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石市具有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有利條件,也面臨著環境、資源、空間等各種要素的制約,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黃石實施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黃石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對策措施為:加強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生態工程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園林景觀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進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黃石;宜居城市;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157-02
引言
作為中國重要的礦冶城市和原材料工業基地,湖北省黃石市經歷了先有廠礦后有城市、先生產后生活的城市發展過程。長期以來的礦山采掘和開山取石,造成開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復難;工業區和生活區犬牙交錯,造成綠化用地難;原材料工業的高能耗、重污染、強運輸,造成環境治理難,城市環境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黃石市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著如何尋找新出路的問題,為扭轉資源漸趨枯竭,減少資源開采收益下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逐步改變對自然資源過度依賴現狀,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經濟轉型的發展步伐。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黃石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道路選擇和成功的關鍵。
一、黃石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有利條件
黃石依山傍水,襟江懷湖,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稱,是一座不可多得的風光秀美的山水園林城市。黃石市是武漢“8+1”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她毗鄰長江,環繞磁湖、青山湖,倚靠西塞山,遠眺東方山;礦產資源豐富,自然景色怡人,建設宜居城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自然生態條件。黃石位于長江中游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境內水系眾多,河流湖泊縱橫,山地、平原、湖區、溶巖、山間盆地等多種地形地貌并存,形成黃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地貌特點,依山襟江、內嵌湖泊,景色秀麗。黃石風光綺麗,景致優美,最為著名的當屬“黃石八景”(西塞山懷古、東方覽勝、磁湖夕照、山洞飛云、鹿獐朝暉、挹江聽濤、銅都鎏金等)和“黃石三臺”(天臺、云臺、宮臺)等風景名勝。
2.城市基礎設施、園林綠化條件。為塑造黃石特色園林綠化新形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力加快園林綠化景點建設,建成了團城疊翠、名園三趣、磁湖睡美、澄月瀛州、魚躍鳶飛、棧橋望月、長虹臥波、東楚一曲、飛云異景、銅都迎賓等十大城市新景觀。同時,加大公園景點設施配套,改造團城山、西塞山、飛云公園以及東方山風景區等一批重點公園景點,形成江南名園、森林公園、佛教名山的不同特色。對新建的廣場、綠地、景點,突出山水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植物造景特色。占地15公頃的人民廣場,其山徑休閑區依山而筑,濱水休憩區臨湖而建,融自然山水與園林建設于一體,顯示出自然樸實而又不失高雅的格調。另外注重山體的保護,加大荒山綠化和礦山廢石場的復墾工作,全面關閉了28個開山塘口并進行植被。大冶鐵礦在百畝廢石場上植起了郁郁蔥蔥的樹林,被國家授予“礦山復墾先進單位”稱號。
3.歷史文化條件。黃石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已發現的銅錄山古礦冶遺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堪稱人類礦冶史上的奇觀,悠久的冶煉歷史更使之著稱于世。黃石東方山被譽為“三楚第一山”。因西漢著名文學家、漢武帝近臣東方朔曾在此結廬讀書、修道煉丹而得名。東方山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六年(公元805年)的弘化禪寺,歷經千載,香火旺盛,高僧輩出,以弘化禪寺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廟,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間。東方山峰巒疊嶂,山睿縱橫,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已成為集佛教文化和風景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黃石不僅在歷史上是華夏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發祥地之一,近代是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和水泥故鄉,在戰爭年代也是紅色革命根據地。黃石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黃石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1.資源型城市的特點使黃石的污染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近年來,黃石通過大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建設了一批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工業企業,但全市仍以冶煉、電力、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這些行業污染治理難度較大。2007年這三大行業的二氧化硫、煙塵、粉塵排放量分別占工業的97.67%、89.69%、99.4%,其排放的廢水占工業廢水排放量的93.9%。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還將不斷攀升,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2.環境質量改善困難較多。市區空氣環境質量雖總體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但接近二級標準限值下限的天數較多。水環境質量方面,長江黃石段雖然總體水質較好,2008年長江黃石段水質Ⅲ類水質達標率為99.5%,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擴大,污染趨勢在擴大。大冶湖污染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保安湖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磁湖、青山湖水質在短時間內難以明顯改善。大冶作為資源型城市雖然經過綜合治理,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遏制,但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由于各種因素錯綜復雜,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
