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高爾夫球作為一種高質量生活的象征,在歐美國家早已流行。從王室貴族到政治家,從大富商到體壇明星,都對能充分享受陽光、綠草的高爾夫生活醉心不已。
許多名人打高爾夫球。歷屆美國總統,都打高爾夫球,如羅斯福、肯尼迪以及克林頓。超級球星稱自己有40余套球桿、一部高爾夫模擬器、一套揮桿分析儀、室內推桿果嶺以及約3500平方英尺具有打切球區的推桿果嶺。
作為一種時尚生活,高爾夫球已逐漸滲透到國內很多富人與企業家的生活中。6月30日,在保利高爾夫球場舉行的“2011年伊士頓杯重慶市高爾夫球差點巡回賽”上,100多名運動員踴躍報名參加。
高爾夫球如此令人喜愛,那么它到底是怎樣的一項運動?
曾被稱為貴族運動
直到現在,高爾夫球運動仍然是有錢人運動的代名詞。它被稱為是一項貴族運動,因為它所使用的裝備、耗材價格驚人,而且場地要求較高。
一般高爾夫球場占地約50公頃左右,所以場地一般設在風景優美地區和公園的草地上。球場形狀和大小無統一標準,掘有9至18個洞穴,各個洞穴為首尾相接的球道,長度在200米-500米。
國內大多人有錢之后,開名車、穿名牌、打高爾夫球。他們藉此炫耀或比拼其財富。2006年初,胡潤在富豪生活方式的調查中顯示,旅游、游泳和高爾夫成為中國富豪們最為青睞的三種休閑方式。
但滑稽的是,它起源于一群牧羊人。15世紀蘇格蘭的一群牧羊人經常用驅羊棍擊石子,比賽擊得遠且準,這就是早期的高爾夫球運動。
20世紀初這項運動被引入中國。1931年,上海成立了高爾夫球游戲中心。同年,中、英、美商人合辦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南京陵園體育場旁開辟高爾夫球場,但是真正在國人的印象中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
現已走向平民化
在中國,高爾夫球已經不再是“有錢人的運動”,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球場及練習場的增多,不光中產階層和白領打得起,連普通老百姓和學生也可以參與。
事實上,我們現在在球場上,不僅能看見有錢的富人,還能見著中產階層和白領,甚至普通的工薪階層;年齡上大至60-70歲的老頭、老太太,小至4-5歲的小孩。因為現在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人去玩高爾夫了。
尤其北京,高爾夫已很普及。據悉在公眾球場打球很便宜,如果有推廣活動什么的,150-300元的價格就可以打得到一場球(18洞)。節假日則倍增,需1000元左右。
買一套桿幾千元,打一場球從上千元降到了現在的幾百元。根據不同的消費人群,賣不同檔次的用品,因此打高爾夫球在中國應該算平民化了。
隨著愛好者的增多而增多的是高爾夫球場。
高爾夫文化
☆修身養性、挑戰自我
高爾夫運動是一項隨機性很強的運動,能磨練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因為十八洞的打球過程猶如人生,有成功的自豪,也有失敗的氣餒;有欣喜,也有遺憾。因此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需不斷提醒自己平心靜氣,打好每桿每洞,在長期的打球中不斷追求良好心態、修身養性、磨煉定力。
☆講求誠信、自我約束
誠信與自律是高爾夫運動對每個球員的最基本要求之一。球場舞弊是高爾夫球運動的大忌,令人恥笑,它不僅不利于球技的提高,更多的是影響誠信,損害自己形象。因此,高爾夫球運動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球員,進行自我約束,誠信待人。
浙江海寧尖山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楊科軍:“珍惜于各自的球品,相交于各自的友情,相往于各自的禮儀,相信于各自的誠實,相處于各自的愛心,這是我追求的一種生活,也是高爾夫給我帶來的一種生活。”
☆注重禮儀、培養風度
高爾夫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對禮節性的東西也看得很重,如果誰打球時不講禮儀,會被看不起。因此國內很多富人不僅自己熱衷追逐,而且還花大價錢讓自己的孩子學高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