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已全面實施,新個稅法實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險一金”后)的工薪族不用再繳納個稅。工薪所得納稅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將由目前的28%下降到8%以下,從而使個稅納稅人數由現在的約8400萬銳減至約2400萬。據統計,全國6000萬人免繳個人所得稅,意味著這些人的收入得到增加,順應了富民要求,有利于拉動內需,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但是,另一方面也應看到這次個稅調整亦有其局限性。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個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包括現金、實物和有價證券或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而所得為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無憑證的實物或者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由主管稅務機關參照當地的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因此,稅務部門解釋,單位、企業在發放實物或其他有價證券給員工時,應按稅法規定并入員工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扣繳個稅。
從條文上看,月餅這類屬于個人所得物品,應當交稅。然而,吃月餅要交稅,直觀上還是比較新鮮的。國情之下,員工在中秋節得到單位發放的月餅,一般是視作感情聯絡上的饋贈,這種感情聯絡方式,一年中也難得幾次,再精打細算的人,也不會計入工資收入之內。所以,征收“月餅稅”,必然引起人們的詫異。
無所不在的間接稅
在中國,對于納稅人而言,許多人以為只有發工資時才會上繳個稅,其實不然。在現實社會中,幾乎已經沒有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個人,人們或多或少都要購買自己不能生產的消費品。所以,個體的消費活動和企業的生產活動、銷售活動一樣,都有一個納稅的步驟,只不過有些是直接交了稅,有些是間接交了稅,但歸根結底,羊毛出在羊身上,對企業的征稅,通常都可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以一個普通納稅人來說,從一大早開始就開始繳稅。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打開水龍頭洗臉,這時候增值稅的納稅行為已經發生了。你用水,說明自來水公司在銷售水,這個售價里就含有增值稅。自來水公司要向稅務局交納所得稅和增值稅,而其中的增值稅雖然是自來水公司所交,但負擔者是每一個用水人。
也就是說,自來水公司向稅務部門交納增值稅是替每一位使用者繳納。根據稅法有關規定,增值稅的稅率是 13%,如果你一個月用了10噸水,每噸水的價格是0.8元,10噸水就是8元,其中就含有增值稅1.04元。
然后你乘公共汽車上班,公交車公司交的營業稅,也是在替每一個乘車人向稅務局交稅。換言之,公民享受服務的同時也在交稅。
此外,人們在生活中的其他場合也可能交稅。如果你買車,要交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如果你買房、賣房,要交相關的契稅、印花稅,也可能交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如果你辦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涉及的稅就更多,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城建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
因此,個人所得稅僅是一種“直接稅”,它對于工薪階層是認知度最高的稅種。但他們并不清楚,除了每月工資單上標明了上繳的個人所得稅稅額以外,每天的衣食住行,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消費,都包含了納稅行為。
據了解,2010年的個人所得稅數額,僅占了中國稅收總收入的7%左右。而僅增值稅和營業稅兩項,就占據了稅收總額的44.2%。大部分個人承擔的“間接稅”,都隱藏在不易察覺的經濟行為之中。
據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的網站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9個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等等。業內專家評論說,盡管這些名目繁多的稅種看似與普通百姓無關,但事實上它們隱藏在幕后,最終都隱含在商品價格中,由每一個消費者來埋單。
富民才是正道
實際上,中國政府的稅收和財政收入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已經保持十幾年超高速增長了。依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9/2010》的計算,按全口徑計算(政府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外收入、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的中國宏觀稅負,在2009年為32.2%,這不僅大大高于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比較也不算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低收入國家的宏觀稅負平均為13%左右,中上收入國家平均為23%左右,高收入國家是30%左右。中國的宏觀稅負已經達到了34.5%,這意味著什么?
這實際上與中國高速增長的稅收有很大關系。根據這些數據,分析近些年來中國稅收超高速增長的原因和內在動力時不難發現,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政府部門一直有較強的增加稅收收入的沖動,并將其作為行政目標。這一整體政策導向,與十七大報告提出乃至在“十二五規劃”中所確立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似乎是相悖的。因為,從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稅收、勞動者報酬和企業營業盈余三分法來看,即使國民收入的“蛋糕”被不斷做大,如果政府稅收仍保持持續的超高速增長,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的相對份額必定會相應減少。
現實情況是,國民收入蛋糕越來越大,而諸如“月餅稅”之類的各種稅收也跟著“水漲船高”。稅收,歸根結底應與富民緊密相連。如果稅收制度追求錙銖必較,“月餅稅”、 “加名稅”等怪胎就會越來越多,居民負擔就會越來越重,被剝奪感就會越來越強,有違富民導向。
要富民,稅收就應多做“減法”。資料顯示,近10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增長一直高于GDP增長速度,而居民收入增長一直低于GDP增長速度,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3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2%。稅收大幅增長,不僅意味著發展形勢好,有時也是公民或經濟組織的負擔體現。在一個時期,社會財富這塊“蛋糕”是一定的,如果稅收增速總是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稅收切的蛋糕越來越大,如何保證個人所得同步增長?如果不及時清理不合理的稅費,不能最大范圍地“減稅”,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居民收入就難以趕上GDP,富民之路就會變得異常艱辛。
當然,做好稅收“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疑,“減稅”肯定受到納稅人的歡迎。從這次個稅改革看,“減稅”、讓利于民,進一步減輕企業和居民的總體稅負,也是政府的主張。然而,“減稅”必然對現實利益格局作出新的調整,可能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
“減稅”,需要有關方面順應富民期待,拿出“向我開炮”的勇氣,反思稅收理念,削減不合時宜的稅收。更為重要的是,稅收絕不僅是哪個部門的事,而是涉及公眾權益的大事,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需要民意對稅收制度有剛性約束。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減稅為主基調的稅改,必將給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也將減輕百姓負擔,進而利于“富民”。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教授)