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與東盟國家間農產品貿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對2005—2010年中國與東盟及其主要國家之間農產品進出口額的比較,分析了影響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國際糧價波動與金融危機、匯率、勞動力價格和生產成本及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多種因素,并提出了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加強政府推動、促進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發展農業支持性產業和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等方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CAFTA 農產品貿易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57-03
進入21世紀,我國與東盟農業領域的合作發展較為迅速。中國與東盟10國于2002年11月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旨在通過兩個階段的發展,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建立。2010年1月1日中國已與東盟六國正式建成自由貿易區,經過2010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諸多困難。由于雙邊貿易中農產品進出口具有重要地位和較長的歷史,因此,筆者主要就CAFTA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
1.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
2010年,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進口和出口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據統計,2005—2010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額分別為242 246.3萬美元、305 379.1萬美元、393 253.7萬美元、457 062.9萬美元、534 384.6萬美元、745 800.9萬美元,較前一年相比,出口額增速分別為26.06%、28.77%、16.22%、16.92%和39.56%??梢钥闯觯?010年CAFTA建立以來,在排除2008與2009年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下,2010年出口額的增速高于CAFTA建立以前農產品出口的增速,2010年的出口總額達到了2005年的3倍。從圖1可看出,雖然相關年份各月增幅存在著較大的波動,但整體看來2010年明顯高于其他年份。
2005—2010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進口額分別為368 166.7萬美元、495 314.1萬美元、708 377.7萬美元、908 974.2萬美元、857 385萬美元、1 070 840萬美元,較前一年相比農產品進口金額的增速分別為34.54%、43.02%、28.32%、-5.68%和24.90%。2010年CAFTA建立之后,農產品的進口增速并沒有大幅度增加,相反增速還有所下降(圖2)。2009年,全年農產品進口持續增長,甚至在2010年1月增速達到112.41%,為歷史最高值。增速的增加說明進口已經逐漸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全年增速仍然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并且在多個月份增速還出現負值,致使全年增速低于CAFTA建立前農產品進口的增速??梢妼τ谧再Q區的建立,在初期它對我國農產品進口的促進作用尚未明顯得到體現,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但進口額能夠在下半年增長,已經展現出未來能夠持續、健康增長的態勢。
(二)中國對東盟中主要貿易伙伴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
中國在東盟中農產品貿易的主要貿易伙伴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在2010年農產品對外貿易中,對這三個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占對東盟出口額的62.2%,進口額占從東盟進口額的81.9%。
通過不同國家農產品出口額的歷史比較(見表1)可以看出,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出口增速達到了近幾年來的最高值。2010年,中國對泰國的農產品出口增速稍微放緩,但由于2009年出口增速較低,可見金融危機對泰國經濟尚存在一定的影響,38.69%的增速也已經接近歷史增速的最高值,充分說明CAFTA的建立對于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中國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進口增幅顯然有所放緩,泰國的增幅雖然高于金融危機前的增速,但2010年增幅明顯小于2009年,也顯露出增速放緩的態勢。
2010年,農產品進口對馬來西亞和泰國全年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年末又出現了增加(見表2),特別是對印度尼西亞,11、12月份農產品的出口增幅都超過了100%,這促使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進口在年末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保證了年均25%的增長速度。可以預見到,經過了2010年的適應之后,在2011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的進口會有更大的增幅。
二、雙邊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及其預期
雖然對東盟農產品出口方面在CAFTA建成之后取得了較大的增長,但將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很有可能在2011年增速有所放緩,而農產品進口有望延續2010年下半年的增長態勢,致使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的逆差進一步拉大。其間存在多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國際糧價的波動及金融危機的影響
從中國進入WTO以來,糧食進出口貿易逐漸放開,我國糧食價格體系從政策調控逐步轉向市場調控,農產品市場也與國際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價格已直接或間接地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產生了影響。例如,在2007、2008年,國際農產品產量下降,價格上升,由于我國大宗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國際市場上價格的上升傳遞到我國引起價格更大的價格增長。
稻谷、大米等作物都是東盟,特別是泰國對我國出口的主要農作物,在國際市場上是具有較大競爭力的農產品。同時,由于近年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不斷攀升,我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市場的供應,在采用多種方式鼓勵生產的同時,在原則上還禁止了糧食出口,對農產品出口也起到了限制作用。
