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參與作為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直接管理國家事務,實現政治權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徑,需要社會大眾全民共同參與。建國60年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經過了由感性參與到理性參與的發展歷程。現代科技、信息為公民的政治訴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為此,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呈現出擴大化、扁平化的新的發展趨勢,自主、理性、公正、有序,成為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新特點。
關鍵詞:我國公民 政治參與 政治文明 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D62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6-0198-03
政治參與是指公民以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的言論和行動。根據該定義可以看出政治參與的基本特點有:(1)政治參與的主體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為;(2)政治參與的內容是公民對于共同利益的主張行為;(3)從政治參與的法定關系來看是公民對于公共權力的政治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4)政治參與的外延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響政府的活動,不包括非法的行為。政治參與作為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變量。馬克思主義者對于政治參與問題向來十分重視,把它作為工人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實現民主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對于政治參與一般說來有兩個基本方面的把握:其一,政治參與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直接管理國家事務,實現政治權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徑;其二,政治參與者是普通公民對于政治事務的參與。因此,政治參與是公民為表達或維護利益而進行的、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與過程,它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具體行為之一,是以人為本。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出來,進一步豐富了人民民主的內涵,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預示著我國民主政治的新發展。現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新發展。
一、建國60年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歷史變遷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也呈現出巨大的變化與發展。
(一)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感性的政治參與
在這30年間,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但由于在經濟上推行的是計劃經濟政策,即人民的生活、工作、事業甚至個人生活都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調配。這在一定程序上束縛的人們的思想,僵化了體制。新中國伊始,經歷了數十年來戰火的人們終于盼來了中國的和平、統一,為了能盡快的恢復生產、進行新中國的建設,全國人民都積極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革命事業當中來,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帶著極大的熱情、純樸的情感參加各種社會生活,從心里擁護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地信任政府。因此,無論是選舉、還是參加其他政治活動,都是不懷疑、不質疑、不提反對意見,按“領導的意思辦”,甚至連最基本的補充意見也沒有,經常是“完全同意”、“一致通過”。依靠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忠誠,我國曾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實踐證明,這種純感性的政治情懷在短時期內雖然成效巨大,但長期下去因缺少理性的思維就容易迷失方向而走向極端,如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
(二)改革開放后至今——理性的政治參與
隨著改革春風號角的響起,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打破了原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經濟結構變的多樣化,經濟成份變的復雜化,這也極大地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轉變,由僵化變為靈活、由盲目變為理智、由情感變參與變為法治化參與。公民的法治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公民主體性不斷得到優化,越來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參與時,根據法律法規,根據自己理性的價值判斷把握自己的政治行為,而不會為一時的情感沖動或因自我利益沖突而胡亂的參與政治活動,而能夠做到自主、理性、公正、有序地行使公民的表決權、參與權,從而在我黨的統一領導下,公民參與已經走向了民主、法制、公正、有序的軌道,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正在積極健康地發展。
二、當前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顯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公民政治參與方式是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行為的主要載體,一般說來主要有政治投票、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集會、政治請愿、政治議論、政治接觸、政治冷漠等等。
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前,我國已經成功改造并且消滅了資產階級,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新國家。因此,我國公民的階級成分單純;經濟上由于采用的是完全的計劃經濟,經濟形式單一;技術上由一個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工業化低下,科學技術尚不發達,更無網絡信息,因此,信息傳輸渠道尚不暢通;從公民的政治心理上看,公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高漲,思想統一,易于領導。故此,這一時期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可供選擇的方法、方式并不多,主要是以傳統的投票選舉制、參加社團組織和信訪的方式將自己的訴愿、建議表達出來。
改革開放后,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顯現出參與主體多層次化、采用方式多樣性和主體擴大化、管理扁平化的發展趨勢,并呈現出:個體參與與群體參與并存、現實參與與虛擬參與同在、基層與與高端參與共進、建設性參與與批判性參與相融的特點。
(一)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主體的多層次化演變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為補充的制度下,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一個工業大國向信息化、后工業化的現代大國轉變,我國社會的商品市場經濟已經變成逐漸成熟的完全式市場經濟。因此,社會公民由于收入、工作方式的不同,社會階層出現了多層化的發展趨式。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
