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師生關系問題已成為高教系統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師生之間在年齡、角色、閱歷等方面的不同,使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和分歧,亦即代溝。師生代溝的存在,影響著師生關系的健康發展。基于此,擬從價值論的評價視角對高校師生代溝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評價,以期正確認識師生代溝問題,并為探討解決這個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師生關系 代溝 價值論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236-02
2008年初,中國政法大學的“楊帆事件”曾在高教界引起軒然大波。雖然,此事件已經過去,但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還很多,我們有必要繼續客觀地對這個問題加以審視,譬如,該怎樣評價當今大學里的師生關系?“代溝”是否是不可逾越的?誰應該為此做些什么?
一、對師生代溝問題的價值論評價
有關“代溝”(Generation gap)的含義,無論是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和青年學等都曾給出過許多。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提出的。她認為,不同輩份的人,包括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和子女,也包括社會上的年老一代和年輕一代,由于歷史時代、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的不同,他們在價值觀念、思想認識、心理狀態、生活態度、行為方式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并且容易引起分歧和沖突。人們普遍的觀點認為,代溝的存在都是負功能,引發了不必要的內耗、沖突和對立。但價值論的觀點則認為,代溝是指兩代人之間在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別[1]。代溝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其性質應根據相互差別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態度等具體內容予以具體分析。也就是說,差別無所謂好與壞,并不單純對這種差別予以否定,而是認為應該具體分析影響一個社會中代溝存在的多方面因素。對個別系統如企業、學校、團體乃至整個社會運行而言,則應該注重把握把代溝控制在什么范圍之內,才能既有效率地保持這種必要的張力與活力,又不會妨礙系統和社會的良性運行。
本文所探討的“師生代溝”,主要是指由于年齡、角色、地位、立場、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不同,大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現差異和分歧的一種社會現象。具體地說,就是在課堂內外,大學生追求標新立異,比較激進,而教師特別是老教師則比較重傳統、重綱常、偏于保守;大學生思維敏銳,富于批判和創造性,獨立性強,同時依賴性也強,而教師則以深刻、含蓄、辯證、全面見長;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歡先入為主,但普遍心理較為脆弱、 耐挫力較差,教師沉穩、持重,往往以自己的知識、閱歷、經驗為重,但觀念轉變有時不及時。教師與學生的這種差距,客觀上造成了師生之間的價值觀念落差,如果平時沒有其他渠道更好地溝通,勢必造成師生間難以互相理解,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刺激下,就會爆發較為嚴重的觀念和價值沖突。而沖突一旦爆發,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難以做到全身而退,甚至引發時間更持久、范圍更廣泛的對立。譬如,當教師自身的價值觀念與學生的價值觀念對立時,教師認為,他的天職就是為學生盡到教育的義務,職責所限強調其必須要正面引導甚至“灌輸”,加之,中國自古以來的“師道尊嚴”,使教師處于一個“主動”的地位,因此,教師總是力求使學生遵從自己的教育。而現在的大學生畢竟在成長環境方面與父輩有很大不同,即使在多數同學都壓抑了自己的價值觀表達并認可教師的既定教育方式的同時,還是有極少數同學們敢于背上一個“不敬”的罪名去挑戰這種既定的“秩序”。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雖然表面上是主動的,但其實也不輕松,他既要遵從、維持與組織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又不得不對學生的價值觀念表示出某種寬容與理解。協調好了,體制和學生可能都滿意,但個別教師卻可能在自身方面由于心口不一而產生心理壓力甚至痛苦,如果協調不好,引發了沖突,則使得體制和學生都不滿意,對教師自身的傷害也會更大。其實,有些學生在沖突發生后反思過程中也承認,自己有時都分不清自己反抗的是教師的地位、還是教師教學的方式,或者是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本身,抑或是學校的規章制度。因此,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此必須要慎重地加以分析,對學生的反抗行為作出恰如其分的事實和價值判斷,如果簡單籠統地冠以“代溝”二字,必然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二、對師生關系問題的價值論分析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說過:“價值判斷就是關于經驗對象的條件與結果的判斷。”[2]他認為,價值既非主觀經驗亦非絕對客觀存在,而是一種關系。師生“代溝”作為一種特殊的代際關系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必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譬如,我們以前往往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但其實同時也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成熟者與未成熟者、有知者與無知者、長輩與晚輩、成人與準成人的多重角色關系。教師要贏得學生的尊敬,促進教育的效果,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而這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師生的社會角色作為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通過對方才能得到滿足,教師的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通過學生的發展與成功才能獲得滿足;學生的發展、提高的需要也只有通過教師的努力才能得到滿足,這就構成了師生關系中互補性的特點。