金融危機已經對世界范圍內農產品貿易造成巨大沖擊,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影響使農產品的價格有所下降。同時,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也使得農產品的需求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在此情況下,一些國家借機提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如環保標準與農業技術壁壘),阻礙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但是,CAFTA成員之間并無關稅和數量限制,聯合國2011年1月發布的《2011年世界經濟與形勢》報告稱,世界經濟從“衰退”走向復蘇過程緩慢,2010年中期開始的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減低,可能導致2011年的增長更加緩慢,這會導致東盟市場需求增速放緩,進而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產生一定影響,而且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增長也會遇到較大的阻力。
我國GDP在2010年仍然以較快的增速發展,正走出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會帶動原材料包括農產品需求增加。雖然2010年全年農產品進口增速低于CAFTA建立前的增速,但從2010年中國對東盟進口同期月增長速度來看,全年的增速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11、12月份增長速度加快。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十二五”規劃中強調通過消費來拉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消費的增長,勢必需要更多的生產原材料,東盟一些農產品作為對我國原材料的補充,進口的增加在所難免。
(二)匯率
匯率變動對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產生了直接影響。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不斷升值,我國農產品按照美元結算的價格不斷上升。在匯率變動對進出口影響的研究中,彈性分析理論認為,在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下,貨幣貶值能夠增強本國產品的競爭力,能夠促進出口,抑制進口,改善貿易收支;反之,貨幣升值則會削弱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進口,抑制出口,惡化貿易收支。
在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仍然以較高的速度發展,面對來自國際,特別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矛盾顯得愈加突出。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平均中間價較2009年升值0.91%;進入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步伐加快,在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6.5關口??梢姡嗣駧诺睦^續升值是大勢所趨。
在全球經濟復蘇的情況下,美元大幅貶值,使得以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和對美元的過度依賴的東盟國家,受到較大的損失。隨著人民幣區域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可以有助于貿易雙方規避匯率風險,還可以減少企業結算匯兌成本,使得貿易過程中東盟國家對人民幣具有較大的需求。但是人民幣仍然不是一種國際貨幣,跨境結算還存在著困難,相當大部分的貿易仍然使用美元。同時,由于人民幣的升值,東盟一些國家的貨幣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貶值,這削弱了我國農產品在東盟市場上的競爭力。
盡管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也將更加突顯出來,然而與工業品相比較而言,農產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都相對較低,很難滿足 “馬歇爾-勒納條件”,因此,人民幣匯率升值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在短期進口大于出口的情況下可能不利于逆差的改善,但長期出口增速減緩反而有利于貿易順差的獲得。
(三)中國勞動力價格和生產成本的變化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鎮和工業部門,農業從業人員逐年減少,致使農業用工季節性短缺和結構性素質下降現象逐步顯現。多年來,我國大量的對外出口,特別是農產品出口,都是以廉價勞動力所帶來的比較優勢而獲得了快速發展的,但中國的勞動力供求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勞工短缺越來越突出,這一經濟發展模式是很難持續的,近年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正是這一問題的集中反映。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會向城市加速轉移,同時,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已經顯著減慢,人口紅利在逐漸減少,隨著人們生活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新增勞動力對工作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都將推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農產品在對東盟國家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將逐步下降。
另外,我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現代化和標準化水平都較低,缺乏規?;洜I和現代化管理,這也使得我國許多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企。加之近年來受石油、煤炭、電力、水等基礎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價格出現了大幅的上漲,進而,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成本也大大增加。而且由于“能源短缺”的問題長期存在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決定了農資成本難以下降,也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在進出口生產環節上成本的優勢。在短期看來,我國農產品的價格仍然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對東盟國家在農產品勞動力價格和生產成本方面優勢的銷弱,會導致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進一步增加。
(四)政策及產業結構調整
