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資源型城市,資源稅是延安市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十二五”經濟建設新目標的確立,資源稅制的改革必然會對延安市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因此,通過分析現行稅制對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制約,探究調整優化延安市產業結構的稅收政策,對促進延安市“十二五”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資源稅制改革 產業調整優化 結構失調 稅制設計
中圖分類號:F810.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096-02
資源稅作為稅收政策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資源稅有關的能源產業是延安市的主導產業,因此,資源稅制的改革必然會對延安市經濟增長帶來深遠影響。伴隨經濟的發展,現行的資源稅制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阻礙了該市產業結構優化的步伐。因此,面對我國“十二五”新環境,研究資源稅制改革方向及其對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稅收政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這是對稅收政策和經濟增長關系的一般表述。我國進入”十二五“新時期,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因此,稅收政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可以表述為:產業結構決定稅收政策,稅收政策反作用于產業結構,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割。
首先,產業結構決定稅收政策。一方面,產業結構決定了稅收政策的調控方向,國家能夠根據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所要實現的目標來進行稅制改革,更有效地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優化又進一步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稅收收入的增長,改善了稅收政策的分配和導向功能。
其次,稅收政策反作用于產業結構,對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制約與調節作用。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它反映了國家的經濟政策和調控方向,體現了產業結構的特點和變化。國家可以通過設置稅種、確定稅率、選擇征稅范圍等手段來間接影響市場主體行為,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1]。
二、延安市產業結構分析
延安作為全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有著十分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憑借著其雄厚的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地走以資源為導向的發展道路,奠定了現今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結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三大產業比例嚴重失調
目前,延安市產業結構呈現出一種“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高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不合理發展態勢。農業基礎薄弱,對二三產業的支撐作用不大;第三產業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水平較低;工業發展迅速,但建立在薄弱的農業和低層次的第三產業基礎上,缺乏穩定性。根據延安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19億元,增長7.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5.49億元,增長14.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8.74億元,增長11.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0 % [2]。可見,延安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這種比例失調的產業結構嚴重制約了延安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失衡
長期以來,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的重型發展模式導致了延安市第二產業內部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以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化工為主的重工業比重越來越大,而輕工業比重越來越小。其中,由于缺乏技術創新,重工業中的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而加工工業比重小,制約了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據延安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 225.16億元。其中,重工業完成產值1 195.1億元,占規模工業完成值比重的97.5%;輕工業完成產值30.06億元,占規模工業完成值的2.5%。以上數據表明,延安市重工業發展迅猛,對全市經濟貢獻大;而輕工業發展則相對不足,對全市經濟貢獻小。因此延安市工業產業內部結構亟待調整優化。
(三)產業發展層次低,增長方式粗放
目前延安市的能源企業基本上都是能源開采企業,主要以能源資源的開采、輸出和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發展層次低。這種原料化、初級化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嚴重制約著延安市工業發展的能力。據延安市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 225.16億元,其中,煤炭工業完成產值126.24億元,石油工業完成產值1 021.63億元,電力、煙草和其他工業完成產值77.29億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生產原煤2 559.93萬噸,生產原油1 602.01萬噸[3]。可見,延安市能源產業的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大,而真正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深加工產品很少,不利于延安市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三、現行稅制對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制約
