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高等教育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從2007年開始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質量工程)。工程建設這四年來,全國高等教育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央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受金融危機沖擊,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和質量工程建設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
關鍵詞:經濟學專業建設;質量工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256-02
一、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
1.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經濟學人才的需要,結合經濟學專業的特點,追蹤經濟學學術前沿動態,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前瞻性、適用性及特色突出的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具有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功底、較寬厚的現代經濟學基礎、較全面的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知識、較熟練的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技術、較好的外文閱讀能力和聽寫說能力、較強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充分反映當代經濟學科的最新發展成果,緊密結合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實際,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強經濟學教材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國家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家精品課程教材建設,推動具有學校和地區特色的自編教材發展。
3.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師生良性互動。實行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課堂講授與分析輔導相結合、教師的主動性與學生的積極性相結合。通過安排課代表、布置思考題和討論題、進行案例教學、提供參考書目,以及課堂提問、課后作業、隨堂測試、改革考試方法等途徑,不斷探討啟發式、討論式與案例式教學方法,力求把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體系,實現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奠定良好的師資條件。一是健全完善師資培養、使用和激勵制度,具體包括優秀中青年教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科拔尖人才的選拔、培養制度,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及國內外進修制度,對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獎勵與資助制度,引進人才的特殊政策制度等;二是教學管理與評價制度,包括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務干事聯席會議制度,教研室集體學習和集體備課制度;教師自評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師評教制度;三是實行教師督導團聽課制度、新教師試講制度、考試巡查制度、集中閱卷制度等。
5.改革招生與學生培養制度,建立健全學生激勵與約束機制。一是實施“三項工程”制度,即“名教授執教核心課”、“用外語講授專業課”和“本科生導師制”;二是建立健全學生激勵制度,主要有:新生遴選制度、學生考評制度、中期淘汰制度、學習與科研活動的激勵制度、推薦免試研究生制度、獎勵推免和考取研究生制度以及優秀學生特別資助制度等;三是建立本碩連讀制度,為培養高水平創新型經濟學人才創造制度條件。
6.改革實踐教學,建立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強化學生課后閱讀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學生科研環節的設計,指導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支持學生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召開小型研討會,自辦學術刊物;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講學,活躍學術氛圍。
二、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本經驗
1.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關鍵。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主體是教師,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關鍵。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師資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相互促進與良性循環,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吸引高素質的生源,培養高水平的人才;而高素質的生源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又反過來促進教師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高。
2.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條件。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是高校教學工作不同于其他層次教學工作的一大特點。人們常說教學相長,做好教學工作,會讓教師在“干中學”的過程中增長學識水平;在與學生的互動和與同行交流中實現知識共享;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學術研究中的不足,促進科研創新。同時教師的科學研究又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重要保證:教師的學術水平決定了他傳道、解惑、授業的能力;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學術成果是優化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教學團隊對學術前沿動態和教學規律的把握,決定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及內容。
3.學生培養制度與培養方式的改革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制度保障。高校教師的教書育人過程,實際上是高層次人力資本的塑造過程。高校畢業生是否具備市場競爭力,不僅取決于畢業生現有的知識存量,更取決于他提升知識水平、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高校畢業生是否具有社會適應力和可持續發展力,也不僅取決于其對專業知識的把握和運用上,也取決于其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和生活態度等綜合素質。高校是專門培養高層次人力資本的工廠,與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相比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其出廠的產品質量,不僅取決于物質資本的投入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更取決于學生的主觀努力。因此,傳統上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人才培養制度和培養方式與培養高素質理論經濟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相距甚遠。
4.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高層次的人力資本。科學的課程體系與合理的教學內容關系到輸出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學識水平,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礎。[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