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值稅是中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增值稅轉型改革是中國稅制完善的一大重頭。探討了目前增值稅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增值稅;轉型;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005-02
為了進一步消除重復征稅因素,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稅收負擔,鼓勵企業技術進步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推開增值稅轉型改革。從優化稅制的角度出發,消費型增值稅無疑是中國增值稅轉型的最佳選擇,它不僅可以消除重復征稅的問題,而且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但是在將生產型增值稅轉化為消費型增值稅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很多的困難。因此,我們要對增值稅轉型改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給予足夠重視。
一、中國增值稅轉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
1.短期財政收入下降。根據測算,2009年1月1日起實施的增值稅轉型改革,將減少國家當年增值稅稅收收入約1 200億元、城市維護建設稅收入約60億元、教育費附加收入約36億元,增加企業所得稅約63億元,增減相抵后將減輕企業稅負共約1 233億元。雖然從長期來看,增值稅轉型會刺激投資,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經濟增長,有利于實現稅收收入的長期增長。但是,對于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或者資本密集型行業集中的地區,當地財政收入對增值稅的依賴性較強,增值稅轉型必然會造成地方財政收入短時間的大量減收。
2.固定資產存量的增值稅抵扣問題。按國家稅務總局相關文件規定,企業在2009年1月1日以前購進的固定資產,即當前已有的存量固定資產,無論是否取得專用發票等合法抵扣憑證,均不得抵扣稅款,包括2008年12月31日以前購進但專用發票開具日期為2009年1月1日以后的購進固定資產。只有2009年1月1日以后實際購進并且發票開具時間是2009年1月1日以后的固定資產,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這樣會導致新辦企業和老企業之間存在不公平競爭的問題,尤其是一些設備較陳舊、常年經營不善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很難借助這次增值稅轉型改革改變現有狀況,扭虧為盈。
例如,假設存在增值稅轉型前成立的老企業A 和轉型后設立的新辦企業B,A、B均為一般納稅人,假設其固定資產使用期限均為十年,凈殘值為0,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A企業在2008年12月購進固定資產1 000萬,B在2009年1月購進固定資產1 000萬,固定資產購買發票均于購買當月取得。對涉及的增值稅稅金總額的影響進行分析對比:2008年12月購買的固定資產,負擔的進項稅額170萬元直接計入固定資產成本,購進的固定資產為1 170萬元,因此在其整個使用期限內因增值稅計入固定資產成本而使所得稅減少42.5(170×25%=42.5)萬元,兩項稅金總額會計影響為127.5萬元;2009年1月購買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170萬準予抵扣,增值稅減少170萬,同時,購進固定資產的成本相對減少170萬元,因此在其使用期限內使所得稅增加42.5(170×25%=42.5)萬元,兩項稅金總額會計減少127.5(170-42.5=127.5)萬元。由此可以看出,A、B企業購買固定資產的時間只相差一個月,但由于固定資產存量的增值稅抵扣時間的“一刀切”導致A企業比B企業多承擔了127.5萬元的稅金。這對于新舊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極其不公平的。
同時,這種抵扣時間的限制性規定也不利于企業兼并等資產重組的進行,因為被兼并企業原有的固定資產不能抵扣,經營好的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寧愿購買新的固定資產,而不愿實施兼并,又可能誘發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3.引發就業問題。中國不同行業對固定資產的需求不同。對于資本密集型行業,例如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各行業中均居于前列,增值稅轉型使得這些企業稅負下降,刺激企業購買、更新設備,加快技術革新的步伐,擴大投資規模,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但是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較少。增值稅轉型后,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所含增值稅進項稅額,使得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和折舊額相應減少,所得稅額相應增加。若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當期沒有購置新的固定資產時,就不存在抵扣當期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的事項。這樣,企業就不能享受到增值稅轉型的實惠。企業往往追逐利潤最大化,社會資金必然會流向高利潤行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屬于利潤較低的行業,從而影響到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和企業職工就業。一方面,增值稅轉型將刺激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一部分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不能滿足其要求的員工就可能會面臨失業下崗;另一方面,隨著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的不斷上升,而增值稅轉型使得機器設備的成本相對降低,從而導致人力資源成本與機器設備成本之比相對于增值稅轉型前有所上升,企業更愿意用機器代替人工,這樣就導致勞動就業壓力的加大。
4.征稅范圍仍然偏窄。由于受政府財力及稅收征管能力限制,這次推出的增值稅轉型改革還不夠徹底,其征收范圍并無太大變化,仍就主要集中于貨物的銷售、進口環節的貨物以及加工、修理、修配勞務。這既不符合增值稅普遍征收和中性稅的原則,也導致增值稅貨物銷售與營業稅勞務之間抵扣鏈條的“中斷”,從而削弱了增值稅制通過“環環相扣”的抵扣鏈條發揮其對各環節的內在制約作用。
