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要面向廣大中小企業需求,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就要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建設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形成以實現職業崗位能力為目標的會計專業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新體系。論述了高職會計專業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展開的幾個層面。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職業能力;核心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64-02
高等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應該面向廣大中小企業需求,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按照會計崗位群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而高職會計專業要構建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就需要突破傳統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形成以實現職業崗位能力為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新體系。該體系主要由理論教學、實踐環節和素質培養三部分構成,該體系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方向,突出實踐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同時高職會計專業優質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還需要把中小企業對財務人員的崗位技能要求納入新的課程體系之中,并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技術資格考試和注冊會計師考試相融合,推行“雙證書”制度,體現職業性。并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會計技能競賽,推進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等方式來強化實踐環節,促進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職會計專業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
一、準確定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首先應融入區域經濟。高職會計專業應緊跟市場趨勢,把專業建設融入產業發展,鎖定專業方向;把專業需求融入培養過程,鎖定培養標準;把技能培養融入實際工作,鎖定培養目標。基于當地區域經濟的特點和高職教育的特色,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業,熟練掌握會計核算功能,并具有一定職業發展能力的一線高技能會計人才。
隨著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能夠按財務會計準則或制度進行賬務處理,滿足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監管部門的要求,同時還要能夠根據稅法要求進行納稅調整,并且更高要求的是,會計人員還要能夠領會管理層對信息需求的意圖,并能夠向管理層提供其決策所需的相應信息。因此,由于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方面對會計人才需求存在特殊性,在培養中小企業會計人才的目標定位上應該準確把握三個基本的職業 “素養”:會計人員的“技能”素養——各種財會業務崗位的職責和能力集于一身;會計人員的“職業”的素養—— 既要忠誠于企業,又要正確遵循會計職責公正的責任;會計人員的“全能”素養—— 即應對財務、稅務、債務、業務的全方位能力。
二、面向中小企業會計人才需求,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就是將學生的校內學習與實訓和參加企業的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能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并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取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從而順利地勝任職業崗位。從市場調查和分析入手,按照“知能兼備,德業雙馨”的會計人才培養要求,高職會計專業按照工學結合的要求可以重組理論教學模塊,搭建能力素質平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可以通過整合理論教學內容,改變原有的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構建體系,形成“模塊式”理論教學體系,構建“221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始終以職業面向為依據,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循序漸進:在第1~2學期設置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和職業品質模塊;第3~4學期設置專業核心模塊、職業技能模塊、ERP綜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和納稅申報技術模塊;第5學期設置專業拓展模塊、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技能競賽和頂崗實習等實踐模塊;第6學期設置實習崗位模塊、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22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運作的核心是構建一個能夠符合工學結合要求的、與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相適應的、實用有效的課程體系。高職會計專業要著力構建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由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品質模塊五大教學模塊。緊扣專業核心能力,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按照專業核心能力進行課程重組和優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專業能力要素、知識點分解到每門課程和各實踐教學環節中,根據專業化方向,設置專業方向課程。
三、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建設優質核心課程
對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新,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導向建設優質核心課程,就要充分考慮專業知識結構和企業需求結構的一致性。改革的核心問題,一是注重職業能力、 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注重實際操作和知識體系。從專業知識結構上講,要在基本素質模塊的基礎上,加大專業知識模塊和專業能力模塊,加大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從企業需求結構上講,為了適應中小企業需求,要著重在企業成本核算、會計方法以及財務會計與稅務、債務方面的能力培養,增設銀行、稅務、信貸等辦理的具體業務課程,并加大基于此的實踐能力強化訓練。在創新能力方面,注重對中小企業在投融資能力方面和稅務實踐方面的訓練和培訓,同時,還要加大對會計方法的教育、養成和啟發。
總之,現代中小企業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基本核算技能,還要了解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內部控制原理、內部審計、全面預算管理、績效考核、風險管理等管理知識。因此,建設優質核心課程必須涵蓋會計職業崗位的基礎能力、核心能力和擴展能力,高職會計專業要針對培養目標,在充分市場調查基礎上,對原有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以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按照會計崗位群的要求,對現有課程及課程內容實施整合。從這個原則看,支持會計專業“22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優質核心課程是: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和稅法這六門課程。高職會計專業要以工學結合的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以教材建設為手段,強化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建設,建設以實踐操作為重心,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六門優質核心課程,以滿足會計專業核心崗位技能培養的要求。
四、鎖定核心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
圍繞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高職會計專業還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的改革。一是結合會計專業理論教學,滲透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課堂化。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上,與理論教學相配合,以基本技能為基礎,專業技能為重點,注重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三階段兩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三階段”是指按課程間的內容依存關系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綜合技能三個階段;“兩能力”是指會計手工處理能力訓練和會計電算化處理能力訓練同步進行,促進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二是樹立全程實踐觀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系統化。實現“專業認知→課堂滲透→單項模擬→綜合仿真→頂崗實踐→實習實踐”的層次遞進,把單項與綜合、模擬與仿真、感知與頂崗、校內與基地等實訓和實踐有機融合,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與手段進行有效滲透,使得實踐教學實現突破性發展。三是加強實踐教學管理,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剛性化。通過制定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標準,明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總體目標和要求,確定各門實訓課程的具體目標、實訓內容和考核標準。通過制定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規程,編制各門課程實訓指導書,明確該課程實訓內容、實訓目的和要求、實訓準備、實訓步驟指導、考核標準等內容,規范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通過制定會計專業校內、校外實訓管理制度,規范校內、校外實訓組織、管理、考核。四是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技能競賽為抓手,檢驗實踐教學。通過新課程體系的系統學習,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技能競賽,將比賽項目引進課程實訓,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起到檢驗實施新課程體系的效果。五是“雙證”教學為特色,體現高職會計教學的職業性。高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突出職業技能訓練,強化職業態度養成,以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為特色,實施“雙證書”教學,使學生具有多種技能鑒定與考試認證資格。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內容、會計技術資格考試內容和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內容全面融合于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之中,通過適當取舍和模塊組合改革會計專業教學內容,使其基于三種證書考試的范圍。將學歷教育、職業技能、職業認證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實行“雙證書”制度,把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之上,以堅持應用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能為本位,培養符合高職教育素質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敬采云.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業需求視角[J].會計之友,2008,(9).
[2]崔秀芹.工學結合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10).
[3]朱蓮美,丁日佳.“管理型”會計專業本科人才課程體系設置[J].財會通訊,2010,(5).[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