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突出。因此,從流動性過剩的表現出發,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及原因,并據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匯率制度改革和加快金融創新的建議,以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
關鍵詞:商業銀行 流動性過剩 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02-02
一、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一)貨幣供應量過多
貨幣供應量過多既可表現為近幾年貨幣供應量增速較快,又可表現為貨幣供應量相對于實體經濟較多。首先,我國各層次貨幣供應量持續快速增長。2011年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5.0%;流通中貨幣M0余額為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其次,我國廣義貨幣M2增長快于實體經濟增長。目前國際通用的衡量貨幣供求關系,即宏觀貨幣流動性狀況的方法為M2與GDP的比率,該比率越高,表明貨幣流動性越大。
(二)存貸差額持續擴大,存貸比日趨上升
由于銀行體系的資金過多,導致銀行存款大于貸款的差額日趨擴大。2011年3月末,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末高1.4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增長放緩,人民幣貸款余額為49.5萬億元,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個百分點。銀行存貸款增速的差異導致了存貸差額不斷擴大。
二、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影響
我國目前確實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銀行資金相對充裕,股市、房市烈火烹油,及可能存在的泡沫危險也是流動性過剩問題所致,因此,持續的流動性過剩帶來的各種弊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當前的中國出現了貨幣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也就是說,與銀行體系資金非常充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部分工商企業等經濟實體、個人的貸款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得到滿足。當前的貨幣流動性過剩帶有許多非理性特征,表現為貨幣的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大量的銀行資金不能進入實體領域而在貨幣市場“空轉”。在資金市場中表現為大量的資金滯留在貨幣市場套利,過多的資金追捧收益較低的國債和大型國有企業融資債券;而在實體經濟中,則表現為一部分大型企業資金來源充足和大量的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匱乏并存。
(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流動性過剩造成商業銀行收益下降。一是資金流動性過剩造成資金利率明顯降低。由于資金運用渠道有限,大量的過剩資金流向貨幣市場,在去年債券投資中,以四大行為主的國有商業銀行成為金融機構有價證券投資的絕對主力。銀行資金的持續涌入造成債券市場在價格上漲的同時,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出現了整體透支,收益率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掛,銀行經營收益水平下降。二是由于商業銀行仍然存在著將信貸資源向“大客戶、大企業”傾斜的現象,過多的資金追逐大戶導致各金融機構競相壓低貸款利率,使貸款收益降低。同時,流動性相對過剩,將可能導致銀行業過度競爭,盲目追逐大戶,非理性降低貸款條件和下浮貸款利率,造成銀行新的不良資產的隱性累積。
三、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大致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結構性失衡是流動性過剩的根源
經濟結構性失衡,其具體表現為貨幣的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并存,貨幣流動性過剩與資本相對稀缺(特別是有效資本)是同時存在的。造成這種結果的最直接原因是消費投資比例失衡和投資結構失衡等。相對于投資和出口的高速增長,消費近年來雖有增長加快的趨勢,但仍遠落后于前兩者的增速,消費相對落后使大量資金沉淀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使其表面看來,造成了銀行貨幣供給遠遠超過需求,產生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與此同時,貨幣流動性過剩又反過來惡化了經濟的結構性失衡,產生了相互背離的互逆效應。
(二)貿易順差和貨幣供給過多導致了國內的流動性過剩
目前中國存在著巨大的生產過剩與貿易順差,是一個既存事實。中國人民銀行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外匯余額為30 477億美元。而且,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在不斷增加。此時,央行為了配比這些贏余的外匯,就會發行相應的貨幣,這時,貨幣的供給就進一步擴大?,F代國際經濟學也說明,一國的貿易收支不平衡,必然與該國的貨幣市場不均衡并存。當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后,這些貨幣供應一旦流入商業銀行系統,在部分準備金制度下,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便會創造出數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由于貿易順差和熱錢的不斷涌入,中央銀行便會配以相應數量的貨幣發行,因此,這也就構成了流動性過剩的一個原因。同時,如果新增加的貨幣供給不進入生產領域,或原來貨幣供應從生產性領域流出,這些貨幣將進入消費領域和金融市場,在消費領域引起通貨膨脹,在金融市場推動金融資產價格膨脹并產生金融泡沫??梢姺琴Q易順差的外資流入,是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創新不足導致銀行流動性過剩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將貸款視作資金運用的主要渠道,而在貸款品種中,又主要以項目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為主。隨著經濟發展,當基礎設施等基本完善、經濟增長模式開始發展變化、項目貸款需求逐漸轉弱、銀行風險控制理念開始轉換、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時,按傳統思維進行的貸款投放增長就不如人意。更甚者,如果在資本市場上產生脫媒現象的時候,銀行貨幣的供給將會大大超過各企業貨幣的需求。此時,如果信貸產品創新不足,不能尋求新的信貸替代品種和貸款增長方式,資金產品及技術創新不力,分業經營等政策限制導致資金運用渠道有限,資金運作效率較低,當存款大幅度增長時,流動性過剩問題就在所難免。
四、解決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措施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消費與投資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同步提高,導致國內市場規模受限,生產能力相當過剩。消費率的持續下降,還對擴大內需造成嚴重制約,使得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因此,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鼓勵合理消費,把經濟發展建立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二)加強匯率制度的改革
我國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調節貿易順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還需加大。我國外匯儲備過多,應當在使現有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放寬企業及個人用匯政策,在外匯的使用上進行創新,緩解外匯占款壓力。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分流外匯儲備,舒緩外匯占款的巨大壓力,從源頭上遏制流動性持續增長的勢頭。同時要進行相關的匯率制度改革,并對原有鼓勵走出去引進來的政策進行一定的調整。在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的同時,根據我國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在確保金融市場和經濟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合理確定人民幣匯率目標區。通過人民幣匯率目標區的建立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增強公眾對匯率的心理預期,使市場交易主體能夠自由地根據市場信號作出反應,及時緩解和釋放外匯市場各種不利因素的沖擊,使央行增加貨幣政策調控的回旋余地。
(三)加快金融創新
首先,大力發展理財業務,推動商業銀行經營方式創新,解決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理財產品的推出既能為居民提供一條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渠道,又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同時商業銀行能通過理財業務獲得豐厚的手續費收入,大大減輕流動性壓力。但是,我國大多數商行的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群相似以及缺乏相應的研發力量,推出的理財產品出現了高度同質化,個性差異缺乏,導致理財業務陷入惡性競爭。為此,商業銀行應投入相應的研發力量。其次,利用金融市場創新來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問題。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或允許銀行合規資金進入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拓寬銀行資金投資渠道;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有效配置金融資源。最后,通過金融產品創新來疏導流動性。通過發行次級債券增強主動負債能力,減少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敞口,改善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創造鏈接不同市場的產品,將存款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收益掛鉤。利用金融衍生品規避敞口風險,可以更加主動應對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收稿日期:2011-07-12
作者簡介:郭建國(1960-),男,黑龍江,碩士研究生導師;閆閃(1986-),女,河南,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從事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鋒.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探析[J].金融研究,2008,(10).
[2] 壽彩萍.基于商業銀行視角的流動性過剩研究[J].中國商界,2009,(5).
[3] 楊君.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3).
[4] 汪洋.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述評[J].金融教育研究,2011,(1).
[責任編輯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