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宗教升溫”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大學生宗教熱”成為關注的焦點。從民族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原因、信仰的特征及其宗教對非信教大學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正確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教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95-02
一、大學生信教的原因
1.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大學生是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思想活躍,有較高的求知欲,是時代的佼佼者,而宗教作為一種文化,一種社會思潮自然會被大學生所吸收。他們中有的可能出于對某種文化興趣,有的或是受到身邊教徒的感染,有的出于對宗教建筑和活動中的音樂、繪畫的藝術之美的欣賞。因為有了這些興趣而信仰了宗教。
2.宗教本身的因素。宗教作為歷史文化現象,傳承至今自然具有一定的魅力所在。宗教道德與宗教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幾大宗教都追求至善的道德觀,世界三大宗教幾乎包括這么一些宗教道德觀:不兇殺、不偷盜、不好淫、不妄語、平等愛人、懲惡揚善……這對于那些為社會道德“滑坡”而沮喪,具有叛逆精神的大學生來說,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宗教觀念不同于世俗的價值觀念當然也吸引了一批處于茫然、疑慮、混亂時期的大學生。
3.社會客觀因素。首先,中國憲法給予了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力,這給大學生走向宗教也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其次,有許多科學家本身也信仰宗教,因此有的大學生認為科學與宗教信仰并不對立。最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一些宗教場所已成為重要的旅游觀光勝地。而媒體大力的宣揚宗教也使得接受高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對宗教產生了興趣和認同。現在有許多電影、報刊都會涉及宗教,這也會對大學生帶來不小的影響。
4.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少數民族地區本身民族成分復雜,民族文化多樣。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原始宗教,出身于這些地區的大學生,從出生起就受到宗教的濡染,浸淫在宗教的氛圍中,宗教的教義已經成為其行為和道德的準則,他們篤信本民族的宗教,即使對其進行思想政治課教育,也并不能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
二、宗教思想對非信教大學生的影響
宗教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產生的社會現象,它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滲透在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當中,當然也包括大學校園。宗教思想對信教大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同時它對于非信教大學生也同樣具有影響力。
1.宗教具有一定的現代社會價值。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和文化資源,在歷史上曾發生過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宗教的地位日漸衰退,但宗教思想也并未被其他意識形態或文化所替代,其對社會、個人的功能仍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作用。對非信教大學生而言,宗教思想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它同樣有其可取之處。宗教思想包括在宗教教義之中,如佛教教義中的誠實、正直、溫和、順從忠告、不驕傲自大、知足、不挑剔、生活簡單、克制五欲、不過分執著家人……伊斯蘭教中的敬主、順圣、修身、愛人;基督教講求愛與施、關愛他人、相互幫助等等。許多宗教的思想其實與現代社會的道德規范和世間倫理是相容相通的,而這些思想同樣也吸引了許多在校非信教的大學生。
2.宗教思想同樣對非信教大學生在精神上、心靈上給予一定的慰藉和解脫。這對于非信教大學生來說具有“思想避難”的作用。“‘思想避難’至少含兩重意思,第一重是去思考可能的災難及逃避它的方式,另一重則是:思想本身需要避難。”對于非信教大學生而言,當他們尋求宗教思想幫助時,它們在心態上并不會完全依賴,這與信教大學生不同,他們會有選擇的去尋求幫助或慰藉。在我們當中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當他們面臨生活、學習、現實與理想等的困惑或苦惱時,借助于宗教來排解其內心苦悶、思想困惑,以此獲得心靈的慰藉和解脫。這樣的行為并非不可,在中國人的價值體系當中,儒家思想支撐著我們價值體系的大梁,宗教思想的介入并不會打破主桿的格局,合理選擇亦能為我們錦上添花。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思潮的沖擊,第三產業的發展,許多大學生對宗教興趣還體現在對宗教音樂、繪畫的藝術美的欣賞,他們不僅有興趣研讀宗教故事、典籍,而且有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一些以宗教文化為底蘊的流行風尚,比如,佩帶觀音、十字架;過圣誕節、感恩節;進寺拜佛、求簽、許愿;到教堂聽贊美詩、誦歌等等。尤其每年的圣誕節,在大理古城都是人滿為患,其中有不少就是在校大學生。
所以說,在今天的大學生中,宗教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雖然不至信仰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文化、精神同樣對他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同樣認同宗教中的人文關懷、道德意境及其在藝術角度上的價值。
三、如何對待和處理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