在此基礎之上,又必須考慮師生的“代際關系”。因為畢竟師生之間由于兩代人心理發展的差異,兩代人角色地位的差異,兩代人對待時代影響的態度差異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兩代人之間存在著心理距離上的代溝。譬如,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例,湖南省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2 241人中,31—50歲的中青年教師占68.8%[3]。其他省份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的平均年齡也都在40歲左右。這意味著50后、60后、70后要教育比自己晚生10—30年的80后、90后。我們都知道,一個時代的發展速度越快,變化越劇烈,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道德標準變化的頻率就越快。相同時間間隔內,人的差異就會比過去大,所以代溝不但代代存在,現在還有間隔縮小的特點。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現代社會已經與傳統中國非常不同,原有的生產、消費、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教師不能夠及時習慣分歧、尊重差異的話,極有可能在上課時造成自說自話,你講你的,我聽我的,意見不同而又不能理性表達的尷尬局面。
三、對話——代溝彌合的有效方式
面對高校師生間事實存在的代溝,如果教師不愿意承認它或產生各種企圖消除它的想法,都是不科學的。事實上,代溝現象在它顯示出矛盾、隔閡和沖突的同時,也預示著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應該看到,它的存在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原動力之一。正是有新一代對前輩的價值觀念的不斷超越,才有不斷完善的各種價值認識和價值趨同。正是師生之間的差異、爭論乃至沖突,才整合了我們對教育知識、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的那無限豐富的實踐創新過程。只有承認代溝的客觀存在,才能真正建立起代際溝通的橋梁,為跨越和彌合代溝提供可能。
現在多數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依然秉承那種師生單向傳遞的教學關系,教師以自己是知識的占有者、課堂的控制者、學生學習的評價者、標準答案的制定者自居,刻意突出與維護那種居高臨下、發號施令、不可侵犯的師道尊嚴,從而導致師生地位的不平等。而事實上,那種學生僅僅作為教師命令的服從者和接受者,對教師傳遞信息的集體無意識的全盤接受,并不是教育的最佳精神體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就曾說過: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4] 。在高等教育中,無論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應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主體關系,每個人都是主體,不存在純粹的客體,每個主體都有和其他交往者交往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并應把它作為對話、理解、溝通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當代教育的價值追求,只有在平等的視界中進行主體性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依然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例。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爭取通過若干年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筆者在近十年的教學工作中,也深深地體會到,對話是彌合代溝的最有效方式,沒有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大學生不可能真心喜愛我們“灌輸”的東西。但強調師生對話、師生平等,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組織者與主導者的地位,是指師生雙方在人格上的平等。平等的態度容易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和逆反心理,為思想交流與心靈溝通鋪平道路[5] 。大學生并非不愿意與自己的老師對話和交流,如果不愿主動交流,關鍵還在于教師。譬如,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把自己的準則灌輸給他們;是不是平時壓根不聆聽他們的想法;他們即使有所表達,是不是也會馬上用自己的價值觀對他們進行斥責。學生的表達如果每每受挫,久而久之,自然覺得和老師說了也白搭,無法交流。之后我們又怎么能夠奢望他們主動表露心跡呢?因此,教師必須要勇于、善于直面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敢于回答大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學生最忌諱的是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教師要主動和大學生一起開展討論,解疑釋惑,寓教育于師生的平等交流、對話互動之中。
結語
教師作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之一,對教師的關注和期望較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我們對此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誰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渾渾噩噩、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的人呢?對我們的學生則更要有這個信心、這份耐心和責任,大學里師生的所謂“代溝”并非不可逾越的“鴻溝”。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反躬自問:自己是否對學生傾注了滿腔的熱情,是否充滿了愛心?自己的學識和教育藝術是否已精益求精?是否給了學生廣開言路的渠道?我們唯有不斷地完善自身,才能以精深的學識去引領學生、以真摯的情感去感染學生。
收稿日期:2011-07-04
作者簡介:王淑芳(1971-),女,黑龍江雞西人,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德順.價值學大詞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72.
[2] 約翰·杜威.確定性的尋求.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M].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5.
[3] 蔣建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大學生終身受益[EB/OL].湖南教育政務網政務動態http://gov.hnedu.cn/web/0/200810/23091
626656.html.
[4]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2-3.
[5] 王淑芳.平等、平常與平實[J].思想理論教育,2008,(5):56.
[責任編輯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