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的欲望根據目標可分為很多種。應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建設時期建立不同的主導欲求。總體建設小康時期解決生存欲是主導的欲求。其余是次要欲求。現今全面建設小康時期應以求知欲為主導欲求,加大提升國民素質的力度。培育民族發展潛力。
關鍵詞: 欲望;小康社會;求知欲;生存欲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005-02
人的欲望根據追求目標的不同分為很多種,生存欲、成功欲、物欲、享樂欲、消費欲、求知欲。不同時期解決的主要欲望應有所不同。現今中國已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政府在欲求上的合理引導,建立一個合理的欲望體系,將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一、生存欲是總體小康社會建設時期的主導欲求
生存欲是再合理不過的一種欲求。中國人民整體上達到小康,未來的十二五期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這是一種生存欲主導下的國民經濟增長。個人要求生存,企業要求生存,國家也要在國際競爭中求生存。生存在總體小康建設的過程中是居于主導的,也是其解決的核心問題。GDP增長不是目的,根本的目的是解決了大多數百姓的生存問題。
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 300多美元,按人均來講,中國人應該不存在溫飽問題,但是不可能重新按平均主義分配,因此底層有未達溫飽之人。但收入差距至少不能太大,否則低層解決溫飽的社會資源會進一步為社會上層占據,貧困永遠也不可能被消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可能實現。這部分人將一直停留在生存欲的追求中,無法擺脫貧困。美國等西方發展國家的貧民窟正是這個機制的惡果。這是少數人的問題。
二、消費欲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導欲求
現今的中國大部分人的生存問題已經解決,他們的欲望需要有新的引領。這是多數人的問題。而這個新的欲望導者又必須承載中華民族的可持發展問題。政府在發展經濟時必須統籌兼顧,考慮到經濟的道德價值和哲學價值。而不僅是經濟的生存價值和消費價值。上層社會的消費欲須要得到扼制。誠然生存欲和消費欲這兩種欲望會一直存在下去,但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絕對不能成為主導欲 。
消費欲無限擴張不是主要問題,卻是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人們一味地追求消費,消費欲的無限擴張,加重了人的異化。新得到的錢轉而被消費,人不再是為人而努力,而是陷于“消費—錢—消費—錢—消費”這個無終止的循環中。企業生產為了利潤,不是為提高員工待遇。一些人為了追求利潤損害生態環境,剝奪自然生靈生存權。個人的發展讓位于消費。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變為追求金錢繼而實現消費的手段。豪宅、別墅、名車、貂衣應有盡有,奢華之風彌漫。“地下繁華,地上奢華”的廣告語充斥城市,奢侈物品隨處可見。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八榮八恥以勤儉節約為榮。然而事實上,卻是以奢華為榮。金錢至上,本應更多的關注貧困人口媒體卻關注富豪。富豪在財富積多時不反饋社會的情況下,并非好事,代表這個國家財富多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僅是對富豪本人有益。人均經濟條件改善、貧困問題的解決和社會公益事業才更值得關注。
任何資源是有限的。不僅僅指非可再生資源稀缺,現今就是可再生資源如木材、水等也變得不足。在這個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底層人不具備消耗更多資源的能力,上層社會則是社會資源消耗的大戶。然而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物價上漲等卻是底層人民需要承擔的。
人類最應感恩的應是自然之母。感恩教育在全社會施行,尤其注重對父母的感恩教育。然而人類生于天地之間,從誕生之日就不斷向自然之母索取,人類又對自然回報了些什么?自然之母以博大的胸懷滋養人類,然而人類無盡地向自然索取并肆意揮霍。那些被殘害的自然生靈何嘗不是我們的兄弟?試問有何資格教育子女感恩自己?在人類社會講,任何肆意揮霍自然資源之人,都是逆子。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真知,需要大力弘揚。
道德的社會價值是指道德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經濟的社會價值是指經濟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道德是社會的主導價值,而不是經濟的社會價值主導道德價值。經濟的社會價值應以道德的社會價值作為判斷標準,經濟活動是否有意義,要看它是否符合道德。經濟活動的取舍也要依道德而決定。我們常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如何拜金、如何享樂、如何個人主義,然而卻在我們的社會生根。因此消費欲必須得到扼制。
三、求知欲應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導欲求
求知欲可以激發人提高自身素質、挖掘創新能力。一個國家的國風必將會左右這個國家的未來。財富不能左右未來,它是身外之物,隨時可以被轉移。一個國家的真正強大,應是在國民素質上體現。這些素質包括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清末不能用貧窮來形容,卻成為帝國主義刀下的魚肉。致國寶外流,新中國一窮二白。經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可以瞬間滅失,但是人的素質卻是自身之物。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道德是經濟這匹駿馬的韁繩,讓他朝向陽光。國民素質勝于經濟。人有能力就可以創造出經濟效益。財富積累生存問題解決之后,目標應轉變為可持續發展問題,而不是一味滿足無限的消費欲。享受性的生活偶爾為之,卻不可以習以為常。那將給地球帶來資源上的極大災難。過去中華民族面臨生存成問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可不為。現今生存問題解決掉的那部分人,建設的重點應包括人自身的智能、體能、健康方面的開展。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讓人生活在適合生存的一種狀態中。而不是有車無處放。
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根本性力量。包括生產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也是勞動對象的創造者。哪種自然之物能夠成為勞動工具或是勞動對象取決于勞動者的創造力。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則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在現在的條件下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保持發展潛力的根本。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力量,卻不是自然發展的根本性力量。人類處于自然之中,僅憑借生產力的發展來預見人類未來是不全面的。需要人類繼續探索來自自然的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其他力量。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