延安市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存在嚴重失衡,重型化工產業比重大,而其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再加之延安市大多數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延安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阻。同時,由于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低下,因此,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延安經濟穩定增長的調整優化面臨嚴重的壓力。而我國現行資源稅制政策雖然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延安市完成資源稅收收入3.74億元,同比增長209.17%,增收2.53億元。但隨著“十二五”經濟建設的新要求,現行資源稅制在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利用資源等方面暴露出明顯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源稅制設計的不合理制約了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
現行資源稅制設計不合理,致使延安市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首先,征收范圍狹窄其稅率低。現行資源稅僅限于礦產品和鹽,而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保護意義的森林、水、土地等自然資源卻沒有列入征稅范圍。其次,現行資源稅的稅率偏低,稅負輕,無法有效調節級差收入。而延安市資源豐富,資源產品價格較低,產品深加工業相對落后,征稅范圍狹窄和偏低的稅率,使得企業沒有開采的成本壓力,盲目開采不利于自然資源的節約利用。伴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資源開發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這種低層次的資源型產業結構不僅會使延安市的能源資源面臨枯竭,也會為原本自然環境惡劣的該區帶來更嚴重的生態破壞。
(二)資源稅優惠政策不合理制約了延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享受稅收優惠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更具有價格優勢,在同樣的條件下,企業銷售享受優惠的產品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在利潤的追逐下,企業對其資源的需求更加旺盛,最終導致資源配置向享受減免優惠資源品轉移,其負面后果是能源供需缺口不斷擴大,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延安市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能源資源的消耗,資源優惠政策的實施使得延安市的資源價格具有競爭優勢,企業單單是從事資源的開采和輸出就可以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而引進技術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不僅需要花費成本,而且長期才能看得到效益。二者相比,企業更愿意追求眼前直接的效益。長久如此,便造成了延安市產品價值鏈低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等缺陷。
四、優化延安市產業結構的稅收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通貨膨脹時期,資源稅改革暫時被推遲。但筆者認為,資源稅改革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的必然要求,因此,資源稅改革應在全國范圍內盡快展開。
(一)完善稅制設計
資源稅制的設計應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資源稅的調控作用。首先,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現行資源稅征收范圍狹窄,變相刺激了非應稅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浪費,因此,資源稅改革不僅應將礦產資源和鹽列入征收范圍,還應將水、森林、草場、海洋等可再生資源也納入征收范圍。其次,改革資源稅的計稅依據。以銷售量或企業自用量為計稅依據,使得稅收與資源的市場價格長期脫節,不能夠很好體現資源的真實價值。因此,必須改革計稅依據,按應稅產品開采或生產數量的市場價格計稅,提高資源進入市場的稅收成本,促使企業減少浪費,節約資源。再次,提高稅率標準,制定多稅率。現行資源稅稅率偏低且單一,使得企業無開采的成本壓力,盲目開采,棄貧愛富,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開發。因此,新一輪資源稅改革應適當提高資源稅率,對具有非替代性、環境危害程度大、資源回采率低的不可再生資源制定高稅率,而對具有替代性、環境危害程度小、資源回采率大的可再生資源制定的稅率制定低稅率,以達到資源的開發保護。此外,還應該整合資源稅費,將與資源相關的收費納入資源稅。目前我國稅費混雜、費大稅小問題十分嚴重,因此,應將相關收費項目進行合并、取消,使其規范化。例如,可以將礦區使用費、林業補償費、水資源費、漁業資源費等并入資源稅,而將一些雜費基金項目取消,凸顯資源稅的調節作用。還要減少稅收優惠政策,優化資源的配置。
(二)設置新稅種
新稅種的開征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迫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排放量,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按照“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開征環境保護稅。經濟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有必要對污染環境的產品或行為(如汽車尾氣、不環保的產品或高耗能企業和高污染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根據對環境破壞程度的不同,設置不同的稅率。其次,開征碳稅。發展低碳經濟,是適應全球改革浪潮的必然要求。可以在我國選取部分城市作為改革的試點開征碳稅,然后向全國推廣,最終達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按照相關部門的設計,碳稅開征初始,可以采取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課征10—20元稅費,以后逐年提高,階段性目標為每噸100元[4]。
收稿日期:2011-06-23
作者簡介:畢雯雯(1986-),女,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財政與稅收研究。
參考文獻:
[1] 黎昌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稅收政策選擇[Z].貴州省稅務學會,2007.
[2] 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0.
[3] 馮學榮,劉庭兵.低碳經濟背景下能源產業發展問題研究——以延安市為例[J].西部金融,2011,(2).
[4] 李文.產業結構稅收政策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53.
[責任編輯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