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效率是行政的重要目標之一,效率的實現以行政方案的合法、合理和優化為基礎條件。通過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協商,使行政方案具備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可靠途徑。
關鍵詞:效率 可理解性 可接受性
中圖分類號:D91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60-01
一、行政效率與行政活動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行政活動的可接受性是實現行政效率的基本條件。在理論上,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并且公定力是行政行為其他法理效力的前提條件;如果行政行為因為具有明顯違法的外觀等情況而喪失了公定力,行政行為的其他法律效力也將隨之喪失。但是,法律對行政行為公定力的賦予以相應的現實條件為依據,如果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對行政決定缺乏理解、缺乏認同,決定或者決策將難以執行和實現,即使不存在明顯違法的外觀等法定事由、即使在法律上具有效力,也不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在不修改決定或者決策的情況下將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強行實現決定或者決策的內容,如此一來將激化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對立,甚至引發不良社會后果,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其二,要么放棄決定或決策,或者對其進行合理的修改和完善,如此有利于矛盾的協調和解決,但是卻犧牲了效率。
行政活動的可接受性以可理解性為前提。社會公眾的知情權越來,越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為人們所要求,越來越為立法所采納。依據行政法學的基本理論,行政主體在行政活動中應當合理考慮相關因素,而其考慮了哪些因素并且是怎樣考慮的必須讓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有所了解。具體而言包括這樣幾個方面:(1)是否考慮以及怎樣對待利害相關人的陳述和申辯;(2)是否考慮以及怎樣對待相關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3)相關法律、規則以及政策是如何規定的。由是觀之,行政過程應當是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過程。唯有如此,才會有利于行政主體持續地了解民情、民意,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才會有利于行政主體持續地了解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實際,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法律;才會有利于相對人了解相關法律和規則,了解其他利害相關人的立場、主張和訴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同時承擔自己應盡的義務;才會有利于社會公眾了解相關個案的具體情況、個案所牽涉的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以及政府及其部門的所作所為。
二、如何看待行政效率
為了具備上述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行政主體越來越在行政活動中主動公開行政信息和有關個案的具體情況,主動聽取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的訴求和意愿,并與之協商以期獲得某種程度的共識,使相關行政活動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法治即善法之治,善法是法治的前提性條件。通過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使行政方案合理化、合法化和科學化,這其實是行政效率的前提性條件,是完成行政目標、履行法定職責的核心要素。因為行政效率低下甚至受阻而無法實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行政方案本身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我們應當合理評價行政效率在行政實踐中的地位。其實效率在行政活動中并不是首要的目標,行政效率必須建立在行政合理、合法基礎上,而行政合理、合法所承載的其實就是行政領域的公平和正義。強調效率的一個主要考慮便是避免因為不效率而損害實質的公平和正義,效率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將善的方案盡快地付諸實施。因此,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在根本上存在著缺陷的行政決定或者方案,將使得效率本身失去了意義。
在行政領域,效率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在公平的基礎上追求效率才是正確的、可能的,才是有意義的。如上所述,效率的實現通過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的溝通、協商來實現,通過增加行政活動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來實現。我們應當從關系的角度來看待效率,同時從公民權利的實現和行政目標的實現來看待效率,而不是單純從行政主體如何有效履行行政職責來看待行政效率。后一種思維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1)行政活動不僅包括行政主體的行為,還包括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和配合。單純依靠行政主體來實現行政目標,在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應當從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以及社會公眾兩方面的合力來尋求行政效率的提高。(2)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服務的政府,因此脫離人民、脫離公眾來談論行政目標的實現及其效率是不合邏輯的,是南轅北轍。實踐中,地方政府以行政效率為名不爭取群眾的支持甚至不顧及群眾的利益的現象并不少見,其結果往往嚴重損害了民眾的利益、損害了政府和黨的形象、損害了黨和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緊密聯系。
收稿日期:2011-07-21
作者簡介:張宇(1976-),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從事經濟法研究;王麗娜(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