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滋生蔓延,已經成為危害校園安全的毒瘤,不但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毒化了校園風氣,而且嚴重影響到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影響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要消除大學生犯罪,需要不斷完善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需要通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措施緩解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在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地遏制大學生犯罪。
關鍵詞:大學生 犯罪 預防 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215-02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深受高等教育的熏陶,掌握了較高層次的知識,常常被人們譽為“天之驕子”。在恢復高考后的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們是懷著敬仰與期待來看待大學生的,那時候的大學生意味著高學歷、高能力、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美好的前途。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忽然發現大學生身上的光環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學生犯罪的日益嚴重。其中,2004年的馬加爵殺人案、2010年的藥家鑫故意殺人案等一系列惡性犯罪事件使大學生犯罪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僅就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及對策談一點淺見。
一、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犯罪的客觀原因
1.社會轉型過程中,多種文化并存,引起人們思想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巨大的變化。隨著改革的深入,新的政治經濟體制逐步取代了舊的政治經濟體制。政治經濟體制的變革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其中,各種腐朽文化的侵入,很容易引起人們思想混亂,處在校園中的大學生也會受到沖擊。腐朽思想中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對大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尤其明顯。受此影響一些大學生欲望開始膨脹,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忽視對精神世界的改造學習,導致信仰動搖、道德水準不斷降低。“正是在這樣一些腐朽文化的侵蝕下,一些大學生失去了理想,拋棄道德規范的約束,藐視國家法律的權威,最終導致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1]
2.高校對大學生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散
大學是實施高等教育的社會組織,形式上是一個相對獨立、松散的聯合體。大學的這種特性決定了他的管理職能。相對于中學管理模式而言,規范大學生的制度比較寬松,高校在管理方面強調的是“自主性”而不是“強制性”。這樣的變化很容易讓剛入學的大學生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從高中時候的“集中營”突然進入到了大學時期的“放牧場”,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使很多大學生無所適從。
松散的管理方式將使大學生忽視規章制度的約束,放任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規則的指引作用便會降低,導致的后果是很嚴重的。
3.影響大學生犯罪的經濟因素
家庭貧困是導致大學生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貧困會使一些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和報復心理,容易產生使用違法手段獲取財物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因為生活拮據發生侵犯財產類型犯罪的現象屢見不鮮。
就業環境較差導致的心理失衡。從20世紀80年代的國家包分配,到如今的自謀生路,大學生已經完成了向普通勞動者的轉變。部分大學生選擇的專業與社會需求出現了脫節,這些大學畢業生往往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的不順利導致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生活費用,整天無所事事,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淵。
(二)大學生犯罪的主觀原因
1.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的大學生整體素質下滑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地的高等院校相繼擴大招生規模,大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在恢復高考初期的1977年僅有27萬人進入大學,而到了201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360萬人。隨著大學入學門檻的降低,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而道德水準下滑、喪失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很容易實施犯罪行為,走上人生的“不歸路”。這些大學生不利用自己所學知識造福社會,反而鋌而走險,走向法律的對立面,這與國家提出的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反差。
2.大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
大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心理波動較大,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狀,普遍感到無所適從。他們“缺乏社會歷練和生活經驗,在應對挫折、處理具體問題時很難能夠做到理性對待”。[2]成長過程中的大學生自制力尚不成熟,情緒波動較大,很容易感情用事。特別是在處理問題不得力的情況下,往往會盲目地否定自己,產生迷茫感與失落感。長期處在非理性狀態將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是產生犯罪的溫床之一。
3.大學生法制意識淡薄
我國高等院校普遍設有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設立適應了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現實需要,為大學生知法、懂法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當前大學生的零星的法律知識很多都是通過聽課得來的。
但從這門課程的教育效果看,課程所發揮的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的作用有限,主要體現在預防大學生犯罪方面效果不佳。原因在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內容僵化,側重于從國家的角度進行宣傳教育。大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興趣,教師在授課時也就很難引起共鳴。因此,大學生在此課程中接受的法制教育有限。
