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不平等現象而存在的社會歧視,在一定程度上能引發(fā)和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社會矛盾以及社會沖突等問題。社會歧視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重疊性和復雜性。現有的制度與傳統(tǒng)是歧視產生的剛性與柔性的條件;資源與經濟是社會歧視產生與存在的隱性條件。從反歧視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社會層面;文化層面;健康人格體系的構建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反歧視社會網絡的建立。
關鍵詞:社會歧視;特點;實質;反歧視社會網絡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219-02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社會歧視作為一種不和諧的社會現象一直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產生和存在著。社會歧視地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和導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和社會矛盾、社會沖突問題等。
一、社會歧視的概念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對歧視的定義為:“所謂歧視,簡言之,指不平等地看待。”[1]國際勞工大會第四十二屆會議通過的《歧視(就業(yè)與職業(yè))公約》(第111號公約)指出,歧視是指“基于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tǒng)或社會出身的任何區(qū)別、排斥或特惠,其效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yè)或職業(yè)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戴維·波普諾在《社會學》中把歧視定義為“由于某些人是某一群體或類屬的成員而對他們施以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2]。吳忠民從社會學的角度把歧視定義為“不是以能力、貢獻、合作等為依據,而是以諸如身份、性別、種族或社會經濟資源擁有狀況為依據,對社會成員進行‘有所區(qū)別的對待’,以實現‘不合理’的目的,其結果是對某些社會群體、某些社會成員形成一種剝奪,造成一種不公正的社會現象。”[3] 綜上所述,由于對歧視的界定標準的模糊以及缺乏法律上的參照,目前學術界對于“歧視”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本文對“歧視”的定義為“歧視是指任何人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其他人或事、基于自覺或不自覺原因基礎上不平等對待的行為” 。
二、社會歧視的特點分析
總體來看,社會歧視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重疊性和復雜性,即兩種或多種社會歧視由于產生原因的相同或表現形式的相近而具有重疊性。如就業(yè)歧視和農民工歧視,產生的原因中都有來自戶籍制度的限制,因此就業(yè)歧視和農民工歧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重疊性。另外,社會歧視表現形式的重疊性也體現在一種社會歧視在現實中具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如地域歧視可以具體的表現為就業(yè)歧視、語言歧視、文化歧視等方面。
社會歧視的復雜性也體現在產生歧視問題的根源上,即歧視的產生不僅僅是每個社會個體的行為偏見,這其中也有制度層面、人的思想層面的深層次的原因。社會個體之間雖然是作為歧視互動兩者的最直接的行為主體,但這并不代表歧視是一種單純的個體行為。個體的歧視表現是集思想、意識與行為的綜合統(tǒng)一體。
同時,盡管社會歧視以性別歧視、就業(yè)歧視、地域歧視、語言歧視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但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多種表現形式的社會歧視同時也可以依據人們的思想行為方式劃分為顯意識歧視和潛意識或無意識的歧視。歧視的表現方式在現實中既有具體的行為方式的一面,也有抽象的思想意識的一面,因此,對于歧視有無和歧視深淺程度的測量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
三、社會歧視產生的實質分析
1.制度與傳統(tǒng):社會歧視產生與存在的剛性與柔性條件。在林林總總的歧視背后,現有的制度與傳統(tǒng)是歧視產生的剛性與柔性的條件。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guī)范或一定的規(guī)格。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guī)等。制度的建立與存在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和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但是,制度在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方式的同時,不同的制度作用于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思維方式的改變等原因制度也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在不否認制度的必要性和積極作用的同時,制度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歧視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與制度作為歧視產生的剛性條件相對應,傳統(tǒng)是歧視產生的柔性條件。不可否認,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留下的大部分是精華,但仍然存在著與時代發(fā)展相悖的思想文化,作為一種柔性的條件就促成了歧視的產生。最典型的代表為性別歧視產生的根源,“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養(yǎng)兒防老”等性別不平等思想的存在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傳統(tǒng)對人們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人們思想意識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隱性歧視的產生多與傳統(tǒng)思想相關。
2.資源與經濟:社會歧視產生與存在的隱性條件。社會歧視產生與存在的最根本的根源,在于社會的資源是稀缺的。人具有社會性,對資源的需求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增加的,因此,相對于人類而言,資源是有限而稀缺的。對于資源掌握的多寡外在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經濟,因此,在歧視背后有一條隱性的線索,即經濟原因是導致歧視行為或歧視現象產生的最主要和根本的原因。這一點在地域歧視和對農民工的歧視上表現最為明顯。另外,城鄉(xiāng)歧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也可以用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來進行解釋。
