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特色專業的建設特點,依據旅游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和崗位核心能力要求,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的思路。通過構建新的實踐課程三大教學體系,即完整的旅游管理實訓體系、保真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外頂崗實習。這些措施對于培養高質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旅游管理;實踐教學;實習;實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240-02
特色專業建設以教育部2001年第一批特色專業建設點為標志,目前已有四批特色專業在各高等院校進行建設中。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啟動本省的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關于特色專業的認識是:特色專業是指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的專業,指學校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根據長期辦學實踐積淀形成,具有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穩定的、具有鮮明特點,并為社會所承認的專業風格。實踐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的重要環節,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部分,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危機四伏,本文提出了解決危機的方案。
一、調整實踐教學計劃
1.認識實習的重要性。專業基礎課是學生接觸專業的起點,描述性、操作性的內容較多,單純的知識傳授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實際,采用參觀、現場教學、觀看錄像、專業講座等手段,使學生對今后的工作產生感性認識。組織學生到著名旅游景點和大酒店等星級賓館考察,使學生全面了解旅游業的行業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聯程度,以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
2.實驗實訓實習。實驗教學由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必修課實驗等教學環節組成,一般在校內模擬實驗室進行,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基本知識和實驗基本技能的訓練,強化獨立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如掌握銷售客房、聯絡和協調對客服務、熟悉各類飯店服務; 進行模擬導游技能訓練、了解導游技巧; 學習、掌握飯店管理、旅游規劃設計等軟件的使用,并具備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規劃的能力。
3.業務實習。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應按學生的目標取向設兩個板塊:飯店實習、旅游景區(點)實習,由學校統一組織,旅游企業安排學生在不同部門不同崗位輪換,通過六個月的業務實習,使學生能加強對旅游企業的體驗,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旅游行業、企業的實踐,通過對實習中的做與思考,達到理論—實踐—理論的互動與循環,提高理論水平,加強實際工做的能力,從而有利于明確學生的就業方向。
二、健全實習基地
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一是在現有酒店管理模擬實驗室、旅游規劃與景觀設計實驗室的基礎上,按行業標準完善設施設備; 二是將實驗室的功能趨向多樣化,以滿足未來多種實習的需求,使學生能在同一個實習場地進行多種技能培訓; 三是支持院校自辦的相關產業成為標準化實習基地,如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訓中心等設施。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師苑”旅行社,下設計調操作部、營銷外聯部、團組接待部、綜合業務部,為本專業學生提供具有真實工作任務過程的生產性實訓;與其他旅行社合作開發“雙休日及黃金周省內4A級旅游景區景點兩日游”實訓項目。與企業建設師苑酒店,為學生日常性的實習鍛煉提供機會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學校不但應該建立校內實習基地,讓學生按教學計劃定期到實驗室或實習基地進行專業性或綜合性的實踐學習,還應通過各種渠道督促校外實習基地使其進一步穩定、拓展和開放。
三、提高實踐教學師資素質
目前,最簡便地解決師資素質的方法是“請進來,走出去”。一是邀請旅游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人才擔任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利用他們豐富的行業經驗指導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二是要鼓勵教師利用假期去旅游企業或行業管理部門掛職鍛煉,參加旅游行業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選派教師去國內外飯店、旅行社、旅游景區(點)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及操作規程和服務標準,為教師創造社會調查和科學研究的機會,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更新實踐教學內容;三是選用善于捕捉學生心理的專業教師進行實習指導,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和理解與企業的關系,然后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認識該專業的性質和前途,以此擺正心態去進行實習工作。
四、建立綜合考核體系
1.改革考核項目。按照實踐教學計劃,合理分配各層次、各種類實習學分比例,將課程實踐、案例討論,集中性與經常性實習、參與項目等學校規定范圍的實習列入考核體系。學年論文應要求至少有一篇實踐性論文,畢業論文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有現實意義的選題。
2.改革考核方法。對旅游專業不宜按傳統學科的標準、方法要求,如規定必須閉卷考試,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2∶8 比例、建立題庫并抽題考試等。應認真總結開卷考試、小組作業、課堂討論、面試等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夠反映學生素質與能力的考核方法與考核指標。
3.設計實習考核表。根據實習的特殊性,考核項目確定分為:考勤、實習報告、實習單位鑒定、技能考核、指導教師意見和實習日記。每個項目均以百分制記分,根據項目的重要程度科學地確定其權數。實習表現的考核不再用評語而是改為分項打分,最后綜合得分便得到實習成績。
五、構建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1.加大本科和專科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國內外風景旅游區、酒店、旅行社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在學院人才培養總體框架下,實施新的5+3人才培養模式,即5學期進行基本能力培養,1學期進行生產性實訓,1學期進行頂崗實習,1學期根據個人特長上崗實習。使職業能力不斷提升,最終實現學生能力與用人單位崗位要求零距離對接。
2.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模式的體系確立。實踐模式的體系分為三個部分:(1)主干專業課程的實訓。在景區規劃設計與管理方向選擇“旅游景區規劃與設計”、“旅游景區服務與管理”、“旅游規劃”、“旅游環境”等四門課,在酒店管理方向選擇“前廳與客房管理”、“餐飲管理與服務”、“酒店服務藝術與技能”、“酒水與酒吧管理”、“旅游電子商務”、“旅游接待禮儀”、“旅游英語會話模擬”等六門課程為實踐進教學主體內容。分別在多媒體實驗室、酒店管理實訓實驗室、旅游規劃設計實驗室,44個實訓項目共計136個學時。這十門課程除了實踐教學大綱外,配套的實訓項目,從內容到方法都有具體的量化要求。(2)見習。酒店見習到西安、咸陽三星級以上的旅游接待酒店,分別在前廳、客房部、餐飲部進行觀摩,景區見習在四川的都江堰、樂山、峨眉山以及本地的兵馬俑、太白山景區頂崗見習。以了解該景區旅游資源特征、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景區各部門的運作情況,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起來同時組織學生在景區進行旅游資源的野外調查,參與景區的旅游商品與線路設計的開發調查與策劃。
3.實習。景區頂崗實習,主要安排在4A級以上的風景區,分別在游客接待中心、導游中心、營銷部、工程部、策劃部進行實習,主要參與景區的實際工作,通過實習,熟悉景區經營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識得到檢驗。酒店方向頂崗實習,由學院集體安排到北京、杭州等城市四星級以上的酒店頂崗實習六個月。將學生分別安排在前廳,客房部,餐飲部,康樂部,營銷公關部,人力資源部,了解并掌握這些部門的職能,服務標準與規范。這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全面接觸酒店服務與管理的實踐教學過程。六個月的實習期間,由學院派出教師配合酒店管理部門對學生的實習作全程管理,實行嚴格的考核。
參考文獻:
[1]佘伯川.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6-48.
[2]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99-101.
[3]楊建翠.加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幾條途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25-26.
[4]許靜,董笑梅.構建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前沿,2006,(2):89-92.
[5]王煒,李志飛.旅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實驗技術與管理,1999,(5):134-136.
Ease the Tourism Crisis Management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YANG Shang-ying,ZHANG M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on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post core competence requirement for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pointed out tha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thought.By construct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of practice courses of three full practical training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fidelity School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taking the top post in practice.These measures for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al training; practice; exercises under battle conditions[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