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教育縣城化并不等于農村教育城鎮化。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是農村教育城鎮化的關鍵所在,它可以使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和達到教育公平成為可能。實行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具有以下原因: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初中教育處于弱勢地位;農民傳統的教育觀念的轉變;農村家長及農村中學學生進城求讀“意愿”強烈和教育公平的要求等。
關鍵詞: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287-02
一、相關概念界定
1.城鎮化與縣城化。“所謂城鎮化,是指農業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和農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1]城鎮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農民職業及身份的轉變;第二,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三,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轉變。因此,城鎮化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城鎮,而是通過城鎮經濟的發展,集聚資本和人口,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關系,逐步解決三農問題。這就是說,城鎮化并不是否定農村,而是為了更好地建設農村,從而使農民擺脫貧困,向城市靠攏,向文明靠攏。
縣城屬于大中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過渡地帶,起著聯系的紐帶作用。“在中國的統計年鑒中,縣城人口是城市人口,而不是農村人口,縣城歸類到‘城鎮’,縣城以下的農村歸為‘鄉村’。”[2] 縣城在中國城鎮結構的兩個系列六個層次中屬于“縣鎮”,僅比“縣轄鎮”(即農村小城鎮)大。縣城是縣域的信息聚集與擴散中心,能夠把大中城市的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帶到農村,有利于新農村建設并促進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城鎮化與縣城化都是中國城市化的一種形式,只是范圍和程度不同,城鎮化的范圍要大一些,不僅包括農民由農村轉移到縣城這一過程,還包括農民由農村轉移到城鎮、大中等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這一過程。從城鎮化角度而言,隨著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將會逐漸改變著農村地區的空間結構,促使農村地區的各種經濟和社會組織、人口隨之調整空間分布與組合狀態。因此,目前縣城化是中國實現城市化的過渡形式,縣城從空間上承擔著吸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重任,發揮著在農村城鎮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2.農村教育與農村初中教育。溫恒福認為,“農村教育”這一概念有四種含義:“(1)農村教育是指縣和縣以下地區的教育;(2)農村教育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縣和縣以下地區的教育;(3)農村教育是指縣以下(不含縣城)地區的教育;(4)農村教育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縣以下的鄉(鎮)、村的教育。”[2] 從對“農村教育”的這四種定義來看,農村教育都是和縣城緊密相連,均以縣城為分界線,把縣城教育作為紐帶來鏈接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筆者認為,從內容上來看,農村教育是指農村里的教育,主要包括農村初等教育、農村中等教育和農村高等教育。很顯然,農村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農村的現實狀況來看,農村初中教育主要是指農村公辦初中學校對達到初中入學年齡的農村學生所實施的教育,同時是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的最高階段。因此,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就成為實現農村教育城鎮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達到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
二、農村教育縣城化不等于農村教育城鎮化
“農村教育縣城化”與“農村教育城鎮化”是兩個彼此相關聯的概念,但又有所區別。“農村教育城鎮化是基于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質量低下,教師流失嚴重等實際,擬將農村教育的主陣地由鄉村逐步轉移至辦學條件相對優越的城鎮地區,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借離村離鄉教育之手段,達到城鄉教育一體化,為完整意義上的城市化及城鄉一體化創造條件。”[3]
“農村教育城鎮化的內容包括:(1)初中進城。即逐步將農村初中撤銷,學生全部轉入縣城中學就讀,實現初中教育的縣城化。(2)小學進鎮(鄉)。一般的鄉鎮,在鄉、鎮政府所在地辦寄宿制中心小學,有的因條件所限可在自然村辦村級完小。縣城近郊農村則可在城郊選址,聯辦中心小學,吸納城郊農村及入城農民工子女就近讀小學。”[4]
由此可以得出,農村教育城鎮化的范圍要大一些,包含著農村教育縣城化。二者都是以中國的城市化為背景,在加速中國的城市化的進程中產生的。在此,有兩點需要指出:一是這里的農村教育縣城化,主要是指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二是這里的農村教育縣城化的適用范圍主要是指西部貧困山區。從西部貧困山區農村的現實來看,隨著“空殼”農村和“空殼”農村學校的出現,對于多數農村學生來說,初中教育縣城化就意味著“農村教育城鎮化”。
三、關于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農村初中教育存在著學生大量轉學、生源急劇減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學歷結構、教師職稱及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學經費緊缺、教學設備短缺等問題,正面臨著“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辦學困境。在城鎮化的背景下,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教育的萎縮,農村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初中教育正遭遏困境并面臨艱難抉擇。因此,實現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并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由多種原因決定的。
