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跨國公司重新調整其經營活動以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獨資經營公司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一種主導方式,而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與投資環境和投資風險息息相關,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市場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外商獨資經營的良好的外在契機。投資環境變化直接影響了外商選擇直接投資方式。
關鍵詞:直接投資;獨資化;投資環境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181-02
一、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概況
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其中,中外合資方式因其不但能夠推動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通過技術外溢等途徑達到帶動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技術升級的目的,而且還可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新的資金來源,同時還可以培養人才等種種原因在早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1991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占份額達到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50.8%,但從1992年開始,合資經營企業的比重在達到頂峰后一直呈下降趨勢,1998年中國第一次出現新批外商獨資企業數目超過中外合資企業數目的現象。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獨資化傾向更加突顯,據《中國對外貿易年鑒》的資料顯示:2002年中國新批外商獨資企業22 173個,合同金額572.55億美元;新批外商合資企業10 380個,合同外資金額185.02億美元。獨資企業項目數量是合資企業項目的2.14倍,金額則是3.1倍。2003年全國新批外商獨資企業26 943家,合同外資額816.1億美元,新批外商合資企業12 521家,合同外資額255.1億美元。新批合資企業占全部外商投資企業的比重下降為30.48%,2004年全國新批外商獨資企業30 708家,合同金額1 172.75億美元,外商獨資企業占新增外商投資企業的比重已超過70%。2005年全國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44 001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10 480家,外商獨資企業32 308家,占到新增外商投資企業的73.4%。2007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7 888家,同比下降8.6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58億美元,而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占到572.64億美元。2009年1—12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 435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00.33億美元,雖然新批企業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都在下降,但外商獨資的比例依然沒有降低,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00.33億美元當中有686.82億美元來自獨資企業。隨著經濟的恢復,2010年1—4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 506家,同比增長20.2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7.89億美元,同比增長11.28%,其中獨資企業占238.99億美元。
宏觀層面的數據顯示成立獨資經營公司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一種主導方式,而微觀上具體案件也數不勝數,三星集團將其在三星電子的股份比例50%增加到了91.5%;中外合資廣州寶潔公司也逐步過渡成外商獨資企業,外方股份已經上升到99%,中方僅象征性地保留1%的股份;惠而浦也通過兩次增資擴股收購了上海水仙所持有的45%的股份;百事公司也終止了與四川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之間所有的合作合同。
二、跨國公司在華FDI投資環境與風險的分析
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投資環境是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對收益和風險的預期效益以及提高未來投入的影響因素。它所包含的范圍很廣泛,具體來看主要包括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度的有效性,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等。
(一)投資環境的變化和投資風險降低
1.法律、政策的調整降低了投資的不確定性。2001年中國加入WTO成為中國引資政策發生重大變革的一個轉折點。2000年和2001年全國人大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2002年政府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行了調整,進一步擴大了開放領域的范圍。2003年發布了《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規范了外資并購的相關程序,并對資產評估和反壟斷審查等作出了相關規定。2004年下半年中國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2008年商務部外資司關于下發《外商投資準入管理指引手冊》。就外商比較關心的知識產權問題,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包括《商標法》、《專利法》等符合國際規則的法律法規體系。自加入WTO以來,國務院近30個部門,根據相關規則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清理和修訂了近3 000部法律法規和規章,使國內的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2.市場環境的改善加大了投資的吸引力。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經濟改革的推進,中國市場已成為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亞洲金融危機和網絡泡沫破滅后,尤其是在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市場更顯得舉足輕重。從宏觀經濟數據上看,國內市場持續繁榮活躍,GDP一直保持高增長,高增長帶來了國內市場容量的不斷擴大,2001年居民消費支出達45 923億元,政府消費支出13 029億元,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7 177億元。而到2008年12月中旬,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十萬億元大關。2010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發布《商業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09—2010)》。報告預測2010年全社會消費總額的增長會保持比較樂觀的20%左右的增長。這意味著2010年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會再上新臺階,突破15萬億元。
3.基礎設施的完善改善了投資條件。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規模的投資建設,過去一度是國民經濟發展“瓶頸”的基礎設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近年來,中國的基礎設施也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訊、水電氣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備,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應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為外商投資生產經營提供了良好外部生產經營條件。尤其是目前為了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不利因素造成的風險,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建設。2009年新開工成都、西安等干線機場工程,及延安、呂梁、淮安等40多個支線機場工程,建設項目投資規模為2 000億元。2010年,計劃新開工多條樞紐機場和20多個支線機場建設,建設項目投資規模將達到2 500億元。
(二)環境變化影響所有權結構的選擇
跨國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是指母公司占子公司股權結構的份額,它影響跨國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程度同時也制約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推行,所有權結構的選擇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需要綜合權衡考量的重要問題,而投資環境和投資風險是投資者決定采取何種所有權結構的前提條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無論從以上哪個方面來講中國的投資環境是不夠好的,因而投資的風險也比較大。所以在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缺乏對中國政策、市場和制度穩定性的把握,都傾向于利用合資的方式來積累在中國經營的經驗。而在當時的合資企業當中,中方又占有絕大部分股權,這也就意味著中方承擔了經營當中更多的風險,跨國公司通過合資這種方式來降低其投資的風險。隨著中國加入WTO,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完善,外商對華投資限制逐步取消,中國市場對世界資本的吸引力大大增強,GDP和居民收入等也持續增長,基礎設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很多處于觀望中的企業對中國投資的信心增加。加上外商在中國投資已經超過二十年,在經歷了最初的迷茫期后外商對中國的制度、市場以及人民的消費習慣等都比較熟悉,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也就不需要中方合作者這一鋪路搭橋的企業,也不希望中方合作者分享其利益所得。
三、結語
投資環境與投資風險是密不可分的,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加入WTO后法制日益健全,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場潛力巨大,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投資環境的改善降低了投資風險,增強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所以,在目前這種形勢下獨資必然會成為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首選。這種日益明顯的直接投資趨勢已經而且必然繼續對中國經濟安全和企業生存帶來極大的影響,而對外開放吸引和利用外資是我們國家在目前以及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一直堅持的政策,我們不能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就去禁止,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運用和把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上海財經大學研究所.2009中國投資發展報告:勇于創新的跨國公司網絡組織[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4]王志樂.2002—2003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5]劉愛華.“十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EB/OL].中國投資網,2008.
[6]楚永生.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控股”、“獨資化”趨勢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政治經濟學院,2005.
[7]黃海濱,徐杰.論外商對中國投資方式的選擇[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8]朱允衛.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獨資化”趨勢的成因及對策[J].世界經濟研究,2002,(5):17-19.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