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鐵路工程中低齡期混凝土裂縫(如收縮裂縫、溫度裂縫等)產生的原因,作出不同類型路橋建筑工程裂縫的預防措施和治理方法,對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低強度混凝土;裂縫;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N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314-02
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低齡期)產生的裂縫不僅影響混凝土的外觀,還給工程質量留下了隱患。施工中必須采取合理的工程技術措施,控制和減少混凝土中裂縫的數量和寬度。本文分析了低齡期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緩解裂縫產生的措施,并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裂縫治理辦法。
一、鐵路工程中低強度混凝土裂縫的類型
低強度混凝土裂縫類型主要有收縮裂縫與溫度裂縫、外荷作用產生的裂縫、施工縫處理不當引起的接茬縫等。
(一)收縮及溫度裂縫
1.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散失,使水泥石中的凝結膠體干燥收縮產生變形,由于模板(和外力)的約束,變形產生應力,當應力值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就會出現干縮裂縫。干縮裂縫多為表面性的,走向沒有規律。
2.水泥水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量,在混凝土內部和表面間形成溫度梯度可能產生應力,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就會產生溫度裂縫。裂縫寬度冬季較寬,夏季較窄。隧道中溫度裂縫的產生與二次襯砌混凝土的厚度及水泥的品種、用量有關。
3.自身收縮與干縮一樣,是由于水的遷移而引起。但它不是由于水向外蒸發散失,而是因為水泥水化時消耗水分造成凝膠孔的液面下降,形成彎月面,產生所謂的自干燥作用,進而使混凝土體的相對濕度降低,體積減小。
(二)荷載裂縫
模板或堵頭板沒有固定牢固,或過早脫模,或脫模時混凝土受到較大的外力撞擊等都容易產生變形裂縫。低齡期混凝土因強度低,更容易產生荷載變形。荷載變形裂縫主要發生在隧道襯砌與拱涵混凝土,在隧道襯砌混凝土病害中占有的比例逐年增大,已經引起了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視。
(三)施工縫(接茬縫)
施工過程中由于停電、機械故障等原因迫使混凝土澆筑中斷,當中斷時間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而繼續澆筑混凝土時,原有的混凝土表面沒有進行鑿毛處理,或者鑿毛后沒有用水沖洗干凈,也沒有鋪水泥砂漿墊層就在原混凝土表面澆筑混凝土,致使新舊混凝土接茬間出現裂縫。
二、鐵路工程中混凝土裂縫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施工工藝或現場操作不規范
1.攪拌混凝土時原材料計量誤差大,沒有根據砂、石料的實際含水量及時調整施工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在混凝土運輸及泵送過程中違規加水的現象也比較普遍。
2.混凝土澆筑時不振搗或漏振,混凝土均質性差。造成混凝土中出現氣孔等空隙,在混凝土硬化過程中造成內部出現微裂縫。
3.盲目追求施工進度,隨意提前脫模時間,使低強度混凝土過量承受荷載,破壞了混凝土結構。脫模后沒有進行混凝土的潮濕養護。
4.夏季施工時砂、石料露天堆放,無切實有效的降溫措施,混凝土人模溫度高。冬期施工時間采取的防寒保溫措施不力。
(二)原材料質量差、配合比設計不合理
水泥品種選擇不當,安定性不良,不同批次的水泥混用。碎石、砂級配差,含泥量超標,碎石中石粉含量大,針、片狀物過多,影響了水泥與骨料的膠結。
(三)裂縫產生的綜合性
1.在低強度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材料、配比準確的情況下,未及時養護,會造成溫度收縮,但同時混凝土自身收縮會與其疊加,內部與表面拉應力值增大,使裂縫寬度加大。
2.因低強度混凝土水泥用量小,對其坍落度規范要求為10mm~30mm,但施工中為減小混凝土離析現象往往控制在0mm~10mm,這樣水灰比<0.35。水灰比的變化對干燥收縮和自身收縮的影響正相反,即當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時干燥收縮減小,而自身收縮增大。如當水灰比>0.5時,其干燥作用和自身收縮與干縮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當水灰比<0.35時,體內相對濕度會很快降低到80%以下,自身收縮與干縮則接近各占一半,這時收縮裂縫就是兩者之和。