1.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初中教育處于弱勢地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他們使城市充滿了活力,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農村,由于大量的農民工外流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人口越來越少,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空殼”農村由此產生。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沉寂一片,毫無生機可言。農村的邊緣化、農村經濟的衰退決定了農村初中教育的大規模萎縮,農村初中教育因此也處于弱勢地位。“空殼”農村及“空殼”農村初中學校的出現,使得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成為實現農村教育城鎮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公平的一種可行性的選擇。
2.農民傳統的教育觀念的轉變。農民逐漸開始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許多農民不得不承認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在社會變遷中占據一個比較滿意或比較穩定的位置,他們不愿永遠做農民或農民工,所以就把這種愿望寄托到子女身上。“他們想通過子女的升學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鯉魚跳龍門’的夢想,于是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鎮學校去。”[5] 農村初中教育的價值受到冷落,農民更加信任城市的教育。
3.農村家長及農村中學學生進城求讀“意愿”強烈。城市化促使社會流動驟然加劇,與“民工流”相伴隨的是“學生流”。眾所周知,隨著中國農民工數量的增加,每年都會有一大批學生家長或親人隨孩子進城讀書。“陪讀族”、“民工流”以及“學生流”的出現,充分表明了農村家長及農村中學學生進城求讀“意愿”的強烈程度。
筆者于2010年1月對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金盆灣中學和臨鎮中學兩所農村初中公辦學校的40位家長和40名初一、初二、初三不同年級的中學生進行了實際調查問卷。在受訪的農村家長中,多數家長愿意把孩子送進縣城中學讀書,除少數家長擔心家庭經濟困難,他們認為縣城教育資源和質量都要優于農村,為了孩子的前途,只要是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就會考慮讓孩子去縣城上學并進城“陪讀”。同時,他們還認為現在農村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學業看做頭等大事,將孩子送進縣城中學讀書也已經成為農村的一種風氣。在受訪的農村初中學生中,他們無一例外地都表示愿意去縣城讀書,認為縣城老師水平高,教學質量好,學校環境優,可以開闊眼界長見識,只是多數學生擔心家庭經濟困難,負擔不起。在談到“你對‘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的改革措施有什么看法”時,他們多數認為“初中進縣城”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教育公平,使自己享受與城里學生同等的教育,國家和政府應該采取政策大力支持。
4.教育公平的要求。農村與城市的初中學生享受的教育機會是不公平的。“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上的公平、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6] 教育的不公平在城鄉之間的表現是顯著的。有人曾對中國農村初中教育中輟學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從整體上看,造成學生輟學的主要外部原因是學生家庭經濟困難”[7]。農村孩子去城里初中上學,大多面臨兩難困境:不進城讀書,則升學無望,前途渺茫;若進城讀書,又困難重重,往往無力排解。除了考試進入,還要承擔比鄉下就讀顯然要多的生活費用。此外,縣城初中學生對轉學的農村初中學生的歧視也是造成他們輟學的原因之一。
“農村初中向縣城集中,讓農村中學生享受‘同城化教育’”已成大勢所趨。農村初中教育縣城化是實現農村教育城鎮化的關鍵所在,使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和達到教育公平成為可能。因此,政府應根據城鎮化的總體走勢及農村初中教育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決策,不能搞全國一刀切。對于一般的農村初中學校,可以在政府的引導下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撤并,使農村初中向縣城集中,逐步取消農村初中辦學;凡繼續保留下來的少數農村中學,應按照縣城中學的標準,達到硬件要硬、軟件要跟上的辦學要求。而對于離縣城或城市較遠的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學,受城鎮化影響較小,經濟落后,考慮到農民的承受能力及孩子入城就讀的種種困難,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大對于這些初中學校的投入,實行以城帶鄉“捆綁式”發展的辦法,盡可能縮小這些農村中學與城鎮中學教育教學質量上的差距,以確保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廉順國.論縣城在農村城鎮化中的主渠道作用[J].河南科學,2005,(3).
[2]溫恒福.農村教育的含義、性質與發展規律[J].教育探索,2005,(1).
[3]李期,呂達.關于農村教育城鎮化的可行性探討[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4]胡俊生,李期.農村教育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助推器[J].甘肅社會科學,2010,(2).
[5]劉建榮.社會轉型期農村基礎教育的困惑與對策[J].農業考古,2006,(6).
[6]陳凡.教育公平: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4,(1).
[7]鄭曉鴻.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1998,(4).[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