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說實話,其實每年我們都有一筆很大的特殊資金,一直在手里,不能動。”某市財政局局長接受采訪時一句話把記者嚇得不輕。
但接下來記者就明白了該局長的良苦用心:“為了避免上頭‘突擊’下項目,不留不行啊。”
他接下來解釋道,我所說的項目來源,不是當地政府應當建設的項目,而是發改委亂批的項目。
雖然再三斟酌,他還是用了“亂”這個字。
無計可施的突擊項目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采訪的9個地方財政之中,幾乎眾口一詞的表示對“突擊項目”的棘手。其程度甚至超過了突擊花錢。
什么叫“突擊項目”?多市財政人表示,這是地方財政給“無理由,無準備,無拒絕”這種三無項目取的一個無奈的外號。無理由,指的是這種項目一般完全不考慮預算,通常由一紙公文直接要求地方財政撥款建設;無準備,指的是項目準備運行之前完全沒有預兆,也不會和當地財政有任何的通氣行為;無拒絕,指的是地方財政無法推辭項目建設,甚至無法拖延。而這些項目通常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涉及項目資金極大。
這讓地方財政火冒三丈而又無計可施。而這種完全不講理的項目落地方法并不是一個個案,甚至并不是一個僅限于某地區的問題。
而這,也是突擊花錢的成因之一。
“有人說下項目和突擊花錢有什么聯系?其實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哪個項目都得要錢吧?下項目必須有配套資金,哪兒來?從財政來。我們不留一筆錢,這些項目怎么落地?”東部沿海某市財政局長提到這個問題時顯然強壓怒火,“而且你根本就不知道這項目什么時候下來,多大項目也不知道,這錢還不能留少了。年底沒項目這筆錢還得花出去。”局長一拍桌子,“這不是要擠兌死人嘛!”
而相對于富裕的東部沿海,西部某縣財政局長的話更讓人印象深刻:“我們不是突擊花錢,我們是根本就不敢花錢。每年預算都相當于一張廢紙,只要有一個項目下來,配套資金就有可能超過我們去年全部可用財力。不留錢也不行。”
看來,這種項目與財政資金之間的矛盾,已經亟待解決。
多向失衡
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在于多種方面的失衡。如財權與事權的失衡,以及信息的失衡。
財權與事權的失衡似乎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既然現在還在談,就是因為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地方財政都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廣泛適用的模式。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長期處于被動狀態的地方財政應該擁有真正的財權以及相適應的事權,而并不是單純的“過路財神”。
也有地方財政表示,這種簡單粗暴的項目落地模式的核心原因在于財政與項目提出部門即地方發改委的信息阻隔,發改委提出項目之時基本不予考慮當地的可用財力,這固然有項目部門對于整個城市建設的考慮,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財政與項目部門溝通的薄弱。因此,多地地方財政均表示,如果想讓這筆地方財政被迫準備的“特殊資金”消失,進而讓地方財政年底突擊花錢的情況得以緩解,就必須讓項目部門和財政之間得到協調。我們也希望未來的某天,地方財政能夠告訴我們“突擊項目”的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