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學院經濟貿易系,江蘇宿遷223800)
摘要:近年來,江蘇省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但省內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為了實現江蘇外向型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地關注、支持落后城市的發展。事實證明,外向型經濟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途徑。通過對宿遷市罐頭食品貿易進行實證研究,以加快實施國際化人才戰略為突破口,提出推動宿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宿遷經濟 人才戰略 外向型發展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053-02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下,任何一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不能脫離其他國家(地區)的發展而獨立存在。江蘇省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外貿。據海關統計,2010年,江蘇省全省累計進出口4 657.9億美元,同比增長37.5%,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十一五”時期4 500億美元的目標。其中,出口2 705.5億美元,進口1 952.4億美元,進出口增速均快于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和山東省,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但江蘇省內城市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非常明顯。而江蘇省外貿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從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要想實現這一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注重省內各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這樣才可以穩健前行。因此,筆者以宿遷市罐頭食品出口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尋求解決制約宿遷外向型經濟發展瓶頸的相關策略。
一、宿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隨著宿遷市開放型經濟發展,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意識逐步增強,部分企業除了進行實體交易,還積極通過中國制造網、阿里巴巴公司與省商務廳共建的“江蘇省國際電子商務平臺”推動網上國際貿易發展,降低企業成本、增強競爭力,推動宿遷市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但與蘇南相比,宿遷市的外貿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長期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擴大出口的格局沒有改變,且外向型經濟發展才剛剛起步。以2010年部分城市數據為例,蘇州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 740.8億美元,無錫市進出口總額達439.4億美元,淮安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71億美元,宿遷市進出口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無論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顯而易見,蘇北的宿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更加緩慢,且以初級產品出口居多。這種城市間的不平衡是阻礙江蘇省外貿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提升宿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層次和水平是江蘇省外向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宿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宿遷市經濟發展存在不足之處,分析其原因,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客觀方面:首先,宿遷市位于江蘇省北部,且周邊大多是欠發達城市,經濟輻射力度較弱,因此,地理位置上居劣勢;其次,運輸不夠發達,雖然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有宿遷港、洋北港、泗陽港、皂河港等,但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配套設施亟須完善,且與公路、鐵路及重要航道的銜接不暢,同時,也沒有飛機場和火車站,這會增加我們談判、選擇貿易術語、尤其是運輸方面的成本。
主觀方面:首先,老百姓對外向型經濟發展認識不足,對復雜的國際問題反映不敏感;其次,部分企業國際化人才稀少,缺乏與外商合作的國際知識和經驗;再次,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積極圍繞如何用足、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實現宿遷更大突破”的特殊政策引導宿遷外向發展,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扶持、鼓勵、補貼企業尤其是幼稚產業的發展。
三、提升宿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策略分析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宿遷市是蘇北的欠發達城市,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的流動及流失頻繁。據宿遷市統計資料顯示,宿遷市人力資源總量中高級人才中的國際化人才非常少,不足1%人,預計到2020年,高級人才比例才達到4%左右,存在人才資源結構的失衡現象。主要表現在:新技術領域人才少;創新型人才少;專業型人才不夠多,綜合型人才相對少;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這將嚴重制約宿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進程。本文從如何實施人才戰略角度,構建更寬廣、更高層次的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從而擴大宿遷對外開放的程度。
(一)政府重視國際化人才戰略,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當前,宿遷市發展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開放型經濟加速提升、城鄉發展進一步融合的重要階段,隨著宿遷市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化人才緊缺的矛盾將更加突出。政府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強調自主創新,實施國際化人才戰略;發揮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和作用,堅持培養和引進并重,逐步增加地方財政投入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的經費比例;注重發揮中心城市對具有世界眼光、能夠在國際事務和經貿活動中跨文化溝通交流的國際化人才的集聚功能,注重提升本土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增強外貿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政府也可以實施戰略貿易理論,對發展前景較好的幼稚企業采取適度保護,如政府發放補貼等方式,促使企業具有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并帶來外部經濟。按古典和新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要素稟賦基礎上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比較優勢結構,進而決定了貿易增長方式。宿遷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會由初級產品依次向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制成品轉移,優化出口結構,進而實現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由單純的量的增長向質的增長轉變。
(二)宿遷市內企業要進行國際化人才的管理,擴大開放程度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國(地區)的競爭優勢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其中的要素推動階段意味著基本要素上的優勢是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可見,對于外向型企業而言,如果不能擁有人才,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中的創新推動階段意味著競爭優勢來自于創新,將高科技產品轉化為商品,增強經濟適應能力;如果不能有效地留住人才,就相當于我們在起跑線上就慢了半拍。因此,在人才流動中防止人才的流失是推動宿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突破點。宿遷市內企業在進行國際化人才管理時,要具備包容性的企業文化,發揮領導型人才的才智,管理核心的團隊,把每個核心團隊的管理人員當作合作伙伴,一起創造并分享財富,這樣才可以有效地留住優秀人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楊國安曾說:“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最缺少的是國際化的領導人才、高層次的管理團隊,缺少國際化的經營、組織管理能力。”宿遷這個欠發達城市在此問題上具有絕對的劣勢,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不斷改善人才隊伍結構、持續提高人才發展能力、優化人才環境建設、增強人才效能,培養自身的團隊,注重吸引在當地出生的、名校畢業的人才來本地企業工作。宿遷市外向型企業應著重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戰略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培養一大批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增加企業科技投入,提供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條件,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據《宿遷市制定的中長期(2010—2020)人才規劃綱要》,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創新的政策體系,著力打造創業活力最強、服務效能最優、成本最低的人才向往城市。預計到2020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66萬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人才總量達12萬人,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具有高級職稱人才比例達到4%左右,人才貢獻率達36.4%。到2020年,宿遷企業人才資源開發、培養和造就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將較好地適應宿遷企業創新發展的需要。
(三)改革本市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模式,提高本土人才掌握核心技術能力
實現本土人才國際化,是一項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戰略舉措。2011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答記者問時提及教育資金與GDP比例較低,2012年中國教育經費投入將占國內生產總值4%。可見,高等教育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主渠道。根據宿遷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才發展基礎,高等教育應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比例,確定本地區人才培養目標,應注重國際慣例、國際競爭合作能力的培養,著力提升涉外業務、外語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實行素質及通才教育,培育出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本土國際化人才。宿遷市高校應樹立全球性人才培養的觀念,培養具有國際理念的、具有國際化適應能力的復合型精英人才,人才培養應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面向市場,能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宿遷市高校還應不斷充實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強化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和國際文化知識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加強與國際間大學進行聯合辦學,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設備及管理理念,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需要以感情、待遇等留住我們自己培養的高素質人才,讓他們切實地掌握核心技術能力,實現宿遷市稀缺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提高與國際接軌和交流的能力,提升本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總之,宿遷市的外向型經濟才剛剛起步。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是宿遷市長遠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以宿遷市罐頭食品出口為例,外向型經濟應從資源驅動型向科技領先型、結構優化型轉變,這需要我們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引進、培養并留住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增強本市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
收稿日期:2011-07-03
基金項目:宿遷學院2010年科研基金項目“宿遷食品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研究”(2010KY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學妍(1978-),女, 江蘇宿遷人,講師,國際貿易碩士,從事貿易與環境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共宿遷市委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Z].
[2] 陳林光.試論外向經濟人才的培養[J].國際經貿探索,1990,(1).[責任編輯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