二、完善增值稅轉型改革的建議
1.采取相應措施,緩解財政壓力。中央政府在實行增值稅轉型的同時,應當考慮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來彌補由于增值稅轉型帶來的地方財政收入的短期減少,緩解由此帶來的地方財政壓力,保證轉型政策得到落實。可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分配比例,將中央比例下調,地方比例上調,也可將部分歸為共享稅的稅種劃為地方稅或將部分中央稅稅種劃為共享稅,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同時還可考慮通過稅權的調整,讓地方因地制宜地開征諸如遺產稅、財產稅、社會保障稅等稅種,為增值稅轉型提供財力支持。
2.解決固定資產存量抵扣問題。對于固定資產存量抵扣問題的解決,中國可借鑒國際上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的一些成功經驗。例如可對在實行新的消費型增值稅前五年購置的固定資產所含稅款可以分年按比例進行部分抵扣。第一年根據中國實際情況,緩解增值稅轉型帶來的財政壓力,可先采用較低的抵扣比例,以后逐年提高,最終達到全額抵扣。隨著新增固定資產新增生產能力所帶來的財政收入的逐漸提高,中國財政將逐步實現長期穩定。這樣既可減輕財政收入的壓力,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予抵扣的弊端,是增值稅轉型過程中可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
3.分批稅改。增值稅改革可能會加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負擔,但稅改使企業技術改造成本降低,可借轉型的契機來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們可以考慮按照產業序列改革的方法,將企業按行業技術的等級劃分為上、中、下游。先對上游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改革,通過對上游企業的政策傾斜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然后將改革移動到中游的資本密集型等企業,最后對產業鏈下游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這樣既避免了企業一擁而上的混亂局面,又為下游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轉型爭取了時間。同時,國家可出臺相關政策如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因此產生的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
4.逐步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促進增值稅的規范化管理。應采取循序漸進、分步到位的辦法,逐步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以保持增值稅的“鏈條”的完整,促進增值稅的規范化管理。首先,將無形資產納入征收范圍,以保持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整性和促進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正大力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同時鼓勵企業應用高新技術,提升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在這一過程中,無形資產的交易和轉讓必然成為聯系供需雙方的渠道和樞紐。但現行稅法沒有將無形資產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實質上限制了企業應用高新技術,給企業實現技術進步設置了人為的障礙。因此,應將無形資產納入征收范圍,對于自我研制、自己使用的無形資產則不予征稅。因為無形資產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專利,要求國家專利局辦理的專利證書。納稅人想利用無形資產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以實現偷逃稅的可能性很小。這樣不僅能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而且可以簡化稅收征管。其次,將與貨物交易密切相關、與抵扣鏈條完整性關聯度高的運輸業與建筑業等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因為,一方面,這類企業的固定資產在其總資產中的比重較高;另一方面,這類企業購入固定資產后,由于被劃定為營業稅納稅人而非增值稅納稅人,因而其增加的固定資產投資涉及的增值稅不能予以抵扣,則不會因增值稅的轉型改革而受益。這必然使這些行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也顯然與政府未來幾年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相矛盾。因此,對這部分行業改征增值稅,可以有效保證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整性,避免建筑安裝企業在營業稅和增值稅之間轉移稅負,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運輸發票偷、逃稅款。最后,在增值稅征收管理比較規范高效的前提下,穩步拓展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將與生產經營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關聯度的行業,如金融保險、郵政電信納入增值稅征稅范圍,但需要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因為這些行業具有特殊性,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才可以出手。
參考文獻:
[1]王曙.關于消費型增值稅的一些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09,(1):25-28.
[2]劉婧.關于增值稅轉型改革問題的思考[J].全國商情,2009,(2):56-58.
[3]熊素宜.中國增值稅轉型問題探討[J].現代商業,2009,(11):174-175.
[4]陳丹櫻,鄭亮,白宇.論中國增值稅轉型的必要性及其對策[J].中國商界,2009,(5):15-16.
[5]雷鴻.中國增值稅轉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路徑選擇[J].金融與經濟,2008,(8):66-68.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