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思想道德教育機制是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機制是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環節。構建長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機制是增強中學思想道德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力保證。認同機制、利益機制、自律機制和制度保障機制在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合力作用。中學思想道德教育,關鍵要構建長效機制,確保學生認知、認同、自覺踐行。
關鍵詞:中學;思想道德教育;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75-02
一、認同機制
中學思想道德教育能否有效,說到底是學生能否認同這一教育。因此,首先要構建長效的認同機制。認同機制,是指中學思想道德教育要發揮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說服、引導學生形成認識,從而從其內心認同,進而自覺踐行教育要求。
從本質上講,中學思想道德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要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融入社會主流文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優秀道德品質的社會公民,使其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只有在理論上具有說服力,才能被學生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進而轉化為自覺行動。馬克思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中國中學思想道德教育歷來以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因而有很強的說服力。雖然教育本身具有說服力,但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生就認同。為了讓學生接受和認同,必須進行輿論宣傳形成氛圍,進行理論灌輸形成心理定式,進行思想滲透形成態勢。因為正面宣傳和灌輸才能廣泛深入地影響學生,才能讓學生首先了解、接受和理解基本內容,為思想觀念的質變作準備。而思想滲透,可以營造積極的態勢。優秀的品德培養不能借助于漂亮的說教,只能在日常的看不見的影響下,在整個生活過程中逐漸地潛移默化地被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對思想道德教育來說,雖然理性因素總是占據著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因此,發揮情感在促進學生思想觀念形成和道德品質完善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會激發受教育者的力量和熱情,并促使他們產生深刻的心理體驗,進而轉化為他們的內在需要。任何一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的形成,都包括知、情、意、信、行幾個要素,是知、情、意、信、行諸因素辯證發展的過程,知、情、意、信、行是辯證統一的。沒有深刻的認知,難以激發相應的情感,沒有一定的情感也難以達到深刻的認知;沒有認知與情感基礎則難以形成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沒有意志過程,很難將認知與情感過程轉化為外在行動。思想道德教育始終立足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以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這與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學生能夠從感情上積極認同,從行為上積極踐行。
二、利益機制
利益是人生存、發展和享受需求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講,利益體現的是一種社會關系,人的利益需求的不斷滿足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動的根本動力。利益機制,是指中學思想道德教育要以關心和滿足學生的切身利益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為抓手,促進學生自覺認同和實際踐行。
本質上講,從宏觀視角看,思想道德教育是代表黨和國家意志的,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我黨根本宗旨和優良傳統。尤其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其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微觀視角看,思想道德教育是引導學生如何融入社會主流文化,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立志成才,成就為國家棟梁。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從利益上是能夠為大多數學生所認同,這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學校教育情況,更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可行性和接納性。但實際上,思想道德教育能夠順利實施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還必須多從教育對象,即從廣大學生的利益考慮。馬克思說過:“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 鄧小平也曾指出:“不重視物質利益,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2]思想決不能離開利益,“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思想以利益為基礎,利益是思想的決定者和產生的根源。中學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師做學生思想的工作,其主體和客體是人,其根本目的是啟發學生的自覺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而學生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是以他們合理的近期利益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長遠利益需要受到必要的照顧為前提和基礎的。所以,要搞好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關心廣大學生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學生的利益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質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尊重利益、人格利益、成長成才利益、安全利益等,當前中學生的最大利益是自身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如果脫離學生利益、忽視或者不注意學生利益訴求,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任何實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利益機制時必須做到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學校及班級利益)、個人(學生)利益相統一,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的利益關系,實現思想道德教育沿著自身的規律,和諧發展。
三、自律機制
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終極目的和歸宿是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能力。自律機制,是指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從認知、認同到轉化為自覺行動,有一個從他律向自律轉化的過程,即從教師的外加思想品德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要、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修養,并自覺身體力行的過程。
中學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師總是通過物質的、精神的、心理的多種方法手段,讓學生接受教育。這是外在的要求,是教育的起點、前提和基礎,能夠發揮一定的強制效果和導向作用。但這不是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核心所在。思想道德教育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是要使學生把外在的要求轉變為自己內在的需要,并成為自己自覺主動的積極行為,即實現由他律向自律轉化 [3]。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從不知轉化為知,特別是如何由知轉化為行的問題 [4]。同樣如此,中學思想道德教育最終目標是喚起學生自我教育,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和自我修養的思想道德行為。這才是內化和外化即自律的完美實現,體現的是一種人性和美德的張揚,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歸宿。中國古代文化中不乏自省、自律、自訟、慎獨、“日三省吾身”、“省察自監”、“見賢思齊”等優秀品質。由此說,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實施要善于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和有效手段,從陶冶學生情操、堅定學生信念、磨煉學生意志入手,挖掘和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營造學生認知、情感、信念、意志諸心理要素使其保持樂觀向上而又均衡發展的態勢,引導和鼓勵學生自覺增強自律觀念,養成自律意識,從而把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外化為實際行動。
四、制度保證機制
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和其他學校工作一樣,需要制度做保證。制度建設是根本的建設。制度保證是要通過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學校領導、組織監管、教師評價激勵的體制機制與規章制度來切實保證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序有效實施。
鄧小平曾經說:“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2] 制度就是一種規范,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主要依靠這種規范來衡量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也要借以各種章程、守則、規程、標準等約束和規范,這就是制度設置。中學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來保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設置的好,效果就能得到保證。因此,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和相關法律制度是保證和增強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必要措施。由于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中學生的教育事關黨的領導基礎是否堅固。所以,學校領導是指要堅持學校黨組織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領導,牢牢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領導權與主動權。強化組織監管就是學校及社會各界要對思想道德教育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監察、督促和科學管理,使其結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發揮組織監督,意義重大,它可以通過揭露、批評有悖教育要求的消極面,幫助學生辨別是非,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從而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制度建設、監督管理都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施和成效的保持,但還需要評價激勵來作為教育活動持久推進的動力。評價激勵反映了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屬性,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自勉。教師評價激勵就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設立一套理性化的規約,運用物質的、精神的、心理的等手段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觀動機,鼓勵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積極進取的一種教育機制。評價激勵方法很多,教師評價激勵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民族、出身、文化背景等特點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激勵方法。對思想道德教育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分子、模范人物等積極向上的人和事要及時給予贊揚、肯定、獎賞,以進一步鼓勵、激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自覺性,從而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引導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對于部分后進學生,教師要富有耐心,不要有悲觀情緒,失去信心,而要化被動為主動,重點從情感和交往的兩方面入手,與他們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問題,主動投入,與他們建立起真摯、親密的情感關系,用真情感化他們,用真心感動他們,用愛呵護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春風化雨。規章保證是指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在必要的時候,要借助和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來保障和推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序有效實施。
綜上所述,構建中學思想道德教育長效機制是搞好搞活新時期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環節和必要條件,也是實現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在相關認同機制、利益機制、自律機制和制度保證機制等的協同作用下,將會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87.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333.
[3]王禮湛,陳杰,陸樹程.思想政治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56.
[4]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4.[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