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情與學情分析】
課情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一的一首七言律詩。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于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形象中,詩歌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對詩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往往只滿足于背誦、記憶,并不專注于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其潛心涵泳的鑒賞習慣。《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中第五課《杜甫詩三首》最后一首詩,學生已經了解了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學生做到知人論世,把握情感不會很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調。
2.反復誦讀,捕捉意象,感悟詩人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捕捉意象,感悟意境,體悟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和江是杜甫詩中最常見的意象。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系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時間紐帶,它牽系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生命的流程。而在《登高》這首詩中,同樣是那條江伴隨著蕭蕭而下的落木,正滾滾而來。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杜甫,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
二、誦讀詩歌,體悟情感
1.初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并用一個字概括作者情感基調。
明確:悲
2.默讀詩歌,思考作者是如何體現這種“悲”情的?
學生活動要求:
1.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五分鐘后準備推舉一名代表展示成果。
2.兩個小組代表展示后,其他小組評論補充。
活動總結:
要點一:情景交融(通過意象把握首聯頷聯)
要點二:直抒胸臆(結合頸聯尾聯把握情感)
要點一闡釋:首聯頷聯,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所見之景。借風、天、猿、渚、沙、鳥,落木(秋天樹木落葉),長江。八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無邊,不盡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首聯兩句出現六個意象,好像六個特寫鏡頭,仰觀云天秋風,俯察江水洲渚,繪形繪色,繪聲繪動,勾勒出了一幅嚴秋肅臨天下的生動圖畫。特別要注意“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千萬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詩人寓情于景,蕭索慘淡的畫面映照出詩人內心的凄涼,哀猿的啼聲暗示著詩人的悲苦。頷聯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從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到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我們可以感到詩人浩茫而紛亂的思緒。在文學作品中,秋天、落葉、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和對于死亡的焦慮。詩人面對蒼涼肅殺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難再!創造了蒼涼悲壯的意境。
要點二闡釋: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萬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獨自登臺。
悲之六:多病獨登臺。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臺。
悲之八:生活艱難。
悲之九:新停酒杯。
3.揣摩詩中情感,朗讀詩歌。要求:
根據語音語調輕重徐疾,有感情朗讀。
評點朗讀中對“悲”的感悟展現
4.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濃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來自哪些方面呢?立足文本,結合作者際遇,找出“悲”之因。
學生活動要求:
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五分鐘后準備推舉一名代表展示成果。
兩個小組代表展示后,其他小組評論補充。
學生活動總結:時值深秋,抱病登臺,長年漂泊,思念故土,年老體衰,孤苦無依,壯志難酬,國運衰微。
教師補充:(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百年”是虛寫,是說已經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即代宗大歷二年,55歲,即去世前三年寫的。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教師提升:作者的悲情來自季節之秋,生命之秋,國運之秋,從眼中所見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對國家命運的悲嘆。從而使季節之悲、生命之悲與國運之悲交匯融合,也就實現了詩人從個人情感向民族、國家情感的過渡。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杜甫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
5.再次誦讀詩歌,體悟詩人情感。
提示: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此時流落夔州,年已55歲(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遠望,“面對”洪濤滾滾的秋江秋景,不禁憂時傷世,萬般悲慨涌上心頭……請帶著這樣的想象再讀詩歌。)
三、結束語
今天我們一起有幸學習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登高》,我們感悟了杜甫心系蒼生、情寄邦國、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同時我們也感悟到了杜甫內心深處深深的孤獨,那種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失意文人形象。同時我們更學到了捕捉意象感悟意境的手法,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總結體悟。
四、作業
鏈接其他關于寫“秋”的詩歌,諸如《山居秋暝》《秋詞》體悟意境,并選擇其中一首寫一段鑒賞性文字。
【設計意圖】
新課程新理念呼喚以人為本的教學,注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所以語文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為此在講授《登高》一文時,我首先用激情導語來創設情境,進行情感熏陶。與此同時,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為學生鋪設探索路徑,創設能有效激發探究動機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以誦讀感悟為突破口,進行深入的解讀和鑒賞。
【提煉的規律】
《登高》教學設計提煉的規律簡言之,就是詩歌的四讀法,初讀詩歌的目的是把握詩眼,體現的是學生活動的自主性,再讀詩歌的目的是感悟詩情,三讀詩歌的目的是探究情因,體現的是合作性、整合性,四讀詩歌的目的是再現情境,體現的是學生行為實踐性。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