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仍處于發展的初期,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剛剛起步,還未充分展開,在學科定位、學科規范化方面,尤其是實踐性教學的開展等方面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包頭師范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開設社會工作專業過程中,實踐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從實習教學環節、實習督導環節等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習環節;實習督導;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289-02
一、現狀分析
自1989年北京大學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以來,已有200多所學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這是社會進步的目標追求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然要求。近十多年來,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建設緊密結合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專業發展的方向和輪廓日漸清晰,學科體系逐漸成熟,學術隊伍日益擴大,新教材體系不斷完善。
包頭師范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于2005年開始招收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是內蒙古自治區開設此專業較早的院校之一。在辦學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吸取了國內高校的辦學經驗,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這一些問題。從目前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在實習教學環節中,由于中國社會工作仍不是一門職業,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機構幾乎沒有,人們對專業社會工作缺乏了解,也缺乏認同,對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更為陌生。因此,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就會遇到無事可做,或者做一些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的情形,而我們的學生卻很想把專業助人技巧應用于工作中去,加上學生的特點,對機構中的一些瑣碎小事不想去做,這在實習機構和實習學生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也不會獲得實踐其所學專業知識和技巧的機會。二是從實習督導方面看,校內實習指導教師雖然基本都接受過社會工作的訓練,但其中受過社會工作督導訓練的人卻很少,從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教師也較少,因此指導教師很難給予學生專業督導。實習機構的指導教師具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但對督導的理論卻不甚了解,這是影響社會工作實習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作為一所地方性院校,我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和造就適應本地區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衡量當代大學畢業生是否適應社會需求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大學生是否“能夠敏銳的發現問題、正確的分析問題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結合本校實際,就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改革的現狀而言,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是當務之急。
(一)轉變實習形式
政治與法律學院從設立社會工作專業之初,就一直重視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問題,專門制定了《政治與法律學院2005級非師范專業學生實習計劃》,其中對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內容有如下要求:實際運用個案、小組、社區等工作方法對各類人群、社區等社會工作對象進行專業輔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各類社會工作機構如工青婦聯、青少中心、老年機構、社區、社保部門等開展管理、服務等方面工作;開展社會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專業價值觀,掌握深入基層社區、社會福利機構開展實務工作的技能。
按照《政治與法律學院2005級非師范專業學生實習計劃》的要求,我院2005級學生于2008年秋季分別在包頭市民政局、包頭市社會福利院、包頭市青山區民政局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了實習。這次實習是社會工作專業設立以來的第一次實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為以后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盡管如此,我院的社會工作專業實習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社會工作的實習形式比較單一,僅有畢業實習一種形式,對于社會工作這種實務取向的專業來說,畢業實習所能提供的實務經驗非常有限,因此在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改革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和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特點組織三種形式的實習:機構參觀、并行式實習和畢業實習。
1.第一學年安排一年級的學生進行間斷式的機構參觀走訪。即每月集體參觀一個社會福利或行政機構,學期中組織二三次集體討論,交流和分享機構參觀的心得,澄清概念,了解社會工作的領域、性質;服務對象的需要;社會福利政策的落實情況、存在問題等,借以豐富學生對社會福利政策、服務機構及行政機構運作機制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專業理論和技巧奠定基礎。
2.第二、三學年的各個時期,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與課程同步進行的實習。在并行式實習中,學生一邊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一邊利用課余時間在機構進行專業實習,這樣可以很好的把知和行統一起來。
3.第四學年第一學期開始進行4周的畢業實習,這是學生在校的最后一次實習,這次實習是學生知識和技巧的整合式學習。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專業所學,調查研究、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并嘗試調動資源使問題得到合理解決。要求實習學生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為指引,在督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
4.鼓勵學生平時自愿參加志愿活動,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志愿活動和公益活動,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樂于奉獻的精神,可以幫助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和自身素質。
(二)加強實習督導
目前由于中國大陸缺乏專業的社會工作實習機構,實習督導的角色多由高校老師承擔。高校老師既要從事理論教學又要進行實務督導,時間、精力和資源有限。我院這樣新建社會工作本科院校,更面臨著社會工作專業教師不足,專業教師授課任務重,實務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我們改善實習督導方面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1.進一步加強專業師資力量配備。引進一定數量的高層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改善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實習督導能力。
2.提高現有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實習督導水平。作為新建社會工作專業的院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在起步階段,要積極投身實務,讓更多的相關部門、組織、機構了解社會工作專業,為實習拓展資源。教師通過自身的實務活動,增強自身的實務經驗,在學生的實習過程中給予更為實際的督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校現有的資源,如心理咨詢工作室,與心理學專業的老師相配合,提高自身的實務能力。
3.完善督導管理制度,提高實習教學效果。改進現行的教師評價體系,把參加社會工作實務納入教師評價的指標體系,鼓勵專業教師從事社會工作實務。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本院教師參加包頭市德緣社會工作協會的活動,積累了經驗,能夠更好地督導學生。
三、完善實踐教學的評估體系
包頭師范學院根據自身的情況,對本校非師范類專業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包頭師范學院實習鑒定表》,對非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習效果進行評價。從一定程度上規范了非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習內容已經評價標準,為社會工作的專業實習評價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但《包頭師范學院專業實習鑒定表》是針對全校眾多非師范類專業所設立的,各非師范類專業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非師范類專業缺乏自己的專業評價標準,同時現有的實習評價中,學生個人總結,實習單位評價,實習小組評價三個部分之間的權重不明顯。在實習評估的過程中,實習單位的評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實習小組的評估占學生成績的比重過大。導致了實習成績不能真正的反映學生的實習效果,所以在本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結合本專業的發展情況,提出了社會工作專業實踐評估的標準。
1.實習評估采取機構督導、實習督導以及實習學生合作方式。針對原有標準中的不足,我們在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加大機構督導機構的作用。對于學生在實習中的表現,實習機構方面的了解是最直接也是準確的。為了能夠讓學校方面對學生實習有一個準確客觀的評價,機構有責任協助學校和實習導師對學生進行實習評估。因此,我們在實習評估中加大了實習機構評估的次數,由原有實習結束后的評估,變為實習過程中每周評估。隨著機構對學生評估頻次的增加,大學生在實習中更能與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相結合,從事日常實務性工作的人更少,完成實習任務的學生也更多,對實習產生積極作用。
2.完善已有的評估標準。原有的評估標準中,實習小組評價的內容并不明確,實際評價過程中標準模糊。改革后的評估標準包括專業價值與態度評估、知識范圍、實務能力、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有效地運用督導與指引。其中,社會工作道德與價值觀的評估是所有評估的核心和基礎。專業態度、價值觀與行為所占的比重為30%,知識范圍比重為15%,實務能力比重為25%,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比重為15%,運用督導與指引比重為15%。
3.對學生進行整體評估。實習督導應該對于學生作為一個個人、一個學生、一個受訓中的專業社工人員進行觀察,了解學生在實習期間的進步和需要繼續改進之處,并相應地為學生提供未來專業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
[1]向榮.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再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000,(69).
[2]肖萍.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本土性探討——資源概念的引入[J].南京社會科學,2006,(3)
[3]陳怡,姚周輝,馮曉燕.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形式多樣化研究的探討[J].社會工作,2006,(46).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