三、鐵路工程中混凝土裂縫的治理
混凝土作為多種材料組成的脆性材料,裂縫的存在是客觀的,作為施工單位應加強混凝土的施工管理,避免或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對于出現的裂縫,應認真分析原因,分清是有害裂縫還是無害裂縫,并對有害裂縫進行處理,防止裂縫繼續發展,影響結構的穩定。混凝土表面常出現一些沒有擴展性的細微裂縫,這種裂縫是穩定的,不會影響結構的使用和耐久性。從美觀考慮,可先清洗干凈裂縫表面,然后涂刷環氧樹脂漿液二至三遍,最后用刮抹料、調色料處理混凝土表面,使其顏色與周圍混凝土顏色一致。
環氧樹脂漿液配比為環氧樹脂∶501稀釋劑∶二甲苯∶乙二胺=1∶0.2∶0.35∶0.08。刮抹料配比為水泥∶水=
1∶0.35。調色料配比為水泥∶白水泥∶107膠=5∶3∶1。施工時配比應經試驗加以確定。
四、鐵路工程中預防或緩解混凝土裂縫的措施
(一)嚴格控制原材料的質量技術標準
1.水泥。施工現場多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但應盡量減少單位水泥用量。不同品牌、不同規格、不同批次的水泥不能混用。
2.碎石。根據泵送管路的內徑,盡可能選用級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嚴格控制含泥量≤1%,針、片狀物含量≤15%,粒徑以5mm~31.5mm為宜,最大≯40mm。
3.砂。采用級配良好的中砂,細度模數應為3.0~2.3,粒徑<0.315mm的顆粒含量所占比例宜為15%~20%,嚴格控制含泥量在3%以內。為方便混凝土的運輸、泵送和澆筑,砂率取35%~45%。
4.水。最好選用飲用水。當采用其他水源時,應按現行《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63)的規定進行檢驗,pH 值應>4。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干燥收縮越大,水灰比過小,混凝土干縮與自收收縮之和過大;因此,應嚴格控制混凝土用水量是減少裂縫的根本措施。施工中水灰比在0.45~0.55之間,混凝土入泵坍落度控制在(12±2)cm。
5.摻合料。(1)粉煤灰比表面積小,需水量低,不僅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縮值,還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動性、黏聚性和保水性。在水泥中摻入原狀或磨細粉煤灰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熱,推遲水化熱峰值的出現,減少絕熱條件下的溫升,有利于控制溫度裂縫的產生。粉煤灰的摻加在水工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應用比較廣泛。 (2)摻加適量的膨脹劑可以補償混凝土的收縮,增加密實度,提高混凝土防滲抗裂能力。
6.外加劑。高效減水劑能夠有效減少拌合用水,降低水化熱,延緩水化熱釋放速度,從而減少溫度裂縫,但摻量過多,會引起混凝土的膨脹和開裂。施工時必須慎重選擇外加劑的品種和摻量。
(二)嚴格混凝土施工工藝
1.混凝土的拌合。 (1)嚴格按施工配料單計量,定期檢查校正計量裝置。加強砂石料含水率檢測,及時調整拌合用水量。(2)控制混凝土的人模溫度。(夏季施工)當氣溫高于32℃ 時,砂石料、攪拌機應搭設遮陽棚,用冷水沖洗碎石降溫,并盡量安排在夜間澆筑混凝土。
2.混凝土的灌筑。(1)混凝土在運輸和泵送過程中嚴禁加水。(2)適當放慢灌筑速度。對隧道襯砌,兩側邊墻對稱分層灌筑,到墻、拱交界處停1h~1.5h,待邊墻混凝土下沉穩定后,再灌筑拱部混凝土。
3.混凝土的脫模、養護。(1)混凝土拆模時的強度必須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嚴禁未經試驗人員同意提前脫模,脫模時不得損傷混凝土。 (2)傳統的混凝土灑水養護方法,增加了文明施工的難度,灑水也不均勻,使混凝土早期強度得不到保證,建議使用噴涂混凝土養護液的方法進行養護。
參考文獻:
[1]龍三強.橋梁裂縫成因與加固技術的應用[J].時代建筑,2003,(3):31-33.
[2]蘇文杰.橋墩柱施工中微形裂縫的控制[J].施工技術,2003,(9):91-93.
[3]江巖.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建筑技術,2004,(4):44-46.
[4]劉石山.影響防水混凝土的技術要點[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06,(6):76-78.
[5]湯二成.混凝土組合結構工程的質量控制[J].土木工程學報,2003,(5):61-63.
[6]楊一飛.混凝土結構優質工程的技術研究[J].混凝土,2005,(8):73-75.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