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新農村文化在傳統與現代交融、山區與沿海落差中出現嬗變;農村文化具有基礎性與暫時不可取代性的特點,積極引導新農村文化建設在平衡中求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海西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必要張力,就是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作用,引導農村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挖掘新農村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突顯海西新農村對臺文化優勢。
關鍵詞:海峽西岸經濟區;新農村;文化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033-02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嬗變的根本動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農村產業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在提高,各項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完善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海西農村文化事業也開始走出低谷,逐漸呈現出不斷升溫之勢,農村的業余文化生活越來越活躍,對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相對于海峽西岸經濟區其他事業的發展來看,農村的文化發展仍然普遍滯后。海西農村正處在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化、教育、大眾傳媒等確實使廣大農民面臨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享樂標準,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后的文化基礎設施、貧乏的文化活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與先進文化接觸少,現代文明知識相對缺失,成為農村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嬗變的一個根本動因。
福建背山面海,與臺灣隔海相望,閩西北絕大部分屬山區,交通閉塞,而閩東南則地勢相對平緩,交通和商品經濟條件都有明顯優勢。因此,歷史上就形成山、海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帶。改革開放以后,在“讓一些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主導思想下,閩東南區域率先采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經濟發展的優勢得以激活,山、海區域發展差距迅速拉大。東部沿海富裕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經有了以下特征和趨勢:富裕農民的生活模式已從生存型轉向小康型,為他們的文化消費提供了廣闊空間。閑暇時間的分配已得到較科學合理的安排,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逐漸增加。隨著收入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加,農民的文化娛樂需求有較大增長,它成為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1]。西部地區農村文化事業的現狀同東部農村相比較,貧困和弱質的特征表現得更為突出。在西部農村的很多地區,由于經費不足,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仍相當薄弱,在一些偏遠地區許多農民甚至一年都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在新農村建設中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受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方式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嚴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尤其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貧困山區,人們的市場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等都較為淡薄,落后的思想觀念禁錮著農民的思想、束縛了農民的手腳。山海區域發展差距成為農村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嬗變的又一個根本動因。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博弈
馬克思曾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2]拋棄了對傳統的敬意,必然會導致妄自菲薄和盲目自大。海峽西岸經濟區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博弈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文化具有基礎性與暫時不可取代性的特點。作為文化主體的農民對現代價值觀念的接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表面看起來,我們的農村正在走向城市,城市的文化已經浸入農村;然而由于缺少城市的物質基礎作為載體以及廣大農民有限的文化接受能力,實質上城市文化根本沒有可能真正取代鄉村文化。把鄉村固有的傳統價值觀念連根拔起,用現代城市文化進行完全覆蓋,不僅大錯特錯,而且得不償失。農村文化的根基仍在發揮作用,海西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根植農村,找出適合在農村生根發芽的文化。這種文化既保留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風民俗,又煥發出一種特有的時代氣息。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新農村文化建設在平衡中求發展。雖然歷史積淀傳統,但傳統并不完全等于過去,而是必須活在當下并必須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有效的思想資源。與海西經濟建設同步,從文化貧困、文化溫飽到文化小康是海西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然趨勢。當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傳統小農經濟土壤上孕育的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逐漸成為農民脫離貧困的內在障礙,如聽天由命的人生觀、老守田園的鄉土觀、重男輕女的生育觀、迷信落后的信仰觀等。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海西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張力
1.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作用。在物質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顯出來。沒有健康的價值觀念去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不健康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海西新農村文化建設。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文化水準的地區,分層次進行教育,注重價值觀文化精神層面和物質設施層面的建設;結合海西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外來文化與區城文化相結合,并大力加強海西民俗文化的建設,實現價值觀嬗變的“軟著陸”;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切合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生產生活方式,使農民群眾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大力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的作用,在日常工作和生產生活中,有目的性和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和普及;發揚優良傳統,努力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與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開展新農村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群眾整體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和公民意識;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講與致富創業及農業技術推廣結合起來;要根據農民群眾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接觸理論不多的實際,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語言。
2.引導農村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福建是一個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名列前茅。相對其他省市,福建省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投入小,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底子薄,底蘊厚”的特點。文化生活的貧瘠讓賭博、迷信、色情等有機可乘,影響著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增加對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投入,加強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真正構建起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原生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特別是要充分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的契機,推動和豐富農村文化活動,使農村文化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鼓勵農民自辦文化,農民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又是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參與農村的文化建設,如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民營劇團等組織形式,對于這些,政府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使它得到發展;注重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拘一格聘用有特長的民間藝術人才,培育文藝骨干創作優秀作品。
3.挖掘新農村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和“速食”文化影響的海西農村,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這些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文化寶庫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挖掘、保護和合理利用新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就是要把新農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在文化開發中得到實惠,讓新農村在文化建設中增添活力。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3]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當農民意識到新農村文化建設同他們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緊密相連時,他們才會自覺自愿地投入其中。新農村文化價值的開發有利于吸引城市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利于加強城鄉交流,縮小城鄉差距,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海西新農村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歷史文化旅游如寧化龍巖客家祖地、永定土樓等,紅色旅游如古田會議舊址、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等,而鄉村旅游則是以領略農村鄉野田園風光、體驗農事活動、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目的的一種新興旅游方式,這種旅游既迎合了“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發展潮流,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傳統古老的第一產業與朝氣蓬勃的第三產業得到了有機結合。發展鄉村旅游,還對改善鄉村社區環境,優化鄉村農業生態和鄉村旅游環境都十分有利,同時還能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這能從根本上實現新農村建設中的村容整潔[4],推動農村先進文化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
4.突顯海西新農村對臺文化優勢。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建設海峽西岸新農村文化,要充分發揮“五緣”優勢,以豐厚的文化資源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族譜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還要注重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如,2008年福建省啟動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客家文化成為兩岸民眾建立文化共識的重要支撐;2009年福建成功舉辦了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第三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第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2009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第十一屆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等活動 [5]。這些活動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臺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吸引大批臺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游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帶動了海峽西岸經濟區新農村文化和經濟發展,又促進了兩岸人民的交流與了解。今后還可在兩岸品牌節慶活動上更多地創新,讓海西新農村文化建設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精神紐帶。
參考文獻:
[1]陳曉宏.關于晉江富裕農民文化生活質量的調查研究[EB/OL].http://fass.net.cn,2007-06-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儲白珊.福建鄉村旅游助推海西新農村升級[N].福建日報,2010-02-24(2).
[5]張羽.福建先行先試打造兩岸文化交流基地[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0-01-17.[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