侵權糾紛牽扯出來的爭議,是民事訴訟中的行政附屬問題。該問題就其實質而言,表現為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能否審查所涉及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此問題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存有不同的主張和做法[9]。我國在該問題的解決上可以考慮將專利的有效性問題定性為民事訴訟中的行政附屬問題,在審理時可采取一并審理一并判決的方式;也可以根據案件所涉行政案件的復雜程度和難易程度將民事糾紛和行政糾紛分開審理,待法律關系厘清之后再一并判決或分別判決,當然這都是由同一審判組織進行的。于此可借鑒英國法院的做法,英國上議院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案中有此認定和觀點[10]。但是,這種處理方式在管轄上可能帶來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總之,專利無效訴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專利價值能否順利實現、專利權人和利害關系人的權益能否得以有效保護以及專利資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將專利無效訴訟納入行政訴訟的范疇,這一定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主要反映在循環訴訟、專利侵權訴訟與無效訴訟管轄分離、行政資源浪費、權利得不到及時保護等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法院司法變更權的缺失造成專利糾紛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由專利侵權糾紛引起的專利無效糾紛這兩個關系密切的法律關系長時間得不到明確,影響了司法權威和司法公正。筆者提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對策,以期能對我國專利無效訴訟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作用。
① 在實踐中循環訴訟的案件不勝枚舉,最為典型的莫過于施耐德訴正泰集團侵犯專利權糾紛案,該案自1999年5月施耐德向北京一中院提起訴訟,至2008年3月專利復審委第3次作出第11263號決定繼續維持專利權有效,時間長達九年仍未終結(可能還有沒完沒了的待續訴訟)。由該案可見“循環訴訟”的原因、過程、弊端和后果等特點之一斑。見專利復審委網站,http://www.sipo-reexam.gov.cn:8080/reexam/searchdoc/decidedetail.jsp?jdh=WX112631x=WX。
收稿日期:2011-07-07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廳高校科研項目“海南省上市公司自主知識產權培育、保護和利用問題研究”(Hjsk2009-08)階段性成果;海南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創新科研課題成果之一,受海南大學211工程建設經費資助
作者簡介:劉遠山,男,湖北天門人,教授、民商法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博士后,從事知識產權法、民商法研究;余秀寶(1987-),男,重慶城口人,2009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蘇冰清(1986-),女,湖南長沙人,2009級法律碩士。
參考文獻:
[1] 馬懷德.行政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15.
[2] 包家新.略論民事訴訟中的虛擬之訴[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2).
[3] 劉遠山,余秀寶,李璇.我國專利行政案件司法審查若干問題探討[J].孝感學院學報,2011,(3).
[4] 程永順.專利行政案件的種類及訴訟管轄[J].電子知識產權,2003,(9).
[5]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王亞新,劉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55.
[6] 王天華.日本的“公法上的當事人訴訟”[J].比較法研究,2008,(3).
[7] 吳華.行政訴訟類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165.
[8] 庾向榮.呼吁建立遏止“訴權濫用”機制[EB/OL].[2011-04-01].http://www.wjdaily.com/node/OldNewsQtxw/200571/old8927.html.
[9] 楊榮馨.民事訴訟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38-740.
[10] 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與行政爭議交叉案件的協調處理[J].中南大學學報,2005,(6).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