(二)我國公民政治參與隨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呈現出方式上的多樣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科技成為新興的生產力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變革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個國家的政治參與水平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經濟發展往往和政治參與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首先,民主時代在市場機制中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了更多的參與型公民。經濟發展提高了國民財富和受教育程度,為人們提供了在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中就業的機會,也就會增強人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其次,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社會利益關系的不斷變化,使公民不得不訴諸政治行為來維護并進一步實現自身利益。再次,經濟發展同時也促使政府職能擴大,這也意味著政府擴大了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受到政府作用影響的公民為反過來影響政府作用,就不得不提高參與程度。最后,社會經濟發展的載體是民族國家,也就是說經濟社會發展是以國家發展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對公民個人來講,經濟發展使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系變得日益重要,這就無形之中增加了每個公民的國家意識。進一步加大了公民的民主政治參與訴求。
科技的進步為公民的訴求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臺和強大技術支持。如通訊設備——手機的出現、計算機的普及——電腦網絡的發展、衛星的升空——衛星電視的播出等等,這些新的傳媒形式都成為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利工具,人們通過這些手段表達意愿,執行公民監督、反饋、參與討論以及提出合理化建議等等參與的權利。這使得我國目前的公民政治參與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階段。公民的民主權利參與水平,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者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三)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呈擴大化、扁平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備、社會公民層次的多元化和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參與政治的欲望增大,積極性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機會增多,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使得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信息渠道呈現出扁平化的發展趨勢。
根據王浦劬的“政治學基礎”:“政治參與作為民主政治的內容,本質上是與政治統治相聯系的。政治統治的歷史邏輯是從早期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到資本主義的政治統治再到社會主義的政治統治,最后實現全社會的政治統治亦即政治統治的消亡。政治參與的邏輯與此相符合,即從資本主義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到社會主義的政治參與,最后發展到無階級的社會的全社會的政治參與,那時也就無所謂政治參與,而是全社會的自我管理了。”這正是列寧所說的:“民主愈完全,它成為多余的東西的時候就愈接近。雖然這一過程需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但它正是政治參與發展的歷史趨勢。”
我國“憲法”第2條第3款所規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因此,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參與政治的范圍和人數還在不斷擴大,直至將來全體社會成員都來進行參與。
計算機網絡的誕生,恰恰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與保障。自從我國政府推行“政府上網工程”計劃以來,目前我國的各各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地市縣的政府、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都已開通了網上政府辦公、信訪、論談等等一系列的網上服務,各別部門和地區的領導者還開通了網上熱線,并出現了對重大的社會問題的解決草案的網上討論熱潮,以及支持與否的點擊率查詢。根據2009年4月18日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公布的消息:截至目前,中國官方公布了一個最新的中國網民數據,中國網民已經達到3.16億,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網民數量國家。奚國華表示,據下屬單位CNNIC統計的一個數字顯示,中國網民數量達到3.16億,仍保持全球第一地位,中文網站數量已經達到287.8萬。 對于無線互聯網經濟,奚國華表示,目前有6.7億移動用戶,其中有1.176億手機上網網民,增長率達133%。
網絡使得國家領導人與公眾的距離一夜之間拉近了,可以說,國家的領導者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聽到人民的訴愿,可以做到面對面的與最基層的公眾討論最基層的社會問題,交換意見,可以跨越空間和時間的阻礙,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千里之外的訊息。這也使得以集權為中心縱向的官僚組織機構的管理模式向著減少中間層級,以分權為代表的橫向管理方式即扁平化的管理方式發展,使公民有機會直接與高層對話,上書意見。隨著民主制度的完善、科技的發展,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將會向著擴大化、扁平化的趨勢,快速、有序地發展。
三、目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主要方面
從建國以來的經驗看,盡管政治參與的發展在一定時期內和地區范圍內會出現突然的波動,但是從長期的歷史發展來看,政治參與在人類政治歷史上的不斷擴大和加深是不可抗拒的。因此,為了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且能隨著本國民主化進程的加深而擴展其政治參與,就必須注意以下四個影響政治參與及其發展的各種變量。(1)必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具備政治參與發展的物質基礎。(2)必須培養公民的政治責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素質。(3)要提高政府的威信與政治的文明程度,使政府能夠取信于民并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惟有較高的政治合法性,才能帶來較高水平的政治參與。(4)必須加強政治的制度化建設,在鼓勵人民了解政治、吸引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同時,建立健全政治參與的調節機制,以保證政治參與的健康發展。
另外,根據我黨十七大報告的精神,在政治參與的實際工作中要堅持“有序擴大”的根本原則,從而從根本上把握好民主的時代進程,為建設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更大的貢獻。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簡介:于樹彬(1961-),男,黑龍江賓縣人,副校長,碩士生導師,教授,從事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研究;王海婷(1975-),女,上海人,碩士研究生,高級會計師,從事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石永義,劉玉萼,張璋.現代政治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