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摘要:利用1988—2008年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的數據,建立修正的復合曲線回歸模型,對未來五年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進行預測,并比較不同區域生產總值及其變化差異。
關鍵詞:平頂山地區 各縣市區 生產總值 變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046-02
引言
2008年,平頂山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 06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3.6%,經濟總量躍上1 000億元的新臺階。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01.4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96.3億元,增長15.1 %;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70億元,增長13.0 %。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 000元,達到21 998元,比上年增長13.2%。那么,在以后的幾年中,平頂山地區的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如何?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的變化呢?又有何差異?本文將利用1988—2008年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的數據,建立修正的復合曲線回歸模型,對未來五年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進行預測,并比較不同區域生產總值及其變化差異,其結論會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經濟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生產總值變化趨勢的模型構建
(一)平頂山地區生產總值變化趨勢模型
根據1988—2008年平頂山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來源于平頂山市統計局),研究平頂山地區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
1.畫散點圖
首先用SPSS16.0軟件畫出平頂山地區生產總值y對時間t的散點圖,見圖1。
從散點圖看到,地區生產總值大致為指數函數形式,從經濟學角度看,當生產總值的年增長速度大致相同時,其趨勢線就是指數形式。而復合函數y=b0b1t、增長曲線y=exp(b0+b1t)、指數函數y=b0exp(b1t)三個曲線方程實際上是等價的。考慮經濟意義,復合函數的形式與經濟意義更相吻合,故可建立復合函數曲線回歸模型。
2.建立復合曲線模型
復合曲線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y=b0b1t b0≥0,b1>0
其中,b0,b1為待定參數。
3.模型的參數估計與模型檢驗
利用SPSS16.0以時間為自變量,平頂山地區的生產總值為因變量,作復合函數y=b0b1t 的曲線回歸,估計出模型的參數b0,b1,并進行模型的檢驗。
由方差分析表中顯著性概率p值為0.000,可知在顯著性水平α=0.05時,復合函數的回歸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復合函數回歸的判定系數R2=0.981,說明擬合的效果很好。
表1可以看出b0=424291.953,b1=1.158,從而可得復合函數曲線回歸方程為
y=424291.953×1.158t(1)
由殘差圖發現殘差具有明顯的自相關,故用復合函數回歸方程作短期預測是不適宜的,需對該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4.模型改進
為了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性,對復合函數y=b0b1t兩端取自然對數,得lny=lnb0+tlnb1
令Y=lny,β0=lnb0,β1=lnb1,于是將復合函數化為Y關于t的線性回歸方程
Y=β0+β1t
則(1)式即為Y=12.958+0.147t(2)
此時的D.W值為0.331,■≈1-0.5D.W=1-0.5×0.331=0.8345,查D.W表,n=21,k=2,顯著性水平α=0.05,得dL=1.22,dU=1.42,由于D.W=0.331<1.22,可知殘差序列存在正自相關。
進一步采用迭代法消除自相關性。先進行第一次迭代,計算
Yt'=Yt-0.8345Yt-1,Xt'=Xt-0.8345Xt-1
其中Xt=t,Xt-1=t=1。然后用Yt'對Xt'作一元線性回歸,利用SPSS16.0得Yt'對Xt'作一元線性回歸方程:Yt'=2.147+0.149Xt',即Yt=0.8354Yt-1+0.02466t+2.271341此時的D.W=0.743,■1-0.5D.W=1-0.5×0.743=0.6285,查D.W表,n=20,k=2,顯著性水平α=0.05,得dL=1.20,dU=1.41,由于D.W=0.743<1.20,可知殘差序列仍存在正自相關。
然后進行第二次迭代,重復上述過程,計算
Yt''=Yt'-0.6285Yt-1',Xt''=Xt'-0.6285Xt-1'
再用Yt''對Xt''作一元線性回歸,得Yt''對Xt''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為:Yt''=0.777+0.170Xt'',即
Yt=01.163Yt-1-0.524483Yt-2+0.010452t+0.847386(3)
此時的D.W=1.626查D.W表,n=19,k=2,顯著性水平α=0.05,得dL=1.18,dU=1.40,由于1.40=dU<D.W=1.626<4-dU=2.60,可知殘差序列無自相關性,至此已消除自相關性,迭代結束。
因(3)式是在(2)式的基礎上消除自相關性得到的,又因(2)式中Y=lny,還原成為原始變量的方程為:
lnyt=1.463lnyt-1-0.524483lnyt-2+0.010452t+0.847386
=lnyt-11.463-lnyt-20.524483+lne0.010452t·e0.847386
=ln(■·e0.010452t·e0.847386)
=ln(■·e0.010452t+0.847386)
故有yt=■·e0.010452t+0.847386
即為改進后的模型,可進一步根據此模型進行預測。
5.預測
為了檢驗預測的精度,利用改進后的最終模型對2004-2008年平頂山地區生產總值進行預測并與真實值進行對照分析,見表2。
進一步計算出標準誤差為224830.2067,結合表2可見,該模型對生產總值的預測的精度較高。利用該模型對平頂山地區未來5年的生產總值進行預測,在EXCEL中計算的結果見表3。
(二)各縣市區生產總值變化趨勢模型
與平頂山地區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建模過程一樣,根據1988-2008年平頂山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的數據,分別對各縣市區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建立模型,如下:
寶豐縣 yt=■·e0.011525t+0.928618
葉縣yt=■·e0.01599648t+1.19313904
魯山縣 yt=■·e0.012001626t+0.986996748
郟縣yt=■·e0.00601948446t+0.46041581186
舞鋼市 yt=yt-10.757·e0.049572t+2.464428
汝州市 yt=■·e0.005339581t+0.472996838
四個區(新華、衛東、湛河、石龍) yt=■·e0.0172597425t+1.410978515
通過檢驗得到以上模型對生產總值的預測精度均較高。由以上模型分別預測2009—2013年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如表4。
三、結論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可得到以下結論:
1.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均隨著年份的增長而增長。
2.未來五年四個區與汝州市的生產總值始終高于其他縣市;舞鋼市2009—2011年生產總值均低于寶豐縣,2011—2013年生產總值則高于寶豐縣;其余各縣未來五年生產總值由大到小依次為:寶豐縣、葉縣、郟縣、魯山縣。
3.除舞鋼市生產總值增長率逐漸上升外,其他各縣市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均隨年份的增長而呈下降趨勢。其中寶豐縣、四個區、葉縣生產總值增長率非常接近且下降的幅度最大,汝州市與郟縣次之,魯山縣最緩。
附表1988—2008年平頂山地區及各縣市區的生產總值單位:萬元
收稿日期:2011-07-12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2010C110002)
作者簡介:劉展(1981-),女,湖北宜昌人,講師,碩士,從事數學模型、數學教育和統計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姚翠友.基于指數曲線模型的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趨勢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5).
[2] 徐建龍.對青海生產總值增長影響因素的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6,(3).
[3] 何曉群.實用回歸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張紅兵,賈來喜,李潞.SPSS寶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