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既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又具有巨大的發展和成長空間,各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知識產權、文化遺產、民族藝術和保障公民接受藝術教育、享有文化服務以及支持各種公益性文化藝術事業和非營利性文化事業等的法律法規。在這些法律法規中,作用最直接、效用最大化的應該就是相關的財稅政策了。各國的財稅政策其理論指導思想和具體做法上皆各有所長、各具特色。
以實現文化產業市場化為目標
美國政府僅提供不超過文化產業項目所需經費50%的資金,但卻通過制定優惠的財稅政策來鼓勵各州、各企業集團以及全社會對文化藝術產業進行支持,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美國經營性的文化產業主要面向市場,而公益性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遺產則依靠政府的投入以及企業和私人的資助。1917年美國聯邦稅法就明文規定對非營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并減免資助者的稅額。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并據此創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會與國家人文基金會。美國聯邦政府主要通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國家人文基金會、博物館學會以及聯邦政府的一些部門對文化藝術產業給予資助,州和地方政府也提供了大量資助。
以保護傳統文化為目標
法國在國際貿易中對文化產業始終強調“文化例外”。法國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每年政府都要撥出幾十億法郎用于興建圖書館、博物館、劇場等文化設施,這些資金由政府撥給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給各施工項目。法國管理圖書出版事業的政府機構是文化部圖書閱覽司,圖書的出版、發行和銷售均由私人企業經營,文化部通過國家圖書中心對圖書出版業給予扶持和資助,每年國家圖書中心都將為出版業提供1億多法郎的資助。同時,法國政府通過國家電影中心對電影業的生產、發行和放映等各個環節給予扶持性資助。另外,法國政府還鼓勵企業贊助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對贊助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
以實現國家戰略為目標
日本在1995年確立了21世紀文化立國戰略。2003年日本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為了實現這一系列國家戰略,日本財稅政策扶持文化產業的力度也相應增大。但不同的是,日本財稅政策施政目標取向和定位不同于美國。一方面日本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產業,但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特點也很明顯。比如,政府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產業提供包括動用財政資金在內的綜合援助,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聯手舉辦全國規模的文化節等。此外,日本政府早在1986年就制定實施了《研究交流促進法》,鼓勵國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到民間企業參加共同研究,為各類文化產業項目開發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支持。
以發展多元文化產業為目標
英國的財稅政策幾乎覆蓋了整個文化產業領域。英國政府不對圖書、期刊、報紙征收增值稅,從而使圖書與其他出版物始終處于零稅狀態。英國政府對一些大學出版社如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經營全部免稅,以資助學術出版。如果英國公司向其他征收增值稅的國家進口圖書,所支付的稅金可向有關部門索回,書報刊還享有免征進口稅的優惠。從1950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對電影門票根據其價格向影院征收伊迪稅。政府將稅款用來資助國家電影投資公司,資助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以及英國電影學院制片委員會。20世紀50年代以后,伊迪稅成為英國電影制作的主要資金來源,它促使美國公司在英國組建子公司生產英國影片以符合取得伊迪稅基金資助的資格,極大地引起了美資的進一步涌入。英國政府還對游戲產業實施出口退稅,支持游戲產業的海外發展。
(作者供職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