四、構建反歧視的社會網絡
1.反歧視的政策、制度的建立。西方法治國家對反歧視問題相當重視。華中師范大學周洪宇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西方發(fā)達國家反歧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如1860年美國內戰(zhàn)的結果是廢除了黑奴制,從而終結了對黑奴的歧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反種族歧視和婦女要求平等權的斗爭促進了美國人權事業(yè)的進步。英國、法國、德國等一大批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種族歧視和婦女平等權利運動,并取得重大成果。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一部關于反歧視的法律規(guī)范,而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反歧視法。2000年歐盟甚至還出臺了一部適應于十幾個成員國的統(tǒng)一的反歧視法案。在中國有必要建立一部基于人權平等思想的反歧視法,并最終協(xié)調各方建立一套完善的反歧視社會機制。
2.從社會層面入手構建反歧視的社會網絡。首先,完善家庭功能、推動反歧視社會網絡的建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曾經說過,血族關系、家庭關系是社會制度的基礎,是對社會制度發(fā)生制約作用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環(huán)境,家庭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撫育、支持作用,而家庭對成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功能上 [4]。而打破重男輕女思想的關鍵就是要建立“重生更重養(yǎng)”的思想意識,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即重視家庭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加快農村社區(qū)發(fā)展、促進反歧視社會網絡的建設。200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首次正式提出:“把社區(qū)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qū)文化建設,就是要滿足社區(qū)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一種有利于人民群眾健康成長的社區(qū)環(huán)境。開展科普、普法、思想道德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宣傳教育的陣地;經常組織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等。
3.從文化層面入手構建反歧視的社會網絡。首先要促進優(yōu)秀文化的發(fā)展。“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文明發(fā)展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fā)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yè)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yè)經濟階段是資本和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5]由此看來,在反歧視的建設中,發(fā)展經濟建設只是基礎和必須階段,文化的建設也是必須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精神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審美實踐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是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民風民俗、話語體系、文化心理結構的集大成。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化對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營造一個健康、和諧、文明的良好氛圍,為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民族和睦、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6]。
4.建設健康的人格體系。在反歧視社會網絡的建設中,還需要從微觀方面和內部來加以考慮,也即從個人層面入手,在反歧視社會網絡的構建中,完善健全的人格體系是最重要的。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于拉丁語Persona,原意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格是一個人個性的基礎,是一個人性格的特點,是一個人外在行為的傾向性,也是人內在的整體性。概括起來說,人格是一個人內在外在的辯證統(tǒng)一。人格具有結構性、層次性和多側面性以及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獨特性和共同性等特征。黃希庭認為,人格,即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表現為個體適應環(huán)境時在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7]。健康人格體系的建立在反歧視社會網絡的構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形成健康的人格,則在生活中往往會采取消極和逃避的態(tài)度,不敢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因此往往容易形成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擾。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071.
[2]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06.
[3]吳忠民.社會公正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277.
[4]易法建.家庭功能與大學生社會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4):34-38.
[5]丹增.文化力與文化生產力:文化經濟發(fā)展的立足點[J].云南藝術,2007,(5):101-102.
[6]馬雪娟.西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社科縱橫,2006,(6):7.
[7]黃希庭.個性品質的形成——理論與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4.[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