3.環境保護意識還需進一步增強。少數地方和部門對環境保護工作仍然意識不強,認識不高,重視不夠,不能正確處理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關系。有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利益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重污染行業和淘汰產業仍被少數地方引進。有的在引進項目時,不履行建設項目環保“環評”和“三同時”制度,使環保工作防不勝防,堵不勝堵,增加環保的成本和難度。
三、黃石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對策措施
1.加強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生態工程建設。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推進生態工程建設。要努力恢復市區山體、水體生態功能,嚴格禁止對市區山體、水體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嚴厲打擊開山填湖行為。加強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生態工程建設,重點抓好天然林保護,濕地、湖泊保護與生態恢復。結合新農村建設,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加強黃荊山、大冶鐵礦等受破壞山體的生態修復,構建草、藤及喬木組成的多層次、立體的植被體系,完成地表的重新覆蓋和生態功能的重新啟動。對青山湖、磁湖、青港湖進行截污清淤泥,并疏浚清通磁湖與青山湖連通渠、磁湖與長江連通渠(勝陽港),形成通江連湖的活水系統,定期進行水體更新。在清掏底泥的基礎上,在青山湖、磁湖種養高等水生植物,在湖泊沿岸恢復自然生態駁岸帶。在關閉現有各人工漁場的基礎上,適當放養藻食性魚類,重構兩湖自然濕地生態系統。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黃石建設“兩型社會”的必然選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以產業升級減少環境污染,以發展循環經濟降低廢棄物排放,以集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緩解生態環境壓力。轉變發展方式就是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突破性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堅決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力,積極扶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發展。市中心區要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商貿業、金融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嚴禁新上傳統工業項目。黃金山新區要在嚴格控制污染排放總量的前提下,重點發展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類項目。農業原生態發展區以限制開發為主,堅持保護優先,重點發展生態農業、風景開發區,除發展現代旅游業外,不能搞不符合規劃的商業開發活動。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黃石應該大力推進“三園一帶”建設,實施大園區戰略。大園區的區域范圍是指黃金山工業園、大冶城西北工業園、陽新工業園(“三園”)以及黃石沿江經濟帶(“一帶”,涵蓋以西塞山工業園、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黃石港工業園為支撐點的臨港臨江經濟帶)。
3.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園林景觀建設。以實施“潔綠亮美”工程為手段,努力打造優美良好的城市環境。建設環磁湖、青山湖和沿江綠化景觀帶,加快城市公園和道路綠地建設,廣泛開展社會綠化,普遍推廣立體綠化,使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綠地率達3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1平方米以上;要提高標準抓潔化,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推進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循環利用,不斷提高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和環境衛生管理水平。重點加快濱水景觀建設,通過整體重構、園林護堤、生態修復等措施,恢復城市水系的復合功能和生態系統,充分展現其生態美、意境美、和諧美。改變傳統的駁岸處理模式,大力推廣駁石護岸、木樁護岸等方法,穩定河床,裝點環境。同時要多植樹,植大樹,植鄉土樹,豐富植物景觀。并注重生物多樣性,努力營造“城湖共生”的生物群落景觀特色。
4.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進城鄉一體化。城市空間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重點是大力實施園區建設,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具體做法是積極推進“三園一帶”建設,即黃金山工業園、大冶城西北工業園、西塞山工業園和黃石沿江經濟帶。“三園一帶”緊鄰長江,位于黃石市區與大冶、陽新結合部,具有無法替代的區位優勢,實施“三園一帶”建設可最終實現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
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結合黃石及大冶城區空間地域特點,落實兩城市原總體規劃確定的空間發展構想,實施黃石——大冶城市對接戰略,構筑空間形態、功能組織、市政設施一體化的大黃石城市格局。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塑造自然山水園林城市風貌。
參考文獻:
[1]游志遠,董曉峰,王莉.宜居城市的構成要素和發展模式分析[J].城市,2007,(12).
[2]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課題組.北京要建設什么樣的宜居城市[J].決策研究,2007,(1).
[3]羅家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建設宜居生態型新城區[J].生態建設,2007,(8).
[4]潘安敏,郭冬梅.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問題對策[J].城市,2007,(1).
[5]李麗萍.城市人居環境[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6]周志田,王海燕,楊多貴.中國適宜人居城市研究與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