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國家為保障農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設立的專項基金。社保基金的安全與否事關全體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社保基金安全問題是全國人民普遍關注的問題。根據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 基金管理
中圖分類號:F840.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00-02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被老百姓稱為“養老錢”、“救命錢”,因此,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是指對籌集和積累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支運營的管理以及基金核算和監督等,它貫穿于社會保險動態與靜態管理的全過程。近年來,各種社會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各級社保經辦機構征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數量逐年增加,給基金監管帶來一定難度。進一步加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安全管理,切實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風險,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與完整,是各級社保基金監管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現狀
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權主要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秘書處的法規及監管部來行使,主要負責對基金資產、資金運作情況進行監管,負責內部審計,對違紀違規的行為進行調查。2001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社保基金由國家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行政管理,賦予了相應的監管權利。財政部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擬定了社保基金管理運作的有關政策,對社保基金的投資運營和托管情況進行了監督。除了法規及監管部外,社保基金的托管人(主要指商業銀行)監督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的投資運作,發現違規行為一并向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報告。但是,從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整體的監管水平來看,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制度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采取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扶持的個人賬戶機制,盡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管理,但在試點階段,新農保基金集中在縣級政府下設的機構管理運營,仍然存在著對制度監管的盲區,還存在著被地方政府挪用的風險。
(二)缺乏規范化管理
新農保基金的經辦管理體系不健全,信息管理系統開發滯后,缺乏專職農保工作人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及運用都不是按照嚴格的法制化程序執行的,而是根據地方政府的政策來執行,這就造成了基金管理的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的監督。由于目前全國沒有統一的相關工作系統軟件,使得新農保基金從收繳、存儲、移交到保險金的審核、發放都得使用手工操作,經手人員多,手續龐雜,工作量大,誤差率較高。
(三)保值增值能力較弱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途徑主要是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盡管這兩種方式安全可靠,無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基金的損失,但這與國民經濟的增長率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只有當農民投保的回報率高于銀行儲蓄的利率時,他們才會積極投入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中去。
三、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應遵循的原則
(一)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原則。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最終目的是要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養老保障。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這就要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賬戶設置上既要保基本,又要調動全體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所以用“基礎賬戶”保根本,解決農民養老的最基本的需要。而“機動賬戶”要體現市場經濟原則,其基本精神是“誰繳費,誰受益”,“多繳費,多受益”。
(二)基于城鄉統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原則。
這三個特征要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要縮短城鄉養老保險機制的差距;二要反映農民的多類型狀態和“多棲”特征。比如“不離鄉不離土”和離鄉不離土“的純粹農民、”離鄉又離土“的純粹農民工、”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城市化人以及身份不斷變化的”多棲農民“;三要體現城市(工業)對農村(農業)的反哺機制。反哺機制也可以借助”統籌賬戶“的實施,比如將國有資產撥入”統籌賬戶“。
(三)基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自愿向強制性、靈活性相結合的轉變趨勢。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效應與其規模是成正比的,即參與者越多,社會養老的效應越好。所以,創新農保制度理應對于有能力參保而不愿參保者的非理性行為進行強制性糾正。然而,制度實施要靠物質來支撐,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的障礙,農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則是執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標準的障礙。合理的選擇應當是:通過國家財政兜底機制和低層次標準強制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允許多層次繳納水平的存在以適應個體收入水平的差異,通過賬戶調整來調節由于個人收入不平衡帶來的養老水準的差異。
四、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對策
(一)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加強法制化管理
對新農保基金進行科學運作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參保農民的利益最大化,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應建立在國家有關法令法規的基礎上,其目的是規范基金的管理和運營。因此,我國應盡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通過立法健全基金監管和審計制度,確保養老基金的安全,以保障參保人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權益。
(二)設立和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機構
可在已成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下,分別設置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等部門,也可考慮在中央和省級設立由勞動、財政、審計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督委員會,對各項基金進行專項監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監管機構不但要對基金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管,還要對國家財政撥入的基金及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的運作進行強有力的監控,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體系。
(三)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社會監督體系
1.加強社會監督。逐步建立起由政府部門、企業代表、工會組織及其他社會參保人員組成的社會監督體系,通過定期聽取有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和受理舉報、信訪案件等,對基金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并及時把檢查情況向社會公布。
2.加強審計監督。各級審計機關應對養老保險基金進行定期審計監督。檢查企業是否按規定及時、足額繳費,檢查社會養老保險機構對管理費的使用是否符合規定,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使用是否合法,檢查政府及有關部門有無挪用基金的問題。
3.加強司法監督。各級人民法院應根據實際需要設立專門的審判機構,負責社會養老保險案件的審判工作。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出現的各類問題。
4.加強行政監督。建立有效的監管規則和監管機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基金在征收、支付、結余和保值增值運用全社會監督制度。在勞動保障部門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同時加快中介機構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培養精算、會計、審計師事務所和各種風險評級公司等中介機構,強化外部監督機制。中介機構的目的是向各機構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使他們能夠獲得并準確理解有關基金運營的信息,從而加強對基金監管,減少基金的風險投資,保證基金的增值安全。
5.加強輿論監督。有關新聞媒介應定期向社會公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進展,保險基金的征繳、支出、結余與保值增值,社會監督組織的檢查和有關舉報、信訪的調查處理,審計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審判結論等。通過這些情況的公布,提高透明度,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充分體現公開性的特點。
收稿日期:2011-8-01
作者簡介:陳淑君,女,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張茜,女,甘肅慶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行政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瑞蓮.加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必要性和對策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9).
[2] 陳淑君.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模式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0,(7).
[3] 湯曉陽.新農保基金的管理和運作問題探討[J].四川大學學報,2010,(5).
[4] 姚春輝.我國社保基金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9,(5).
[責任編輯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