1.客觀、公正的評價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宗教是一個非常復雜深奧的問題,歷史上不少人都對宗教作過不同的評價: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On Religion》中說道:“宗教是這個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總的理論……它是熱情,它是道德上的核準,它是莊嚴補充,它借以安慰和辯護的普遍根據……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但我們高校中許多領導在他們的評價中只強調“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害怕談論宗教信仰。著名的美國哲學家和宗教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am James)對宗教的個人生活和對社會意義的作用給予了迥然不同的分析。他證明了與宗教經驗相關的積極心理的特征:(1)“一種新的熱情作為禮物賦予人生”。詹姆士注意到,在某些宗教徒中,這種活力表現在對簡單生活的激賞。另外,它激發人們做出非凡的奉獻和英雄主義行為。(2)“一種安全的保證和平靜的心態”。這些情緒能夠提高個人的適應力并加強自我價值與自我信心。(3)“此外,在與他人的關系方面,是充滿慈愛與熱情”。詹姆士觀察到宗教的體驗為純粹的利他主義行為和思想提供了基礎。
由于歷史遺留的認識誤區,現實中我們只看到宗教與中國宣揚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對立,看不到宗教的道德、人文力量,從而使得許多高校非常排斥宗教。因此:第一,我們應該客觀、準確的評價宗教思想在大學生中的影響。既不驚慌排斥,也不放任自由。在一些高校中把大學生信教看做是政治上的對立,甚至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強迫信教大學生改變其信仰;或不愿意正視或不理睬宗教信仰大學生中的影響。所有這些似乎已違背了中國宗教政策和大學育人的目標,是應該給予糾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應該“以人為本”,面對信教大學生不盲目排斥、不對立、不能放任不管,應該積極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信仰與社會主義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相適應。第二,全面、正確的貫徹黨和國家宗教政策,尊重大學生宗教信仰選擇。宗教信仰自由也是中國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力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也應該有這樣的自由。一方面,我們在尊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同時,通過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他們參加正常的宗教活動,并在實際行動中弘揚與社會發展、社會規范相適應的宗教思想、宗教道德。另一方面,學校也應阻止非法傳教活動。
2.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引導學生的思想,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是中國高校普遍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存在很大的問題,從而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出現問題時不是尋求黨組織和學校相關人員的幫助,而是轉向了宗教。首先,重視宗教文化知識的教育,使其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疇。在本次的調查中顯示,在被調查大學生中的64.7%的人認為,高校開設宗教選修課程有利于學生認清宗教本質,正確選擇自己的信仰。可見,宗教文化知識教育,不但有利于大學生豐富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同時,也將有利于他們對信仰的選擇從而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宗教具有協調、規范和穩定社會的功能,其中宗教道德有與社會道德相通之處,同樣具有教育和約束的作用,而據統計,有34.1%的信教大學生認為,對個人行為最具約束力的因素是宗教信念。因而高校有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念,把其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疇。其次,針對高校大學生信仰問題,不斷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帶來了多元價值體系的碰撞,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對一直指導我們前進的主體意識形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產生懷疑。在主流意識形態淡化思潮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上也出現了動搖,不少大學生參加宗教活動甚至加入宗教組織,在這樣情況下,高校應更多關注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方面,加強其理想信念的教育。最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先從教育方式上出新。
總而言之,宗教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深奧的問題,并非幾句話能說得清的。大學生信教問題,因其自身的獨特性也表現出與普通教徒不同的特征,宗教思想作為歷史文化傳承至今,對大學生價值觀念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針對信教大學生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充分發揮其樹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從客觀、公正的角度評價大學生信教問題,并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柴毅龍.尊道與貴德·中國人的價值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3.
[2]肖來付.大學生信教原因分析及其啟示[EB/OL].鐵血論壇,http://bbs.tiexue.net/bbs_114.html,P4.
[3]張祥龍.思想避難:全球化的中國古代哲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4]馬克思,恩格斯.On Religion[M].Dover Publications,2008:4.
[5]范麗珠,James D.Whitehead and Evelyn Eaton.Whitead.當代世界宗教學:第1版[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45.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