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京市歷史中考結束了,在學生的自我感覺上,普遍覺得試卷不難,但是從老師的觀點上看,試卷雖不難,想得高分卻不易。能夠得到這樣的評價,應該說今年中考歷史試卷的命題是相當成功的,既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性質,注重對初中教學的積極導向,同時又考慮到了區分度,具有一定的選拔功能。今年的歷史中考試題相比較往年來說,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明顯的不同之處:
一、考查內容力顯新意,拒絕平庸
從試卷選擇題的第一題開始,本次中考就給了大家一個不大不小的意外,雖然依舊在考查范圍之內,但是考到北京人也的確讓很多一線教師大呼沒有想到。因為在第一課涉及到的三個原始人類中,北京人最沒有特性。生活年代既不是最早,使用天然火同樣也不算最早,人工取火當屬山頂洞,可惜又不在考查范圍之列。因此,歷年來的中考試卷及平時的練習卷中,我們基本上都是以元謀人作為考查對象,變換各種形式來考查學生,幾乎很少涉及到北京人的知識。而此次中考,第一題恰恰就考到了北京人,考查對象也很簡單,就問時間。雖然這并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麻煩,但是它給出了一個信號,這張試卷不比尋常。
果然,到了選擇題第8題,再一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之外,第8題考查是《辛丑條約》,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試題竟然考查了拆毀大沽炮臺這項條款。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往往最關注的條款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亦或是“東交民巷定為使館界”。這一變化令部分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措手不及,他們頭腦中毫無印象,即使最終通過翻書找到答案,但是耗費了大量時間卻也是難以避免的了。
二、考題答案力求精準,拒絕含混
歷史中考閱卷向來都是踩考點給分,只要在答案中找到正確答案,那么即使學生作答中存在眾多無效回答也無所謂,只要看到關鍵詞就會給分。然而此次中考在命題及閱卷標準的制定上卻打破了這一常規,例如材料題第33題的第三問:“材料三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領域、哪一特點?”參考答案為:“航天技術或空間技術”和“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在閱卷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眾多領域,三個特點不加區分的一并寫在了答卷之上。面對這樣的答卷,最終的評分標準都是一律算錯。當然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從題目的本身看,確實也不應該有模棱兩可的答案。
課堂教學針對中考考題,中考考題引領課堂教學。今年的中考對我們今后的歷史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必須夯實基礎,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總結。以往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教師和學生都不太注重基礎的夯實,往往都是臨時抱佛腳,遵照中考提綱,再結合教師的經驗對重點的知識點進行強化突擊訓練,這些強化訓練固然可以幫助學生熟悉經常考查的知識點,但是對一些生僻的考點,學生一旦缺乏訓練,就無從下手。而根據這么多年來的中考的情況來看,大家司空見慣的考點早已經考得毫無新意。今后的考點很有可能開始不斷的挖掘新的原始資料,考查平時我們忽視的知識點。單純的想依靠突擊強化來應對中考,在今后將不再那么容易了。因而,我們教師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方面將知識點講解到位,另一方面要收集各種新的信息,包括各地中考所出現的新題型、新材料、新考點,及時的在平時訓練中給學生以指導,只有踏踏實實的夯實了基礎,才有可能在最終的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其次,必須加深理解。這次從命題到閱卷標準的制定上看,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在今后的教學和測試中,訓練學生答題時的概念一定要清晰,答案一定要嚴謹,絕不能含混不清。以往那套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只要有正確答案就會給分的答題寶典,如今已經成為了畫蛇添足,前功盡棄的笑柄。歷史教學不是死記硬背,更不是翻書抄答案,而是需要理解,每一項歷史意義,每一個歷史作用都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清楚的概念,學會區別、比較和聯系。因而,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講解,對史論的知識要分析透徹,當然這種東西相對比較抽象、枯燥。不像歷史史實那般精彩、生動,所以這也要求我們教師要錘煉自己的授課語言,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盡量讓課堂變得生動精彩,有吸引力,要讓學生感興趣,喜歡聽。學生一旦有興趣,能夠深刻的體驗其內涵,那么這個知識自然也就記住了。
最后,必須規范答題,從兩年前開始,南京市中考對錯別字的問題就進行了嚴格的規范,兩年的中考推行下來,學生和教師已經普遍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日常的考試和訓練中進行了嚴格的要求,中考錯別字扣分已大大減少,但是從此次閱卷上看,依舊仍有部分學生因為答題不規范,字跡不清晰,抑或是書寫太隨意,導致最終出現錯別字扣分的情況。因而,我們仍然需要堅持規范學生的書寫,避免在中考中出現類似這樣在不該丟分的地方輕易失分的情況。
2011年的中考已經過去,正如我們歷史教學以古鑒今的目的一樣。它留給我們的除了一個永恒的歷史以外,更應該看到它給我們今后課堂教學所帶來的指導意義,從今年中考所體現出的一系列變化和導向性入手,深入研究,歸納總結,再次應對明年的中考,我們將會更加有的放矢。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