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市場的發展越來越不協調。農村市場發展的滯后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障礙。通過分析影響城鄉發展失衡的原因,指出統籌城鄉市場發展的目標是城鄉市場一體化,并就此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城鄉市場 一體化 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F71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266-02
“城市”和“鄉村”作為非均質的地域空間,是人類生存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兩種不同的群落分布形式。受各自特定的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制約,城市與農村在物質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區域功能以及民眾生話習俗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這兩大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互為需求、互相補充,在互利互惠中互動互促、共同發展。
一、城鄉市場一體化發展的意義
(一)城鄉市場一體化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目標
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方面,只有把巨大的農村市場融入統一的國內市場,實現城鄉市場一體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真正建立。因此,城鄉發展首先必須改變二元經濟管理體制,實現城鄉市場經濟的一體化。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城鄉市場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三農”問題的實質就是農村體制改革滯后、市場機制缺失造成的城鄉關系錯位和利益失衡的表現和結果。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村的市場化改革,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程度,構建城鄉統一的市場經濟體制,彌補農村市場機制的缺失和斷裂,消除城鄉之間的體制壁壘和市場分隔,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的市場條件和有利的環境,防止農村資源和農業要素的流失,讓農民分享到城市化的利益。
(三)城鄉市場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逐步改變長期以來城鄉體制分立、管理分治、發展分隔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城鄉之間資源、要素市場化交流和集約配置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城市與農村不同區域各個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城市發展帶動和促進鄉村發展,以工業發展帶動和促進農業發展,推動城市和鄉村的協調共進。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其關鍵的環節是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構建連接工農、溝通城鄉的統一融合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動,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優化配置城鄉資源。
二、城鄉市場發展失衡的原因
(一)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通過長期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我國國民經濟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局面。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程度高的農業生產部門,另一方面是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工業生產部門。改革后,城市在產業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即現代市場經濟,而農村由于生產方式落后、分工程度低、市場需求有限,市場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產業條件。由此,在國民經濟二元結構的基礎上,形成了城鄉二元市場結構局面。
(二)管理分治下形成重城市市場建設,輕農村市場設施建設
基于農副產品流通體制城鄉工業消費品流通體制上存在的行政分割局面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市場規模大,從自身利益出發壟斷市場,設置壁壘保護自身既得利益。因此長期以來市場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城市,不僅城市建立了各種農貿市場,還有各種商場、超市,以及銀行網點和其他生產要素市場。與城市相比較,農村市場設施建設比較滯緩,市場體系殘缺不全,缺乏聯系農村居民需求與供給的紐帶。
(三)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
農產品銷售市場是農村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通是否順暢,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實現問題,進而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循環與農民生活的水準。
農產品賣不出去,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集中生產地區,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通常情況下,某種農產品豐收后,隨之而來的常常是該種農產品的出售難。農民豐收的喜悅常常變成豐收后的憂愁;農產品賣不好,農產品銷售市場的風險大。首先,價格的大漲大落以及其他人為因素的作用,使農產品的銷售難上加難。其次,農產品出售后回款難。農民賣出了農產品,得到的卻是欠條,很難收回現款。再次,對農產品任意壓級、壓價,讓農民感到出售農產品較難,并因此影響其積極性。
(四)市場法規建設滯后,交易行為不規范
除了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公布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外,至今全國還沒有統一的農村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政出多門、市場準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為不規范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質量檢測制度和必要的檢測設備與手段,以及農產品質量認證和質量檢測體系不健全,農村市場中假冒偽劣商品危害程度遠遠高于城市,進一步制約了農村市場的發展。
三、城鄉市場一體化的實現途徑
(一)推進改革,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管理體制
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城鄉關系,首先,必須著力于深化體制改革,改變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消除限制資源、要素和產品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各種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其次,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對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一視同仁,使社會保障成為全民共享的制度。最后,要以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為目標,加快農村財政與稅收體制改革,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和基本需求返還制度,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統一和城鄉居民非稅負擔統一,使城鄉的財政支出與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適應。
(二)加快城鄉流通現代化建設步伐
推動連鎖經營向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展和延伸,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連鎖企業要從城市延伸到縣域重點鎮,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初步確定連鎖經營在城鄉商業和服務業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推進物流配送發展,允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加強城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企業,擴大配送品種范圍,力爭建成提供大規模、多品種、高效率服務的城鄉物流配送體系;穩步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加快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流通基礎信息的規范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大力開發利用流通企業信息資源。
(三)完善市場法規,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政府應從宏觀調控的層面,建立高效、綜合的農業管理體制,即把管理農產品流通市場以及農村各要素市場的有關部門加以協調和統一,形成一個跨部門的機構,負責解決農、工、商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問題。盡快清除阻礙城鄉市場體化的各項制度障礙,以提高商品和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效率。
另外,要建立完備的經濟法規,健全市場規則。對農產品流通設施結構布局要有統一規劃,同時要加強市場法規的建設,使市場監管有法可依,以強化政府對市場的引導以及科學監管。科學的、嚴格的法律法規,對規范市場秩序和交易行為,保護生產者、經營者及消費者的利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要提高農民在市場中討價還價的能力,發展代表農民利益的合作經濟組織是必由之路。政府要發揮支持和引導作用,在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基礎上,要積極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如確立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地位,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給予稅費優惠、財政及金融支持,對組織的領頭人加強培訓等,并切實把這些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五)加強政府管理部門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的質量監管
責成質監農業部門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制訂實施嚴格的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計劃,包括制定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標準、市場準入制度、檢測制度,制定農產品經營者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實行質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其次,要推動農產品優質流通計劃。包括開通優質農產品信息網站,推動農產品流通的體系建設,鼓勵生產者與市場、商戶聯合,鼓勵商戶專營和從事優質配送服務等,進一步鼓勵生產者與商戶對優質農產品生產、流通的積極性,從而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性。
收稿日期:2011-07-06
作者簡介:郭曉楊(198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公共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新娟,王淑娟.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08,(3):68-70.
[2] 陸學藝.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J].社會科學研究,2009,(4).
[3] 韓振普.縣域是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關鍵環節[J].理論學刊,2009,(5):76-78.
[4] 尋廣新,謝鵬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需要解決的深層問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1).
[5]李朝林.城鄉消費市場一體化發展與擴大農民消費——以安徽省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0,(1).
[責任編輯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