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高校違規收費、高等教育成本制定缺乏科學性以及教育產業化的畸形發展等造成了高校高收費,導致的后果則是貧富距離拉大、教育的公平性受到質疑,教育收費已成為城鄉居民家庭制貧的首要因素。由此提出,國家應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健全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從制度上規范高校收費行為,增加收費透明度。
關鍵詞:高等教育成本 收費管理 教育公平性
中圖分類號:G40-05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73-02
高等教育活動是一種特殊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耗費過程。高等教育成本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務所耗費教育資源價值的總和,是衡量高校教育資源是否有效使用的尺度和確定財政撥款額度和學費標準的重要依據。高等教育成本信息備受政府、受教育者及家庭、教育界的關注。隨著收費政策的實施,學費定價、學生資助以及財政撥款制度的改革研究日益增多,高校收費實際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筆者從自己的視角,對教育成本及相關收費政策發表以下看法。
一、從高校收費現狀看教育成本
我國自1989年開始試行高等教育收費制度,當時大學學費只是象征性地每年收取200元,但還是邁出了我國高等教育收費改革關鍵性的一步。1996年,高校“公費生”、“自費生”并軌后生均交費達到2 000元,到1999年已近3 000元,目前已達到了5 000元,最高的近20 000元,而且專業差別、地區差別較大。如此快速上漲的學費標準是否就是受教育者應分擔的份額呢?筆者認為,第一,高等教育不是免費的午餐,它亦遵循成本受益分擔的原則,即“誰受益,誰承擔”,高校作為非盈利經濟組織,教育收費的標準應依據成本計算。但是現行的會計制度并不要求高校進行成本核算,并且高校也未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統一的教育成本核算體系,教育收費的標準缺乏科學準確的計算依據。第二是分擔比例。在不能準確計算教育成本的情況下,教育部規定按照日常運行經費的25%確定收費標準。我們將教育成本是否等同于高校的日常運行經費這個問題擱置,僅就25%的這個分擔比例而言,也只是個暫估數,沒有經過科學準確的計算,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教育成本還僅僅是一個質的概念,沒有考慮專業設置、就業回報、質量反饋、不同學位層次不同地區和民族等差異,實施不同的補償辦法。而國家高等教育會計制度不適應生均成本的核算,因此學費與教育成本之間也就無確切的因果關系,收費標準按現行生均支出比例制定的規定自然無法律約束效應。
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高收費的原因
1.國家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窮國辦大教育”,對教育的投入相對不足。1999—2003年國家財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占GDP的比例雖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仍未達到我國在1993年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在本世紀末占GDP的比例應達到4%的這個目標。由此不難看出,在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由高校逐年提高各自的收費標準,加大收費額度,從而導致高校學費不斷攀升。
2.高等教育存在亂收費的現象
據近幾年國家審計部門的檢查,高校的違規收費問題不可謂不嚴重,但細細分析起來,大多呈現出一種“合理不合法”的狀態,并受經濟利益驅動,擅自設立收費項目、制定收費標準。
3.生均教育成本的制定缺乏科學性
生均教育成本,是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的總成本與在校學生的平均數,是確定學費標準的重要依據。首先,從會計制度上來講,《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高等學校財務制度》都沒有要求高校進行成本核算。因此,長期以來造成了高校財務人員成本意識淡薄,不能為學校的管理層提供一個相對科學、準確的財務信息。其次,從會計核算的角度講,現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的相關原則不利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開展。主要表現在:第一,高校對收入和成本費用的確認,均以現金是否收到或支出為標準,而不考慮該項資金取得或付出的真正歸屬期間。從而不能正確地、真實地反映高校當期的實際成本和費用,不利于成本的確認與計量。第二,無法按配比原則合理匹配各會計期間的收入與支出。第三,無法體現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劃分原則。第四,會計報表不能滿足高校新形勢下對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需要,在分類、款、項成本數據采集及成本效益分析時,也無法從這些報表中獲取原始資料。
最后,從高校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來講,把離退休人員經費納入教育成本,顯然是不合理的。
4.教育產業化的畸形發展
一些高校為了獲取更多的教育經費,通過擴招的方式提高在校生人數,使其學生人數接近或達到飽和,有些甚至超過學校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教育資源出現緊張和浪費。
三、我國高等教育高收費導致的不良后果
1.教育的公平性受到質疑