在“十二五”期間,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進一步重視,明確了要進一步實施臨時收購收儲制度,繼續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并逐步減少城鄉收入的差距,完善市場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證市場價格平穩的運行。隨著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的提高,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已經有了一定的提升,政府為了保證國內糧食供應,有些糧食農產品甚至禁止出口。在2010年,農產品價格出現了了普漲的情況,雖然“豆你玩”“蒜你狠”等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法商販炒作引起,但不能排除政策調整的影響,以預見到農產品的價格會進一步的提升,這對我國的出口會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時,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要進行農業產業調整,增加附加值。在“十二五”期間,農業產業鏈的完善在加緊進行,農業產業化將單獨經營的農戶和分別從事一個環節生產的企業或部門結合在一起,產業鏈的建立,不僅是當地種養加、產供銷部門的結合,也是在當地資源優勢上所形成的支柱產業的進一步強化。這些加工程度較高的農副產品,除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外,也會出口到歐洲和北美等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東盟地區農產品的出口。
同時,我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工業原材料的需求將加大,使得一些加工程度較低的農產品和作為工業原材料的農副產品,出口也會大幅度的減少,同時進口會進一步增加。一些熱帶作物,例如天然橡膠、棕櫚油等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東盟作為國際市場上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地,便宜的勞動力價格,適宜的氣候都大大降低了的生產成本,隨著中國與東盟間公路鐵路運輸網的繼續完善,物流成本會更加低廉,特別是CAFTA建成之后中國對更多的進口產品不再收取關稅并取消數量限制,同時還給予新的成員國以較大的優惠,進一步增加了東盟農產品的競爭力,東盟對我國的貿易優勢會進一步增加,逆差的增加也不可避免。
三、促進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在農產品貿易中的積極作用
在CAFTA建立之后,我國一些對于東盟國家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會受到較大的壓力,我國可以在簽訂的相關協定及規則允許范圍內,通過政策的調整采取合理措施,保護和支持我國農業的發展。通過引導,使產業自身以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技術為依托,完善現代農業內部體系,通過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差異化來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與東盟優勢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刺激農業生產。在保持和擴大優勢產業的同時,鼓勵弱勢產業的發展和轉型,避免一味地對我國產業的保護,造成其他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壁壘甚至是貿易報復。
(二)增加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
我國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生產率較低,需要大量的研究,通過科學的技術和方法,促進農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政府和科研機構增加科研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中的各個環節的研究都增加科研投入。同時,培養有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從事農業活動,可以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務農人數不斷下降的情況。
在和東盟國家進行競爭的產品上存在的劣勢,部分原因是由我國對產品標準的制定方面引起的。我國的標準與國際標準相差較大,要參照東盟農產品貿易的標準體系并結合我國奪得實際情況,制定出既能與東盟標準接軌又能符合中國國情的標準體系(趙江紅,2010),通過與東盟的接軌,減少貿易壁壘對我國產品的限制。
(三)發展農業支持性產業
加快農業物流產業的發展,要大力加強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建設在內的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地方政府也要有效地組織農業出口的物流(喻國華,2006)。在資金方面,由于制度缺陷,我國正規金融體系對農業產業化支持能力不足,要通過加大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體系,不僅需要政策性銀行的支持,也需要外資和多種金融機構的幫助。在多方面支持性產業的發展和完善下,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以及對東盟國家的貿易優勢才能突顯出來。
(四)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
利用人民幣在金融危機后的堅挺和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堅持人民幣的區域化,擴大人民幣的流通和影響力,力爭使人民幣在東盟自貿區內可自由流通和兌換。同時,東盟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美元的貶值對東盟的出口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東盟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在當今國際形勢下,人民幣的區域化甚至是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可在跨境貿易時減少企業結算匯兌成本的同時,回避美元貶值對貿易雙方帶來的匯率風險,促進農產品出口。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簡介:王曉光(1957-),男,遼寧沈陽人,碩士,系主任,副教授,從事國際招商與投資、商務英語研究;白琰(1989-),男,河南開封人,學生,從事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江紅.CAFTA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貿,2010,(19):221-222.
[2] 胡超,盧江梅.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發展評析[J].經濟論叢,2009,(4):15-21.
[3] 吳鈞.人民幣匯率升值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7):3247-3249
[4] 喻國華.“早期收獲”計劃對我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學術論壇,2006,(6):100-103.
[5] 孫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關系[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71-76.
[6] 黃蘋.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進出口國別結構的相關性分析,2006.
[責任編輯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