二、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措施
1.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預防大學生犯罪,必須重視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而高校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這就要求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們進一步提高認識,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特點,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全國各條戰線上的道德楷模,在大學生中樹立道德榜樣,在全校形成遵紀守法、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圍。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奮斗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守法意識、公德意識。通過加強大學生人生觀、道德觀教育,糾正大學生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防止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心理預防與教育
當前高校有心理缺陷或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日益增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在逾越常理,怪異的行為上。存在于此類大學生身上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缺陷,很容易導致發生過激的言行。如果不能提前預防,加以控制,就會引發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所以說,“犯罪不僅僅是個社會現象,也包含著復雜的心理現象”。[3]因此,在預防犯罪時,一定要注意從心理方面進行疏導。
解決心理問題的主要方法是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心理疏導通過觀察、交談、問卷調查與心理測量等方法,能夠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治療根據心理的可塑性,針對大學生各種方面的心理偏差,采取不同的心理矯正方法,開展預防工作,提高預防大學生犯罪的實際效果。
因此,筆者建議在高校中要經常地開展心理輔導講座,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
3.法制教育
從實際情況看,大學生犯罪除了有道德品質和思想的劣根性原因外,相當多的犯罪行為是由于法制觀念淡薄、法制意識不強的原因所造成,許多大學生文化知識相當豐富但法律知識卻相當欠缺、有些甚至是無知。基于此種原因,要做好大學生犯罪預防工作,必須加強高校法制教育。
目前,多數高校均開有法制教育課程,但從教育的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法制教育并未落于實處,沒能起到傳授法律知識、預防違法犯罪、保護自身權利的目的。這種結果的出現有許多原因,既有社會原因,又有歷史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法制教育比較空泛,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也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因此,要加強高校的法制教育,就應當明確法制教育的目標,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
當代大學生們了解法律的途徑比較單一,真正關心法律的學生少之又少,被動接受的同學占絕大多數。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在了解法律的同時,也在不自覺地回避著法律,對待法律的態度還很膚淺。因此,“當代大學生參與法律事務成為一種奢求”。[4]這說明,我國高等院校的法律教學還存在著種種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以適應當前大學生需要的實際。利用案例分析,旁聽庭審過程,開展多媒體教學,多播放一些社會的熱點案件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使他們消除對法律的陌生感,積極的運用法律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4.凈化學校周邊環境
學校的周邊環境也是誘導大學生犯罪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大都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這對學校建設帶來很多問題。首先是商業色彩濃厚,各種商品店、餐廳林立。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制力較差的大學生容易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過多的追求物質享受。很多涉及盜竊案件的大學生都有類似的情況,因為家庭財力有限,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偷竊他人財物,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學校周圍出現大量網吧、旅館、練歌廣場,這些都是潛在的隱患。大學生們還處在青年時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種種不良環境將會阻礙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希望學校的管理人員盡快制定措施,凈化學校周邊環境,還大學生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5.完善貧困大學生救助體系
國家應進一步完善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政策,從制度上保證我國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健康運行。要充分利用社會救助力量,倡導和鼓勵企業和個人贊助助學資金;高校應加強對貧困生的教育和管理,對貧困大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調查,建立相應的貧困大學生資料信息庫和畢業離校后的追蹤系統,積極拓寬勤工助學的渠道,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助學機會。
綜上所述,大學生犯罪的預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各種預防措施。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的基本路徑,就是要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著手,形成預防大學犯罪的機制,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收稿日期:2011-06-16
作者簡介:李傳鵬(1986-),男,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秉中.罪犯教育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37.
[2] 約瑟夫·拉茲.學生與學校[M].朱峰,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2.
[3] 王大魏.犯罪發展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5.
[4] 趙光軍.20年來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21
[責任編輯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