在當前的社會狀況下,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相對較少的利益階層的子女實現社會地位躍升的重要工具,高收費的現實無疑使得教育機會在不同社會階層子女之間不公平的趨勢加強了,使貧困家庭學生的入學意愿和入學機會受到很大影響。據統計,在家庭無法資助學費的情況下,有約11.5%的學生選擇輟學,其中大部分是來自農村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在77.1%認為目前大學收費會造成部分人才流失的人中,45.9%的人把學費放在志愿填報時比較重要的位置。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收費較高,不是低收入家庭可以承擔的。因而,即使這些家庭的子女學業成績再優異,也只能選擇低收費的學校及專業。
2.教育收費已成為城鄉居民家庭致貧的首要因素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高校貧困生比例已達20%,人數高達240萬。供養一個大學生年費用以9 000元計算,四年合計3.6萬元,相當于城鎮居民不吃不喝4.8年的純收入,相當于一個農民19.2年的純收入或者是處于相對貧困線下的農民41年收入。顯然,農村家庭供養一名大學生將意味著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因學負債、因學致貧的城鄉家庭在悄然增加。
四、解決高校收費問題的思路及對策
1.加大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健全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
目前,我國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只占整個國民經濟投資比重的2.5%左右,遠沒有達到4%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還須進一步向前努力。相信教育經費在未來幾年內仍會較快增加。高等教育收費目的是要促進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公平與效益是其追求的雙重目標。與學費政策密切相關的學生資助政策,即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規定,高校從學費中提取不低于30%的資金,用于大學生的獎、貸、補、助、減。這是國家高等教育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教育成本分擔公平性的有力促進。各級政府和高校在經濟困難的學生遇到特殊情況時可給予臨時性、一次性的無償補助,尤其是對其中的孤殘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及烈士和其他優撫家庭的子女,應實行減收或免收學費的政策。學生資助政策也要走多元發展的道路,國家在實施收費政策的同時,規定學校的出資比例,出臺社會捐贈的稅收減免和啟動銀行助學貸款的配套政策,從而形成多渠道的學生資助體系。
2.以疏為主、分類管理
目前研究高校的生均成本,無論從理論構架還是具體研究數據,都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培養人的成本畢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產成本。因此,國家宜采取的具體做法是:第一,統一高校收費定價管理。國家應高度重視高校的教育定價制度建設,統一管理高校的收費定價,定期評估、審定各高校的學費標準,并擔負督察職能。第二,分類定價管理。依照辦學層次進行科學分類,或依照高考招生錄取批次分為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等,然后對應制定收費標準,可適當對西部貧困區降低標準。第三,適當放權、自主管理。對研究生學歷教育和成人學歷教育,其收費標準由高校依據辦學成本自定并上報政府備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讓高校的辦學質量接受教育市場的檢驗。
3.制定合理的學費政策
首先,我們制定的學費標準要讓經濟情況一般的大多數家庭能負擔得起,這體現的是教育公平的原則。同時也要考慮家庭富裕的孩子(高考分數較低)能上大學,對這部分孩子在錄取時以提高學費為條件降低分數,變原來的暗箱操作為公開招生,這就兼顧了教育的效率原則,也符合“能力支付原則”。其次,我們要兼顧社會上少部分家庭貧困學生的上大學問題,在高校辦學經費困難、社會捐資助學少、獎助學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將自主招生收取的高學費,拿出大部分用于解決高校貧困生的獎助學金經費困難問題。假設以一所年招生規模6 000人的大學為例,以10%的自主招生比例招收600人,學費增加1—2倍,按人均正常學費5 000元計算,即可多收300萬—600萬元,這樣就可以解決多達10%的貧困生助學問題。現今,我國城鄉之間家庭收入差別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發布的《城市藍皮書》指出,城鄉收入差別已達4—6倍。因此,學費政策的制定應當向農村生源傾斜,區別對待,方顯社會公平。另外,建議采用價格聽證制,來增加收費制度的透明性。也就是說,高校收費一定要經過人大的討論和辯論,按照價格法經過充分的價格聽證,同時進行成本核算的公開推演。最后,應建立相應的高校學費調整周期,結合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周期和高等教育的學制,我國高等教育收費的調整周期可設定為4—5年,其調整幅度,最高限額應確定在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高于居民銀行存款利率的基礎上,從而避免居民高等教育投資得不到預期回報而引起社會的不安定。
收稿日期:2011-07-12
作者簡介:孫育新,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高級會計師,從事財會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小平.關于高等教育成本問題的思考[J].財會月刊,2004,(5).
[2] 王同孝.從居民收入論大學生繳費標準[J].教育財會研究,2005,(6).
[3] 李宗顯.論規范和完善高校收費制度[J].價格與市場,2006,(1).
[責任編輯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